都是北大教師,因為“薪水”就能吵起來?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都是北大教師,因為“薪水”就能吵起來?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這句話是我國著名當代文學家魯迅所言,魯迅先生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棄醫從文的他從救人轉為救人心。他常常用最簡單故事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狀,看起來普通甚至帶著一些黑色幽默,實則都在抨擊那個舊社會。與魯迅同期的有無數的文學領軍人物,李四光就是其中之一,他與魯迅還是北大的同事。可就是這樣兩個又是同事、又同樣優秀的文學人才,也爭吵過。

相對閉塞的社交

以現在的目光來看當初的爭吵,其實意義不大。究其根本就是兩個時代不同了,特別是人際交往有質的不同。現在科技高速發展,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改變了曾經淳樸的生活,利益成為人際交往的核心。幾乎所有的人際關係都與或直接或間接利益掛鉤。

互聯網的發展只是讓人看起來親密了,實則都是泡沫。儘管傳統的交往繁瑣、漫長,但卻是真情實感。曾經那個書信滿天飛的年代,可能見一面就是永別,相約見面更是十分珍惜。而且那時剛遇政權更迭,活著已是奢望,哪兒有那麼多感情去算計他人。

都是北大教師,因為“薪水”就能吵起來?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魯迅和李四光也是如此。他們不是因為個人利益爭論,而是魯迅對李四光的政治立場產生了誤會,卻又因為彼此之間信息不通暢、交流不便,被誤會的李四光根本來不及解釋,矛盾也就由此產生。

彼此性格相反又相似

談起魯迅和李四光兩位先生的交往之路,可以說是水到渠成的。兩人既是同事,便也認識,儘管他們涉足的領域不一樣。那時候北大教師並不多,幾乎人人認識,而反觀現在的北大,一個學院的教師都可能不認識幾個。

大概是那個時代新青年的特質,愛國之心溢於言表。也許是兩人都肩負重任,都甚至中華民族處在最危險的時刻,他們要團結一致,在同一個學校任教的兩人很快就認識的對方。但是遺憾是,因為通訊不發達,兩人最終還是因為一些流言蜚語產生了矛盾,並且轟動一時。

都是北大教師,因為“薪水”就能吵起來?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李四光是一名地質學家,就具有明顯的理科思維,理智清醒。而魯迅作為拿筆桿子與入侵者戰鬥的人,情感細膩、血氣方剛。就單從性格來說,兩人就像是陰陽兩極,互補不足。但巧的是兩人又都是剛正不阿的行動派,這也讓他們在解決問題上都不願低頭。

兩人矛盾始末

兩人矛盾之始源於一場關於“薪水”的閒話。當時魯迅在《國民新刊》上發表《公理的把戲》一文,裡面說到王世傑稱北大教授不能兼職,兼職是違反校規的行為,應該被辭退。但是李四光在北大任教時還兼職圖書館管理員一職,卻沒有被抨擊。

恰巧魯迅就是被這王世傑批評的人之一,魯迅就本就性子剛正,文人的血氣方剛讓他立刻在報紙上抨擊,直接反問為何不點名李四光。於是李四光就這麼被魯迅“攻擊”了。

都是北大教師,因為“薪水”就能吵起來?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李四光並不是個遇事躲避的人,但是理科思維發達的他在文字表達上有所欠缺,李四光擔心自己發文回擊很有可能有缺陷、連意思都說不清,這樣反被魯迅抓小辮子。於是他請了自己的好友——徐志摩來幫助自己寫文章。

李四光也沒有故意隱瞞,很多人都知道了。

在發表的文章中,李四光對魯迅提出的“身兼數職”沒有反駁,但他也明確他現在的工資構成僅僅是圖書館管理員的工資,不僅如此,這部分工資中還有筆錢需要用來增添購買書籍以及學習用品。這也就反擊了“拿多份工資”。

李四光的冤枉

也因為這件事,魯迅和李四光反目。但是令人奇怪的是,這兩人本應該井水不犯河水,怎麼會因為一點點小事情就鬧得不可開交呢?魯迅是一心為國的人,雞毛蒜皮的事並不在乎。據此推測,魯迅和李四光交惡最主要的可能是立場問題。

都是北大教師,因為“薪水”就能吵起來?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其實這真是個誤會。其在魯迅寫過的眾多反應社會現實的書中,有一本名為《記念劉和珍君》。他以一個學生為主角,隱射當時學生運動阻撓者的醜態。而他想諷刺的對象就是楊蔭榆等。楊蔭榆是當時北京女子師範大學的校長。

楊蔭榆尤其反對遊行、示威、宣講這種鼓動群眾的行為。她不僅在學校中組織學生進行這些活動,同時向社會人士求助,確實有一定效果。但是耐不住學生熱血沸騰的內心,很快楊蔭榆的禁止行為就失效了。

學生運動開始達到高潮,甚至有學生去教育部要求罷免楊蔭榆,與此同時,楊蔭榆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反而將幾名學生代表開除。這並不是結束,學生們與楊蔭榆的矛盾還在升級。好在最後學校裡的教學秩序又恢復正常。但是楊蔭榆卻離開了學校。

都是北大教師,因為“薪水”就能吵起來?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這楊蔭榆想來想去,找了李四光的妻子。楊蔭榆說她與學校鬧了一點小矛盾,現在教育部抹不開臉面。但是隻要李四光能夠勸說這些學生原諒她,這一切就都好辦了。一回到家李四光的妻子就告訴了他,李四光誤以為就是芝麻大件小事,便同意了。

李四光的單純讓她陷入楊蔭榆的圈套。等李四光陪同楊蔭榆去向學生調和的時候,發現並不是如此。楊蔭榆露出自己的本性,她囂張地要求學生立刻停止演講、遊行。本以為一切就能過去,學生也會看在李四光等人的面子上聽從自己,可結果卻恰恰相反。

楊蔭榆的算盤落了空,甚至學生對她的討伐聲更大了,甚至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也被教育部撤銷。楊蔭榆見狀,也意識到自己的處境,立刻回家躲了起來。而在另一邊,報紙上已經將這件事報道了出去,直言李四光聲援楊蔭榆並加以抨擊。

魯迅看到這篇報道後誤以為李四光是虛偽,於是便有了各種各樣的矛盾。

其實魯迅對李四光的偏見就是她幫助楊蔭榆作和事佬這件事,但卻不知道李四光也是被欺騙的,李四光心裡很委屈,但是既然是自己做的就要承擔後果,於是他再一次發表文章表明立場。

都是北大教師,因為“薪水”就能吵起來?原來還有這段故事

其實魯迅和李四光的矛盾最主要的還是缺乏溝通,但凡魯迅在發文前詢問一下事情經過也不會發生這種事,只可惜在當時的社會,見一面實在太難。當然最後李四光還是稍占上風,畢竟他是被楊蔭榆欺騙的受害者之一。但是一代名家在報紙上前後爭論,仍然面上不好看。我們也許很容易就能看出,但是魯迅和李四光卻需要爭論一番,好在最後

李四光發文解釋了楊蔭榆事件始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