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最孝順的不一定是父母喜歡的子女,這是為什麼?

農村春哥


在多子女的家庭中,父母由於性別、大小、性格長相等方面,確會出現偏心情況,甚至有的在財產分割上都會偏心,不一視同仁,不對等對待子女。題主的問題是最孝順的不一定是最喜歡的子女,我認為,確實有可能,為什麼要這樣說,原因有以下兩點。


一是性格養成不一樣。父母偏心,“姥姥不愛,舅舅不疼”的孩子會對自己要求嚴苛,家裡面的大務小事都會按照要求去做好,懂得生活的艱辛,進入社會後,能嚴格要求自己,認真踏實地做好每一項工作,也容易成功。在為人父母時,能夠理解自己的父親和母親,知道生活的不易,所以,會孝順父母。而得到過多關心照顧的子女,甚至於溺愛的子女,他們覺得父母對他的給予是應該的,不需要任何回報,所以,他們不願意付出,不會心疼人,也就難於做到孝順。


二是成功結局不一樣。父母偏心,沒有財富支持或得到少量財富的人,更會拼搏進取,他知道,生存的重要性,會義無反顧地向前衝,極容易抓住機會走向成功。而得到過分關照,甚至溺愛的子女來說,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他們只會一味索取,退化了生活的戰鬥力。有的,仗著父母給的家底,吃喝玩樂,不思進取,敗光老底,丟了父母的臉面。


寫在最後。孝順父母是每個人從內心希望做到的,即使父母小時候對自己偏心也好,或者是長大後對自己不管不問也罷,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做個孝子,“百善孝為先”。但是,為人父母,要多理解子女,生活不易,如果不是為了生活,多少人願意背井離鄉,拋棄妻兒,在外漂泊,誰都願意在父母面前盡孝道;為人父母,手心手背都是肉,要一視同仁,不要把財富多少作為評判子女的依據,戴著眼鏡看人,容易傷了子女的自尊;為人父母,多發揮餘熱,盡力幫子女解決後顧之憂,好生幫他們照顧好子女;為人子女,有錢沒錢,多回家看看,窮也是過一天,富也是過一天;為人子女,不要糾纏過去,有得有失,靠雙手得來的財富最珍貴。為人子女,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不要重複上演“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