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書中如果沒有了蠶頭雁尾,還能說是隸書嗎?

俺是新疆仁


那麼溯源就是籀文,籀文其實是硬物刻字,故而圓潤平滑,筆畫連接處彎曲度大,這種文字帶進了大篆裡,但是到小篆改革了,因為用毛筆書寫很麻煩,尤其是彎曲度大的筆畫用,毛筆書寫慢,而且容易出醜筆,隸書在小篆基礎上進一步走平滑路線,早期隸書保留了篆籀的線條粗細均勻的特色,在最長筆畫或者最重的筆劃裡適度保留了彎曲。但是要指出,那絕對不是什麼蠶頭燕尾,那嚴格來說是一種文字演化帶來的彎曲習性的延續 ,而且很多碑刻的隸書沒有規律可言,變化多,形態豐富,厚重感強。

所以說我個人認為以蠶頭燕尾作為隸書的標誌是很不準確的,在小篆書楷書魏碑過渡期那段歷史產生的創新文字,都應該叫隸書。蠶頭燕尾一說主要是被《曹全碑》給誤導了,很多人學隸只認《曹全》,就如同很多人學楷只知二田一樣,其實是學的太少了,《曹全》很美不假 ,但是缺變,死板,死板的東西就簡單易學,容易掌握規律,故而被作為範本教學,二田楷書也一樣,其實說白了,因為符合現在的文字審美觀且容易入手,學的人就多,搞培訓的容易出成績,皆大歡喜,但是對於書法未必是好事。

建議看看《鮮于璜碑》感受一下變化的隸書,而且這樣的字法學通後容易把個人書風融入進去,創造出自己的隸書風格。






揚州八怪爺


對於隸書,如果說你還停留在“蠶頭雁尾”的認識上,那你太不瞭解隸書了。

隸書出現於秦末,由小篆經古隸發展為成熟的隸書,漢朝末期,經草書、行書,又產生楷書。

(《五鳳二年刻石》)

隸書成熟於兩漢,成熟期的隸書稱作漢隸,專業上又稱作“八分”,其原因之一,在於波磔分明的筆畫類似一個“八”字。

故而,說“蠶頭雁尾”是漢隸的特徵之一,那沒毛病。

可是,處於隸書早期的古隸,以及在隸書向楷書發展的晚期,隸書並沒有明顯的“蠶頭雁尾”。

(《霍去病墓霍臣孟刻石》)

比如隸書早期的《五鳳二年刻石》和《霍去病墓霍臣孟刻石》,以篆書筆意寫隸書,蒼勁簡樸,並沒明顯的波磔和掠筆。

再比如東漢後期的《張遷碑》,波畫提按都不明顯,稚拙之中顯精巧,與成熟期的漢隸明顯不同。

所以,當你見到波折不分明,或以頓法代替捺法的隸書,千萬別以為那不是隸書。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唐島居士


在傳統的篆隸草行楷五大書體中,隸書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它的蠶頭燕尾。對於初學者來說,這是辨別書體最顯著的標誌。只要記住蠶頭燕尾這一基本特徵,就可以與其他四種書體劃清界限,不易混淆了。

但是,從書法的演變過程來看,任何一種書體的確立,都不可能只具備一個特徵,而是多種元素構成的綜合體。

我們通常說的具有明顯蠶頭燕尾特點的碑帖,指的大都是漢代的《曹全碑》、《史晨碑》、《禮器碑》、《乙瑛碑》等隸書成熟期的作品。這些碑帖具有不可忽略的蠶頭燕尾之勢。

然而,隸書的發展和演化,經歷了相當漫長的過程。從解散篆書的簡帛書開始,到雖然已經可以視為楷書,但卻依然沒有徹底脫離隸書特徵的《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這一階段的很多碑帖,都具有隸書的基本要素,也就都可以歸於隸書之內。

比如早期的《裡耶秦簡》《走馬樓前漢簡》《馬王堆帛書》《武威漢簡》等等,雖然是尚未達到成熟期的古隸,但已經完全脫離了篆書的書寫方式,進入了隸書體時代。而這些古隸,蠶頭燕尾並不明顯,其主要特徵也不是以蠶頭燕尾來衡定。

還有一些隸書碑帖,相當成熟且雅趣橫生,而蠶頭燕尾並不明顯或根本沒有,但依然是隸書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意趣盎然的隸書上品。比如《張遷碑》《鮮于璜碑》《朝侯小子》《廣武將軍碑》等等,都沒有特別強調蠶頭燕尾,或完全沒有了蠶頭燕尾之勢,卻具有隸書獨到的意趣和價值。

即使是非常著名的隸書摩崖石刻《西狹頌》《西門頌》,追求的也是磅礴飄逸靈動之勢,並未特別突出隸書的蠶頭燕尾。

所以,不管有沒有蠶頭燕尾,只要是在書體發展過程中,處於隸變階段的,具有隸書多種基本特徵的,無論是初期的,還是成熟期的,哪怕後來逐漸具備了某些楷書特徵的卻依然保留隸意的字,都可以稱作隸書。即使是伴隨隸書出現的章草,也被稱之謂草隸。




都市靜音


隸書,有秦隸,漢隸之說。是衙門小隸傳遞文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

是篆,隸,行,楷,草五大字體之一,應用廣泛。

隸書的特點是橫看扁平,兩翼舒展。蟬頭燕尾。化圓為方,化弧為直。變畫為點,變連為斷。

歷史上,有名的碑帖有以下幾種:

《曹全碑》、《禮器碑》、《乙瑛碑》、《張遷碑》、《鮮于璜》、《石門頌》、《西狹頌》等等。

分析幾大碑帖可以看出,蟬頭燕尾只是其中一個特徵,而且,如果看有一部分魏碑,這一特徵更淡。所以,第一,這一假設本來意義不大。第二,隸書的定義也不是由一個特徵決定的。


雨落一方


剛才看了一下其他書友的回答,都很詳細中肯,此不贅言。



在這裡要強調一下,蠶頭燕尾這四個字,是後人命名的。



我們從漢簡,秦簡中看到,有些隸書並沒有明顯的蠶頭燕尾,依然是隸書。


遊手於斯




鄒熒生號布衣逸人


隸書起源於篆書,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一次大變革,古稱“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為楷書的出現和發展打下了基礎。隸書改篆書的圓轉為方折用筆,改曲為直,變“連筆”為“斷筆",以方便書寫,節省時間。相傳為秦吏程邈所創。秦隸保留許多篆書痕跡。

漢朝隸書大盛,成為官方書體,同時派生出草、行、楷各體,書法具有了藝術價值。東漢是隸書的成熟期,將篆書的的縱勢轉為橫勢,加強了點畫的俯仰呼應和波畫筆勢,出現了一波三折。蠶頭雁尾的橫和向外舒展的撇捺成為隸書的顯著特徵。隸書碑刻也各具特色,如《張遷碑》古樸厚重,《曹全碑》秀美多姿。

由於受中原文化影響的波及,東北邊遠地區也出現了隸書,如東晉《好大王碑》,碑文似隸似楷,波磔少見,結字樸貌,方整純厚,別具風格,名冠古今。


大海書畫


不是說隸書必須要有蠶頭雁尾,但是楷書寫不好就算隸書也不好吧。





白橋518


沒有蠶頭燕尾的隸書叫蒼隸,是隸書的一種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