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雲春:疫情衝擊下房企如何應對?


侯雲春:疫情衝擊下房企如何應對?

中國企業評價協會會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萬里智庫學術指導

侯雲春


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活動的衝擊和影響,明顯大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

侯雲春會長指出,與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相比,在我國國內疫情得到控制的同時,國外疫情迅速蔓延,已發展為全球大流行,受疫情影響,股市、油價大跌,生產生活失序,疫情對全球經濟社會活動的衝擊和影響,明顯大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在新冠疫情下,種種跡象表明,由於疫情造成的嚴重健康危機影響,全球開始同時經歷供給、需求和金融這三種衝擊。以美股、美債為代表的多年積累的泡沫,極有可能被疫情戳破,一場空前的全球健康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社會危機乃至不少國家的政治危機正在醞釀、生成,發展下去可能不亞於歷史上任何一次全球性危機。

疫情下的房地產企業如何應戰?挑戰和機遇在哪裡?

面對當前錯綜複雜、嚴峻兇險的形勢,怎麼看待當前面臨的形勢,所扮演的角色和使命擔當是什麼,挑戰和機遇在哪裡,應對之策如何選擇?侯會長提出了幾點觀察:

從城市化進程看,去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60.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4.38%,綜合來看城市化率50%多一點。城巿化率每年以一個多點百分點的速度在提升,這部分人口的住房需求和原有城巿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是很大的剛需。

從商品特性看,房地產是非貿易性產品,既不能出口,也不能進口,房地產市場完全是內需市場,房地產對於穩增長、擴內需、拉動相關製造業的作用,是其他行業無可替代的。

從國家政策導向看,堅持“房住不炒”,穩投資、穩房價、穩預期,有利於房地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近期出臺的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農用地轉建設用地授權省區市政府審批,和將永久基本農田轉建設用地委託審批試點,也有利於穩定和改善房地產業發展預期。

從結構調整的角度看,這次疫情加速了已在進行中的房企優化重組的趨勢和進程,一些中小房企銷售收入下降,流動性緊張、資金鍊斷裂,資源要素和市場份額向優強房企傾斜,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

侯會長指出,受疫情影響,今年頭兩個月,房地產企業整體銷售業績下滑,大多業績不及去年同期。但即使在企業自身比較困難的情況下,許多房企勇於擔當,彰顯大愛,踴躍為抗疫捐款捐物。一些房企還積極參與武漢火神山、雷神山等醫院建設。許多加強物業管理,通過強化消毒、測溫等措施,全方位為居民和消費者提供潔淨安全的居住、商業環境,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有一些房企主動減免租金降低商戶損失。這些房企的責任擔當、善行義舉,令人由然起敬。

面對全球抗疫的新形勢,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市化進程提供了哪些機會?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城市化進程,賦予房地產行業新的歷史使命和更高要求,房企如何不負使命、化危為機,加快轉型升級、做優做強?

侯會長提出了五點看法:

首先,審勢度勢,順勢而為。房企既要看清國內外疫情下和疫情後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更要把握在此背景下與自己相關聯的小趨勢,如近來部分熱點城市優質地塊推出量明顯增加、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全民經紀人新模式等。

第二,政企聯動,快速復產。隨著疫情的逐步緩解,各地逐步復工復產,地方政府前期積壓的地塊將逐步釋放,土地推出價格或有所下調,房企要密切關注新出臺的政策和舉措,按疫情風險等級的差異化分區推進復工復產。

第三,痛定思痛,補短堵漏。這次疫情,加劇了房企的分化,暴露出一些房企的短板、漏洞和風險。企業經驗教訓的共性包括要有核心競爭力,有自己的口碑、品牌;要有必要的儲備,特別是現金流;要有互補性,企業在資源配置、地區佈局、板塊結構等方面能夠做到互補互濟。房企間還應加強合作,抱團取暖。

第四、穩健發展,信用為先。

房地產是資金密集型行業,對金融機構依賴程度比較高。房企要獲得金融機構的青睞和支持,關鍵是練好內功,提高信用水平。金融機構越來越看重專業機構發佈的行業優秀企業名單。從2019年以來房企融資案例來看,額度大、成本低、期限長的資金多是流向百強企業,房企應加強與信用評級機構的合作,加大風險輿情控制與信用內測體檢,保持企業良好的信用水平。

第五,踐行社會責任,加快轉型升級。房企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加快由房地產開發商向城市綜合服務商轉變尤為迫切,居民不僅要求房子建得好,還要求綜合配套綜合服務水平高。畢竟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房住不炒理應也要從房企做起。

侯會長指出,當前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房地產行業和企業特別是百強房企,一定能夠不負使命,勇於擔當,做出應有的貢獻,在這場危機和大考中,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實現健康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