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福祥社區居委會二樓,四米多長的白板上是一個個的小方格,裡面佈滿了信息。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309,綠色,未出京;513,橘黃色,租戶;302,綠色,退役軍人。”……

這就是福祥社區的戰“疫”民情圖了。通過這個圖,社區200個院落的疫情防控情況一目瞭然。

“‘綠色’代表沒有出京戶,‘橘色’代表返京戶或未返京戶,‘紅色’代表有發熱人員戶,卡通小人代表住有獨居、空巢、殘疾、低保等特殊群體。‘五角星’代表黨員之家。”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福祥社區黨委書記李德青詳細向記者介紹著,那樣子就像一個作戰的指揮員。“我們就是在戰鬥。掌握數據信息是做好防控工作的關鍵。上戰場不但要靠人的身軀,也要有戰‘疫’圖這個武器。”

戴著口罩,我看不到李德青的臉,但我分明感覺到了口罩下的那份堅定。


從手忙腳亂到漸有章法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讓人們的生活脫離了正常的軌道。

大年三十,李德青接到了上級通知。“本來想春節期間去看看88歲的父親,陪陪老人,一起好好過個年。但疫情就是命令,我立刻通知社區所有工作人員,馬上到崗。”

福祥社區地處交道口街道西南部,由9條衚衕和一條大街組成,平房院193個,樓房7棟,是典型的混合型社區,社區整體呈開放式狀態,人流車流較多,疫情管控壓力很大。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對於這裡,李德青非常熟悉。從結婚到現在,她在雨兒衚衕住了28年。“我的婆婆曾是東城區政協委員,退休後到社區居委會當主任,一做就是13年,2003年才退。2005年東城區招聘社區工作者時,我婆婆給我報了名,她說我挺適合幹這工作的。2006年,我開始在交道口街道大興社區上班,2018年3月調到福祥社區。到今年3月,參加社區工作整整14年了。”

儘管對社區工作很熟悉,可是面對新冠肺炎病毒的防疫工作,李德青說剛開始還是有點手忙腳亂。

“2006年,我參加社區工作,當時社區的一位老黨員和我講起2003年非典時如何消毒、如何做社區工作,如何給隔離人員送吃的。但我畢竟沒有親身經歷,所以接到通知後,最初的工作還是按照常規的辦法,入戶、宣傳、動員、發一封信,告知所有在這居住的居民。”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同時,李德青結合轄區特點,組織好社區排查的“外網”,在社區外圍設置了5個點位,由街道黨群辦黨員幹部和東城區文旅局抽調黨員幹部組成防控力量,實行社區全封閉管理,憑證出入,開展返京人員初步登記工作。

福祥社區一共劃分了4個網格。由社區班子成員擔任網格長,組成4個網格排查小組,全面入戶摸排外地來京返京人員,對接各外圍點位登記情況。

“一開始,我以為平房院是摸排重點和難點,畢竟是平房區,數量多,有193個院,情況複雜。但隨著工作開展,在第二輪排查的時候,我發現工作的難點和重點並非當初想的那樣。平房院住戶彼此很熟悉,熟門熟戶,樓門院長對這一區域很瞭解,來一個人很快就能弄清楚,工作開展比較順暢。而社區的樓房,尤其是45號院和豆角25號這兩個樓房小區成為了工作的難點。”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整個福祥社區一共1300多戶,4000多人,45號院和豆角25號的7棟樓所在的第一網格就有700多戶,佔到了社區總戶數的一半還多。這個院戶多人多,出租房多,流動人口多,租戶比例高達30%;獨居人口多;居民都比較看重隱私,工作推動很困難。

“新冠肺炎疫情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居民感到恐慌,有的居民在家裡戴著口罩和潛水鏡,有的隔著兩道門和我們對話,說‘別讓我籤任何字,我不沾你們的東西,不要接觸我!’恐慌加上相互不熟悉,彼此缺乏信任感,摸排工作初期進展並不順利。”

可是,疫情不等人,有阻力也要上。

“硬著頭皮摸排,想盡各種辦法,我們建立微信群,在群裡發溫馨提示,向大家通報社區近期的工作。我們打造了‘線上福祥’平臺,在線上舉辦 ‘祝福武漢·加油中國·戰疫正能量’作品徵集大賽,居民可以拍攝祝福短視頻,原創詩歌、繪畫、書法、歌舞,記錄感人故事;我們設置‘科學防疫’知識宣傳板塊,讓居民掌握科學防控疫情知識,做到‘嚴防’但不‘恐慌’;居民可以通過線上打卡報平安或者提供疫情線索,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社區防控的哨兵;宅家,有生活需求可以通過在‘需求和資源徵集區’線上留言……同時,發動103名樓門院長、20餘名黨員志願者、小巷管家,對重點人、重點戶、重點區域加強排查。”

漸漸地,居民的共識、力量和心在凝聚,李德青穩住了陣腳。


頭腦風暴 戰“疫”圖誕生

幾輪排查之後,李德青發現臺賬越來越多。當需要一些數據時,比如一天走訪了多少戶?貼了多少通知?給多少人打過電話?工作人員就會去翻一摞摞的紙質底賬。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雖然大家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因為臺賬頁數太多,想要從中尋找某一住戶信息耗時長,而且重點排查對象不夠清晰明確,嚴重影響了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效率。”

李德青決定集思廣益,解決這一問題。她與黨委班子成員和社區專員開展了專題研究,在一次“頭腦風暴”上,思維活躍的年輕人想出一個主意:“為什麼不把平面的變成立體的呢?把圖掛出來不就一目瞭然了嗎?”

“這個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我們很快就製作了樓房戰‘疫’圖,以紅、橘、綠等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管理等級。帽兒衚衕45號院、豆角衚衕25號院兩個僅有樓房院的600多戶信息被囊括在600多個小方格里。”

記者看到,600多個小方格代表600多戶居民,上面貼著101、102、103等編號,方格內標註著不同顏色、寫著不同信息,姓名、住址、家庭情況、從哪裡來,聯繫方式,標得一清二楚。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戰‘疫’圖節省了反覆查閱住戶信息的時間,提高了下戶巡查效率,實現了精準分類防控。它就是一個大的數據平臺,發揮著社區防疫大腦中樞的功能。”

當居家觀察戶脫離觀察期或者某戶居民身體情況發生變化時,當發現垃圾未處理、陌生人來社區、返京人員未登記、住戶身體異常等情況時,戰“疫”圖會第一時間更新, 24小時動態監測。

2月9日,帽兒衚衕45號院一家租戶返京未登記,便有居民志願者通過數據後臺提交信息,社工們立即趕到租戶家,為他辦理了返京登記並安排專人跟蹤其居家隔離14天。

“每天下午,我們會根據一天走訪的情況進行數據動態更新。最開始的時候,45號院樓房的出租率比較高,將近100戶是橘黃色的。現在,綠色的佔比例比較多,隨著工作深入開展,樓房戶的工作對我們已經不是困難了。”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3月13日,在前期樓房小區“戰疫圖板”工作模式的基礎上,福祥社區製作了平房院“民情圖冊”,院落實行分等級、標識分顏色、院落分類管理的精細化管理,形成了樓房與平房院落全覆蓋的“一板一冊”詳細信息圖。

從1月24日排查到現在,李德青帶領社區幹部總結出了“三圖兩表一諾一責任書”7本詳實賬。“把這7本賬做好了做細了,做到每戶有小賬、網格有大賬、社區有總賬,每天對賬、盤點,對數,一天的工作才算完成。”


大家都叫她“大管家”

從大年三十到現在,李德青連續上班,她說自己已經忘記了每天是周幾。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福祥社區有五個點位,距離不近,之前下了幾次雪,早上風大寒冷,雙腳雙手凍得有些麻木。回到居委會剛要喝水,社區居民的電話就打了過來。“我曾經一天內接過二三十個電話,都是說封閉小區特別不方便的。‘以前快遞都送到家門口,你們就不能讓快遞進來嗎?就這點事你們不能替老百姓幹好嗎?’”

“居民的心情我們能理解,但這是特殊時期,我們就去耐心地解釋,有快遞的、年紀大的、不能下樓的、住得比較遠的,隔離期內的人員我們會幫著把快遞拿進去。” 設身處地地勸說,曉之以理地疏導,不知不覺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剛開始,社區志願者人數不夠,李德青就探索“互聯網+疫情防控”,利用“雨兒30號”微信公眾號開設“同心戰疫”專區,面向街道駐區單位、社區居民發佈愛心“跑腿俠”招募令。轄區內餐飲企業伊隆齋看到後,主動將後廚備存的蔬菜瓜果免費發放給居民。“在這次疫情防控中,區級層面下沉了2000餘名幹部到社區一線協助防疫工作,到我們社區有8個,他們不僅執勤、站崗,也主動成為了我們的‘跑腿俠’。”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隔離人員、重點人、生活困難三類群體,是李德青關注的重點。家住地安門東大街的鄭女士,長年孤寡不做飯,因很多餐飲企業關門,吃飯成了大問題,李德青聯繫兄弟幫扶中心,為老人送了方便麵等日常物資。

“帽兒45號的老兩口,老伴去年胃大出血做了手術,只能吃協和醫院的代餐,這個代餐一次就開一個月的,前幾天老太太給我打電話哭著說老伴的代餐快吃完了,如果不能去醫院開,老伴生命有危險,我瞭解情況後一邊安慰老人,一邊與醫院聯繫,第二天上午就和副書記一起去協和醫院開回來了,當時根本就沒想自己有什麼危險,回來覺得還是有點後怕。”

疫情讓每一天都顯得那麼漫長。一些長期“宅家”的居民,心情焦慮,李德青就把一些正能量的信息和故事發到居民群。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武漢方艙醫院內一段“其樂融融打太極”和“歡歡樂樂跳廣場舞”的視頻風靡網絡,很多網友都被病友和醫護人員的堅強勇敢所打動。“戰勝疫情,除了疫苗和良藥以外,更需要的是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態。這樣的視頻,發在群裡和公號,既是調解居民心態,也是鼓勵自己。”

她還聯繫了北京睦友社會工作發展中心,在公眾號上開通“陽光宅”心理服務,為居民提供線上心理諮詢服務,讓居民“宅家”但不“憋悶”。

李德青今年50歲了,為了照顧公公婆婆,李德青住在東五環,但她每天8點肯定到單位。來到單位,第一件事就是給社區辦公室消毒。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社區辦公室更不能出問題。我來早點,讓年輕的社工多睡會兒。單位幾個90後的年齡和我家兒子差不多,我拿他們當我的孩子一樣。一位社工,女兒剛剛出生4個月,她還是堅持天天來社區,家裡都沒法照顧;有一位是新婚,蜜月旅行取消了;有一位是兩個孩子的媽媽,晚上回家晚了孩子會哭鬧,就分別請奶奶和姥姥幫忙照看,她自己連續1個月沒見著孩子……他們身上承擔的不僅僅是社工這一個角色,還是各自家庭裡的爸爸、媽媽、新郎、新娘,所以我現在更多地關心他們,他們在工作中受了委屈,我晚上會發微信,鼓勵他們,有時候我給大家買點草莓。”

關鍵時刻見真情。李德青給社工們買水果、買糖。她的腰病犯了,疼得直不起腰,同事幫她按摩,給她膏藥。“一個多月了,沒有一個主任說因為家裡的事請假,就這一點,我特別感動。”

說到這裡,李德青的眼中起了“霧”,她停頓了一下,說:“我們社區有19個社工,其中15個是黨員,有2個不久前也提交了入黨申請書,大家在工作中都衝在前,有困難一起扛。為了照顧好住在5樓的居家隔離人員,他們有時候每天跑上跑下好幾次,雖然天氣寒冷,回到社區衣服都出汗溼了。”


社工是職業更是事業

“天天在社區抗疫第一線,您不怕被傳染嗎?”

“不怕,做好防護,沒問題的,也有很多居民也問我這個問題,甚至有的人說你們掙錢不多、管事不少……我真沒想自己有什麼事兒,反而每天都要叮囑社工,測體溫、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勤洗手,做消毒,天天叨叨。”

李德青說自己以前從來不服老,對年齡不在乎。“但是,前些日子看到某個報道介紹我時,用了‘年近半百’這個詞,我看後沒繃住,哭了。這次疫情防控中,工作壓力前所未有的大,體力透支很多,我每天走至少15000步,回家腳都是腫的,一點都不想動,晚上睡不好覺,躺在床上還在想著工作。外地返京人員越來越多,工作重點從開始的本地居民到返京人員再到一些工地、小門店、集體宿舍等等,一躺到床上就開始一個網格一個網格地過,有時真的怕自己扛不住。”

“家裡的支持是我工作最大的動力。我愛人在地鐵上班,也是天天忙,兒子看到我和他爸這麼累,幫著買菜做飯,不管晚上我幾點到家,都能吃上熱乎飯。”

居民們都能做到科學防護,恐慌感逐漸下降,彼此的信任感逐漸增加。看社區做了那麼多工作,社區的居民被感動了。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2月4日,居民張秀芬第一個出來一起參與巡邏。在巡邏過程中遇到陌生人,就主動上前詢問是否是外地來的,有沒有自我隔離,建議他們回家休息。在此過程中,還遇到深入社區調查的區長,及時上前詢問,區長也被攔住,受到區裡領導的一致認可。

福祥社區內的理髮店“金板寸”的負責人劉清池帶領店內數名店員組成志願服務隊來到福祥社區,分別駐守在帽兒衚衕45號院和豆角25號院的來京返京人員登記站點,巡查等待來京返京人員併為他們做好登記報備工作。李德青說,“理髮店還千方百計託朋友買來物資,給我們送了20桶消毒液, 200只一次性手套。這都是緊俏商品,挺讓我們感動的。”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越來越多的居民,尤其是黨員,自發地加入志願者隊伍,主動站崗、巡防。疫情防控期間下過幾次大雪,社區一位黨員志願者,一大早就主動去站崗,李德青見到後問他:“這大雪天,沒安排您站崗,您怎麼自己來了?”他說:“這不用安排,看到你們的付出,我就應該做點什麼。”還有一位年輕的預備黨員,在商務酒店工作,因為酒店沒有復工,他作為在職黨員來社區報到,前後參加志願活動10多次,李德青跟他說不用來這麼勤,他答:“我年輕,我又是預備黨員,而且我奶奶也是黨員,但她身體不好不能來,我替她多幹點。”

“居民們給我們送來蘋果、維C泡騰片,還有自己煮的茶葉蛋和糖葫蘆。我們社區工作者按紀律規定不能接受這些物品,但在這種時刻,居民的這份心意,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和精神支撐。”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居民的想法很樸實:“李書記,你們把身體保護好了,才能更好地保護我們!” “我們離家近,守護社區的平安,既是你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的責任。”

“過去,許多人覺得社工挺清閒的,通過這場戰‘疫’,老百姓對社工有了重新的定義和新的認識。現在,只要一聽居民說你們辛苦了、多保重、不容易,我鼻子就酸。今後,如果再有新社工入職,我也會和他們講,作為社工,我們非常驕傲。”

別看李德青工作起來很拼命,但她的身體並不好,幾年前患甲狀腺癌做了手術,“每天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吃藥。”

聽到這裡,我不禁問道:“那您還這麼拼啊?”

李德青回答說:“我只是做了在這個時刻應該做的事,比起那些在武漢工作的社工,我做的這些真不算什麼。社工是職業更是事業,幹一天就要幹好,要對得起居民百姓對我的厚愛。還是那句話,趕上了就衝上去!”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大管家”李德青的社區戰“疫”


採訪手記:

採訪結束了。但我一直記得初見李德青時的情景。

3月9日下午,她從福祥社區出來,陽光照在她的短髮上,有著淡淡的金色,藍色的戶外衣上,黨徽很耀眼,左臂上戴著首都治安志願者的紅袖章。打完招呼,她先是到入口處的桌子上取了五六件快遞,“這都是45號院的,以前快遞都讓送到家門口,現在快遞不讓進,只要我看到,就給帶過去。”

我們向社區居委會走,她一路和居民遠遠打著招呼,那種和居民熟悉的樣子,那種走在社區,遇到居民就能嘮上幾句的感覺,讓我有那麼一會兒竟然忘記了新冠肺炎疫情。

我突然覺得,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大考,對每一個人的大考。就像李德青說的,“這就是一場人民戰爭。靠社區19個社工,24小時不休息也幹不過來。就得發動黨員、居民、志願者,能發動的都發動起來,包括轄區單位。”

是的,這場戰“疫”,不只是社區人的,也是每一個人的。儘管我們無法看到彼此的臉,但能以行動表達我們的心。


來源 | “ 北廣人物週刊”微信公眾號

文字 | 瀟棋

攝影 | 釗貝貝 劉立軍 洪珊 等

攝像 | 釗貝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