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時下,有關小朋友的“興趣班”,無論是種類還是數量,多得數也數不清。

特別是家有上幼兒園的孩子,媽媽們只要聚在一起,開口不到三句話,基本就會問起對方孩子:“都報了哪些班呀?”“在學些什麼呢? “別人報了,我們也不能落下。”

是爸爸媽媽心中的恐懼; “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是爸爸媽媽心中的美好心願; 兩者,就只能取其一嗎? 跟著報了“興趣班”,孩子的未來就所向披靡了嗎?

如何有選擇地報 “興趣班”,才能讓孩子得到健康、充分地發展?

“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有的孩子喜歡搭積木,一搭就是大半天;

有的孩子喜歡看書,看得吃飯喝水都顧不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是遇到困難時,激勵人們堅持下去的根本動力。

然而,大家似乎進入了這樣一個錯誤的“思維定式”: 學習,必然是痛苦的。

相當一部分家長,由於自身父母同樣不善引導,都曾經有過痛苦的學習體驗。於是,形成了這樣的思維定勢。 同樣地,這種強烈的信念,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孩子。

一旦孩子也繼承了“學習是痛苦”的信念,那麼就很難對學習產生直接興趣。

對孩子而言,學習的唯一理由就是“為了讓爸爸媽媽滿意”而已。

“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可想而知,當孩子學習的唯一動力成了爸爸媽媽,說多麼可悲的事情。 那些孩子上學以後,爸爸媽媽整天追在屁股後面累死累活,承擔著原本應當孩子自己承擔的學習責任的父母,正是當初“破壞孩子學習興趣”的做法,所釀成的苦果。

追求卓越、自我實現,本就是一種本能的需求,每個人都是這樣,包括孩子。 如果孩子不願意,那麼: 會不會因為這個“興趣班”本身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存在不符合孩子心理發展規律的地方?

孩子的個性特點,和這個“興趣班”有不太適合的地方?

“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在發生問題的時候,為什麼習慣於去質疑孩子,而不是去質疑興趣班呢 ?

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去選擇合適的興趣班。

喜歡模仿:適宜學表演

這種孩子在人越多的場合,表現得越活躍,越希望自己是主角。

當然這些孩子也有能夠吸引更多人注意力的能力,天生表情豐富、肢體動作非常協調,動聽的聲音等。

這類孩子適宜到表演、主持、舞蹈等興趣班去學習。

“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喜歡打鬧:適宜學武術

這類孩子可能是被認為最有活力的,他們好動,注意力也不夠集中,常常不是在跑就是在跳,即使在吃飯的小小間隙也不消停。他們無論是爬還是走路一般都要比其他孩子早。

這類孩子動作協調能力較強,適當地讓他們參加跆拳道、武術和游泳等興趣班的話,反而有利於他們日常安靜地學習。

“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喜歡安靜:適宜學圍棋

比較安靜的孩子,特別喜歡比較,譬如他能發現,媽媽包的餃子和奶奶不一樣。所以像拼圖一類的遊戲,足以讓他快樂地擺弄上幾個小時。

這類孩子可以讓他參加圍棋、數學或科學實驗等興趣班。

“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喜歡說話:適宜學聲樂

孩子對富有旋律的音樂會有特別的反應,常會啊、啊地叫,並揮舞小手。有時突然聽到電視裡傳來一段音樂,立即會跟著唱起來。這類孩子一般開口說話比較早,並且喜歡學說大人的話。

這類孩子適宜學故事、相聲、聲樂或鋼琴。

“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喜歡動手:適宜學書法

這類孩子比較有耐心,並能完成技巧較高的活動,如拆裝汽車、串珠子等,雖然這類活動在孩子們的遊戲中常常進行,但只有為數不多的孩子能堅持到完成任務。

這類孩子可以讓他們參加一些手工方面的興趣班,如書法、編織、珠算等,幫助他們在拓展個性的同時,學到一些技能。

根據孩子的性格,適當選擇興趣班,讓孩子感到有興趣,才能真正學到本事,強迫去學,反而適得其反。

“因地制宜”,家長不妨利用孩子的性格特點來選擇興趣班

讓孩子擁有一個興趣愛好,其實是非常好的選擇, 因為人活在世上,不僅為了溫飽,還要為了自己而活,比起孩子打打殺殺的電腦手機遊戲,興趣愛好又可以陶冶情操,還是不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