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本文導讀


從疫情開始至今,每個人都積極地在抗疫防疫中做出貢獻。有的積極投身在防疫第一線,保衛大家平安;有的對有困難的人們伸出援助之手。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對於“幫助與被幫助”孩子是怎樣想的呢?


我們試著用孩子一樣的思維和他們聊天,藉助“臨時媽媽”這個話題開啟,讓幼兒在感知、思考的過程中對“幫助”進行價值觀啟蒙。


我們更加珍視的不是直接告訴孩子“幫助”的意義,而是孩子們的主動思考和分辨。


從中我們也感受到了孩子們的信任……


因為父母都確診了新冠病毒,武漢某小區6歲的小女孩只能獨自在家進行隔離。視頻拍攝者是上門的志願者給女孩送飯,但也只能遠遠看著,這個小女孩面對父母分離、面對陌生人時,心裡感到非常害怕。在武漢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需要有人充當“臨時媽媽”。


如果有這麼一群無人照顧的孩子

在家面臨獨自居家隔離,

你願意讓你的媽媽,

去當“臨時媽媽”來幫助、

照顧這些小朋友嗎?


對於這個問題

孩子們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觀點一:同意媽媽去

表示同情:


浩聞(4歲):媽媽可以去,我覺得這個小姐姐好可憐的。


諾涵(5歲):願意媽媽去,雖然有點怕,但是這個小朋友挺可憐的,我可以一個人在家玩。


嘉睿(5歲):可以考慮讓媽媽去,姐姐很可憐,爸爸在家照顧我。


青妍(5歲):可以讓媽媽去,外婆和爸爸陪我就可以了。


軒齊(6歲):會讓媽媽去幫助這個小朋友,給她送飯、陪伴她,陪她做功課。


唯嘉 (6歲):因為那些小朋友那麼可憐,如果我們遇到困難,別人也會來幫助我們。


弘凱 (7歲) :因為只有她一個人,又不會做飯又不會洗菜,如果有一個人去照顧她,讓她吃好睡好,這樣不是很好嗎?


藝帆 (7歲):我願意讓我的媽媽去當“臨時媽媽”,因為我家裡還有很多人可以照顧我呢!


其實,孩子們雖然還小,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對他人的關愛、同情,依然願意儘自己所能去幫助別人,哪怕是讓自己最愛的媽媽去幫助他們。


願意,但有時間要求


栩安(6歲):願意讓媽媽去,因為她太可憐了,只要媽媽晚上能回家。


馨媛(5歲):願意媽媽去但是隻能去一天,去一下要馬上回來。


攸甫(5歲):說媽媽可以臨時去,但是晚上必須回家的。


宇睿(3歲):願意讓媽媽去,但只能去一天!


梓昀(4歲):可以讓媽媽去,但是就去一天就回來,如果不回來,就跟爸爸姐姐去找媽媽回來。


若君(4歲):媽媽只能去一天,我和爸爸奶奶在家等媽媽回來。


凱新 (7歲):如果只是送飯的臨時媽媽,是可以的。因為我也需要媽媽陪我。而且我也擔心媽媽出去了被感染。


其實,孩子們的回答多次出現了“只能去一天”、“要趕緊回來”的關鍵詞,可見孩子心底有多麼的不捨,一天的時間已經讓他們做出了最大的讓步了。


願意並且一起去


皓皓(6歲):不願意媽媽一個人去,我要戴上口罩和媽媽一起去照顧小朋友。


浩宇(4歲):我要陪媽媽一起去,要保護她。她還需要一個人陪她玩,我可以陪她。


翊玲(4歲):我要戴好口罩和媽媽一起去。


其實,這是天使般的回答,當媽媽需要去幫助別人的時候,我也要去保護我的媽媽。


同意媽媽

去充當“臨時媽媽”的孩子不在少數

也有一些孩子有不同的想法,

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是怎麼說的。


觀點二:不同意媽媽去

媽媽是我的


麟麟(3歲):我的媽媽走了我就是一個人了,我的媽媽沒了呀。


佑程(4歲):媽媽是我的好寶貝。


彥含(4歲):家裡沒人照顧我了。


斯恩(5歲):不願意,媽媽是我的,去了我沒媽媽陪怎麼辦。


梒菡(5歲):不願意,這樣我就沒有媽媽了。


若茗(5歲):媽媽是不可以去的,媽媽是我的媽媽,小姐姐只要有家長照顧就行,不一定要是媽媽。


夢陽 (6歲):因為我的媽媽就是我的媽媽,不會是其他人的媽媽,我的媽媽就一個,不能讓給別人的。


鎧涵 (7歲):如果媽媽去做他們的“臨時媽媽”,她就照顧不了我了,我會想她的。


瑞陽 (7歲):不願意,因為媽媽會累。


其實,雖然孩子表示了不願意,但是他們的理由並沒錯,他們只是直接表達了對自己媽媽的依戀和深深的愛意。


爸爸可以去

榕榕(3歲):那讓爸爸去!


楊奕(3歲):實在不行就讓爸爸去吧。


唯易(4歲):去了我就沒有媽媽了,讓爸爸去。


思齊(5歲):不願意媽媽去,但可以讓爸爸去照顧小朋友。


雲舒(5歲):不願意,爸爸去就可以了。


霄雅(5歲):不願意媽媽去,可以考慮讓爸爸去教她學數學。


其實,看到這裡爸爸不要氣餒,孩子們是善良的,他們願意去幫助別人,但基於對媽媽的依戀,才選擇讓更有安全感的爸爸去。在孩子眼中爸爸就是Superman,你們比媽媽更強壯,更適合去幫助別人。


其實,

雖然我們的孩子不願意媽媽

去當“臨時媽媽”,


可善良的他們也想了

很多其他的好辦法哦!


方法一:把朋友帶回來

唯易(4歲):去了我就沒有媽媽了,或者把小朋友接過來,在我們家吃飯,只要不讓媽媽去就可以。


彥逍(5歲):不願意媽媽去,因為自己也需要媽媽陪,但是可以把小朋友接回來一起照顧。


其實,也許孩子對“隔離”一詞還不太理解,他們雖然不願讓媽媽出去,但是他們願意換種方式,既能幫助小姐姐也能讓媽媽陪在自己身邊。


方法二:激發生活經驗,出奇制勝


雅瑩(4歲):不願意媽媽去,因為自己也要媽媽陪,說可以把小朋友送去認識的同學家。


義堯(4歲):可以帶小姐姐去她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住。


翊驍(5歲):不願意,可以讓小姐姐的外婆帶她,他願意寄玩具給小姐姐。


一丹(5歲):不要媽媽去,可以給小姐姐送一個會照顧人的機器人,給小姐姐做飯,講故事,唱兒歌,還可以給小姐姐每天叫一個外賣。


藝昕(5歲):不願意媽媽去,她可以和媽媽買玩具送給小朋友,因為玩具可以緩解短暫的不愉快。


其實,希望媽媽一直陪在身邊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在幫助他人這件事情上,孩子們腦洞大開激發了他們的生活經驗,想出了很多幫助別人的好方法,這也是一種幫助吧!


除了孩子們的自身需求外,

他們為什麼不願意讓媽媽去幫助別人呢?


害怕媽媽被病毒傳染


芸雪(3歲):那邊很危險去了就會被傳染,戴好口罩也不行。


鈺甯(3歲):因為武漢的小朋友會把病毒傳給媽媽的。


昕遠(4歲):不能給別的小孩當媽媽,也不能去武漢,有病毒。


洪辰(4歲):要是去了的話我的媽媽也得傳染病怎麼辦。


昕妍(4歲):武漢有病毒,就不能讓媽媽去了。


宇宸(4歲):不願意媽媽去,因為害怕媽媽被病毒傳染到。


梓辰(6歲):媽媽要照顧我的,而且外面病毒很厲害,萬一媽媽感染到了怎麼辦。


可見,孩子們的“不願意”是源於他們對媽媽的“愛”,年紀雖小的他們卻有著保護媽媽的大愛,我們的孩子已經不再只關注自己了,身邊的家人也是他們關心的對象。


對於“幫助”這件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無論“願意幫助”還是“不願意幫助”,他們都是基於一個字“愛”,願意幫助別人是出於對他人的關愛;不願意幫助也是出於對媽媽的關愛。在這場討論中沒有誰對誰錯。


對於孩子,我們更提倡的是孩子在保護好自己的基礎上再去“幫助”他人,在力所能及範圍內的幫助行為才是可取的。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孩子們眼中的“幫助”是什麼樣的?


吳諾涵(5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侯藝彬(5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顧栩安(6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嚴依玟(7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倪振瀚(5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王依茹(6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黃一果(6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姚凱菲(7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薛凱新(7歲)

疫情之下,孩子們的價值觀啟蒙該怎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