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該買的時候,你就不想買了,這個錢為啥就賺不上呢

最近的股市,讓人很受傷。

段子手的調侃,或許能帶來短暫的歡愉。而投資大師的深度思考,乾貨更多。

2016年1月14日,橡樹資本董事長霍華德? 馬克斯發佈投資備忘錄。當時,全球股市、債市、原油等資產也遭遇大跌,和當前的情況有相似之處。

全球主要股指走勢 201404-201902

到了该买的时候,你就不想买了,这个钱为啥就赚不上呢

這篇備忘錄從投資者的心理角度,談到了那次大跌,觀點鮮明,乾貨滿滿。即使現在看,也毫不過時。

今天我們摘錄部分內容,供參考。

2015年12月12日,星期六,我很早就醒了,前一天股市、債市和原油都出現了大跌,我思慮萬千,睡也睡不著了,於是,我走到桌邊,開始寫備忘錄,把這些思緒整理出來。

20多年前,在我寫的第二份備忘錄中(1991年4月“第一季度業績”),我提出了投資鐘擺的概念:

鐘擺擺動弧度的中央正是鐘擺的“平均”位置,實際上鐘擺很少停留在這個位置。

它總是從擺動弧線的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但是當鐘擺接近任何一個極端時,或早或晚,總是不可避免地要回歸中點。

投資者只(願)看到一面

投資者為什麼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

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在看待世界時缺乏客觀理智,總是訴諸情緒。他們的弱點主要有兩個表現形式:選擇感知和偏頗解讀。

換句話說,他們有時候只看到有利因素,看不到不利因素;有時候只看到不利因素,看不到有利因素。

他們有時候從正面角度看問題,有時候從負面角度看問題。

他們的感知和解讀幾乎從來都不是冷靜理智,不偏不倚的。

也就是說,投資者的心理是極少均衡地考慮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此外,眼前發生的事情會影響投資者的情緒,而投資者對事件的解讀,總是因為受情緒影響而有失偏頗。

大多數事情都既有好的方面,也有壞的方面,但是投資者普遍只盯著好的或壞的不放,做不到均衡考慮。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投資者從來都不是客觀、理智、不偏不倚、平和穩重的。

他們一開始的表現是很樂觀、很貪婪、很能容忍風險、很輕信,他們的行為導致資產價格上漲、潛在收益降低、風險增加。

接著,由於某種原因——或許是引爆點的出現——他們轉變為很悲觀、很恐懼、很厭惡風險、很懷疑,這導致資產價格下降、預期收益降低、風險減少。

我們可以明顯看到,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中,它們各自的種種表現往往都是同時發生的。

從一種態度向另一種態度的轉變,往往根本無法用常理解釋。

這不就是精神失常嗎?

在現實世界,事物一般在“非常好”和“不太好”之間波動。但是在投資領域,人們的感知是從“完美無瑕”到“不可救藥”之間波動。

鐘擺從一個極端猛衝到另一個極端,幾乎完全不守“中庸之道”,哪有片刻理智可言?

開始是拒不承認,後來就認錯服輸。

錯誤的根源:投資者的情緒

為了解釋這種狂躁抑鬱症的病因,我要分析一下影響投資者心理的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有很多是很明顯、很好剖析的,一點也不神秘。

情緒是投資者的大敵之一。

恐懼

出於恐懼,人們很難在持股價格暴跌時保持樂觀;出於妒忌,人們很難在所有人都賺錢時拒絕買入價格上漲的資產。

過度自信

自信也是影響很大的一種情緒,我認為,市場最近的波動主要就是因為自信這種情緒的變化。不久之前,人們的自信還是膨脹的,最近一段時間,突然就萎縮了。

這種劇烈變化可能是因為幻想破滅:投資者之前以為世界局勢盡在自己的掌握,有一天,他們發現自己知道的根本沒那麼多,這種感覺很痛苦。

投資者的自信要保持適度,但是在現實中,自信和其他情緒一樣,經常劇烈波動。

認知缺陷

還有一種錯誤是,我們經常發現,投資者不知道事情的後果和深層次影響,這可能是因為他們的認識存在缺陷,也可能是因為洞察力和分析力不足。

人們不客觀、不理智的種種怪癖對行為的影響不勝枚舉。

在2015年5月15日的《華爾街日報》中,Carol Tavris 發表了對行為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塞勒(2017年諾獎經濟學得主)新書的評論,她寫道:

我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我總是覺得經濟學家很好笑,他們還假設出“理性人”(rational man) 這麼個奇怪的概念。

理性?誰能告訴我理性人在哪呢?

早在50年前,實驗研究就表明:人們明知決定是錯的,就是不改;明知敗局已定,還一意孤行;預測失敗了就找各種理由,就是不承認自己錯了;要是有什麼和自己相信的東西不一致,就一味反對、歪曲或堅決排斥。

投資者之所以難以理解事件、它們的重要性和潛在影響,主要就是因為他們的心理存在各種怪癖。

投資者的心理決定了投資者的行為,投資者的行為反過來又影響投資者的心理。

投資者冷靜理智、客觀穩重的時候少,只看正面因素或只看負面因素的時候多。

當好消息得到正面解讀,拉動價格上漲時,人們就很樂觀,迫不及待地要買入,反之亦然。

再來舉個原油的例子。

2015年12月12日,在我開始寫這篇備忘錄的時候,我從《金融時報》中看到了幾個負面思維的例子。

下面是從一篇評論市場近期情況的文章中選取的片段:

"原油價格暴跌到七年新低,在波濤洶湧的一週行將結束之時,股市感到了恐懼。作為全球原油價格基準的北海布倫特原油下跌5.6%,跌至37.49 美元……"

"一週之前,石油輸出國組織未能就減產達成協議,在全球石油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油價只能下跌。"

"油價將持續低位運行。"

聽起來好像很嚴重。真的嗎?有道理嗎?油價下跌到底意味著什麼?

在我看來,如果不是石油公司或石油淨出口國,低油價未必是壞事。

對於美國、歐洲、日本和中國這些石油淨進口國來說,我們看到的油價下跌類似於幾千億美元的稅收減免,可以增加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油價下跌還可以增加出口國家的成本競爭優勢。

其實,我認為,從整體上權衡利弊,油價下跌對美國有好處,對英國、歐洲和東亞有大大的好處。

那麼,為什麼《金融時報》將市場疲軟歸咎於油價下跌?

首先,媒體也沒辦法,它們迫不得已,每天都要為我們給市場上漲或下跌找理由,油價下跌是個很好的理由……

至於到底是怎麼樣,你要自己好好想想,才能明白。

其次,正如《金融時報》在這篇文章中繼續寫的,油價下跌讓人產生了一些聯想,或許確實應該憂慮。

換句話說,他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油價下跌是因為需求減少了,石油需求減少表明經濟疲軟。但是,經濟增長和這些沒關係,我們不能讓油價告訴我們經濟是否疲軟。

油價下跌能告訴我們今天發生什麼了嗎?

這個不重要。

重要的是,現在油價跌了,明天會怎樣。

在我看來,其他一切不變的情況下,今天的能源價格下跌有利於明天的經濟增長。(受供求關係影響,今天的低價,也可能意味著將來價格上漲。)

我只是想說,現在所有人看什麼都那麼負面。

4招克服“人類的弱點”

為了幫助投資者克服“人類的弱點”,我這個精神病醫生要開個處方,幫助投資者緩解病情:

要戰勝市場先生的非理性,第一條就是必須認識到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及其對市場的影響,並積極應對。

第二條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投資者要是像大眾一樣犯情緒錯誤,他也不可避免地會像別人一樣受市場波動的危害。因此,投資者務必要在樂觀和恐懼之間保持適度平衡。

控制自己的情緒還不夠,投資者還要掌控自己的環境。

對於職業投資者來說,這一條的意思主要是要把自己的環境安排好,不要讓別人的情緒波動對自己產生影響。例如,資金從基金的流入和流出、市場流動性的波動、短期業績的壓力。

最後一條是逆向思維。有了逆向思維,投資者可以把別人的情緒波動從威脅轉變為武器。有了逆向思維,投資者就不僅僅是剋制情緒波動了,他們在別人更恐懼的時候,更樂觀,反之亦然,這才是投資者應有的行為。

就在上週五(2020年3月13日),霍華德馬克斯在最新的備忘錄中,再次強調在現實世界當中,事情往往介於在“非常好”和“普普通通”之間。

但在投資世界中,人們的看法通常在“完美無暇”和“絕望透頂”中轉變。而這種情況現在顯然已經發生了。

悲觀情緒的催化因素

我不能說這種情緒的轉變是不合理的或是反應過度,但可以肯定的是,樂觀情緒已經消失,而四處都充斥著悲觀情緒。

總結而言,你不能預測未來,並不意味著你不能為未來做好準備。

這可能聽起來不合邏輯,但事實如此。

雖然我們無法精確地確定潛在的催化因素,並不意味著不需要擔心。

首先,經濟衰退或調整的催化因素未必總是可以預見的。第二,有時候它可能會憑空出現,就像這種病毒一樣。第三,當一種催化因素與極為樂觀且“完美定價”的市場疊加,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會更大。

我們通常無法準確知曉催化因素會在什麼時候出現。但可以從下面這些情況進行判斷:

事情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向好;

經濟擴張和牛市過度走高;

估值已達充分或過高水平;

市場冒險情緒盛行;

避險和謹慎的心態不再;

證券發行和放貸的標準下降;

相對於虧損,人們更害怕錯過機會;

大量資金追逐少量項目。

留意這些跡象可以讓你為可能的催化因素做好準備,即使我們無法預測它會是什麼以及什麼時候會發生。

3個月、5個月、10個月甚至18個月前,每個人都說:“一切看起來都很好,美國經濟是世界上最理想的。人們別無選擇,只能投資風險資產,因為安全投資回報率持續下降並已經無法符合投資條件。

大多數人都認為宏觀經濟前景一致向好,當時很難想象可能會有某種負面催化因素,並相信會較大可能成為現實。

當市場樂觀時,我們永遠不知道它將走向何方。它可以變得更樂觀,也可以變得不那麼樂觀。但市場變得更加樂觀之後,會帶來的潛在收益,與市場突然轉向悲觀所帶來的潛在風險並不匹配。

如果市場情緒由樂觀轉向悲觀,就會出現像過去三週那樣的下跌。

有句老話說的好:“恐慌時期所有資產相關性都合而為一。”

病毒帶來的極端影響

我們不知道病毒本身會怎麼發展,也不知道會對經濟或市場造成怎樣的影響。

兩種可能性構成了兩個極端。

第一種可能:市場反彈了,一切都恢復正常,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股票都會表現良好。

重點是,有可能會出現好消息,也有可能出現反彈。也許這次疫情有一個自然的遞減曲線;也許溫暖天氣的到來能抑制疫情;也許我們預防病毒蔓延的措施取得成功;或者一種有效的疫苗被成功研發。

除了有形的事件外,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大家都充分了解並普遍接受了壞消息,並且逐漸體現在市場證券價格中。因此,負面反應得到緩解並可能會讓市場好轉。以上是所有可能會出現的好消息。

第二種可能:世界從根本上發生徹底的,永久性的變化,人們的行為也隨之改變,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回到之前的行事方式。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美國肯定會有關於確認病例增加的壞消息。沒有人知道這些數字將如何增長,疫情會持續多久,或者最終會對投資者的心理產生怎樣的影響。

然後是介於上述二者之間的情況:在一段時間內,可能至少會有幾周或幾個月的時間,一切都被打亂了,然後又逐步地恢復正常。

但與此同時,該期間很多企業將遭受重創,並帶來投資機會。這裡仍未計入疾病和經濟破壞可能對人類產生的影響。

換句話說,疫情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併產生重大影響,即使它沒有永久性地改變我們所熟悉的生活。

偉大的投資都始於令人不安的環境

如今,“完美的十年”已經結束,資產價格已被下調。

偉大的逆向投資者沃倫·巴菲特有句話很出名,他說他喜歡漢堡包,而當漢堡包折價銷售時,他會吃更多的漢堡包。

與至少每天寫作的道格?卡斯相比,我差不多每個季度才發表一篇的備忘錄顯得遜色。

他在3月11日的評論中使用了一個很棒的標題:“到了該買進的時候,你就不想買了”。

在其他人都不願買進的時候,隨之而來的是買進的最佳時機;其他人不願買進時,證券價格往往最為低廉。

導致其他人不願買進的因素也會影響到你。

儘管並非易事,逆向投資者會克服這些情緒並堅定買入。

正如我所說,“所有偉大的投資都始於令人不安的環境。”

最後小結一下:

★在投資領域,人們的感知是從“完美無瑕”到“不可救藥”之間波動。

★事情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人們再也無法保持鎮定了。

★市場下跌得越猛烈,許多投資者越是要讓市場替他們思考,越是要讓市場告訴他們發生什麼了,該怎麼辦。這是投資者最嚴重的錯誤之一。

★偉大的投資都始於令人不安的環境。

本文源自小基快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