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没有人骂李宗盛“直男癌”?

01.


最近,PAPI酱的一则短视频很火,大致内容是说,网上和身边永远有一群“挑刺狂魔”。


无论你说什么,都有人挑刺儿。


这让我想起到2017年年初,赵雷在《歌手》唱了《三十岁的女人》后,被不少人喷,说赵雷的歌词歧视女性、物化女性,是直男癌。

“她是个三十岁,身材还没有走形的女人”,媒体、网友以部分歌词为依据,开始大型讨伐:


女人的身材是评判女性的必要标准吗?

他们看到了这一句,却选择性无视后面的“那么寒冬后/炎夏前 谁会给你春一样的爱恋”的关怀。

赵雷写得也从不是整个庞大的女性群体,他内心没有使出这样力道的企图。


他无非是写了自己在酒吧驻唱时看到的人和她们的生活状态,“那时看着台下的人她们笑、她们哭、她们闹,我就很有感触,于是默默把她们写进了歌里。”

简而言之,“直男癌”的论调,断章取义,乱带节奏。我到现在都觉得这个观点很可笑。


02.


其实若论作品里“直男癌”,那80年代至今写了无数好歌的李宗盛,绝对走在前列。

李宗盛当年给林忆莲写的《不必在乎我是谁》,“女人 若没人爱 多可悲/ 就算是有人听我的歌会流泪/ 我还是真的期待 有人追 /何必在乎我是谁”。


你看这多物化女性,没有人爱就没有人生价值了?就可悲了?

但很多年后,林忆莲同样在《歌手》舞台上唱起这首歌,一曲唱罢,多少人落泪,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批评原词作者李宗盛直男癌。

为什么没有人骂李宗盛“直男癌”?


那么,为什么没有人骂李宗盛“直男癌”呢?

因为骂李宗盛没必要,怎么骂都是华语乐坛的泰斗人物。但是骂一个自己不喜欢、不了解还突然火起来的人,就显得自己的存在感多了几分。


就像有人玩笑说,鲁迅这样的作家写出病句,一定是有特殊原因,其他人写病句就是文化素质不够。

那么就有了这样一个现象:一些人不满当下作品里的“大男子主义”,声称直男癌;忽略过去作品里的“大男子主义”。

这绝不是这个时代的某些人不计前嫌、对过往作品更宽容,也不是因为“直男癌”话题这几年才值得被讨论。


而是媒介环境的开放性,催生、助长了迎合情绪的言论,人们觉得批判“直男癌”是自由,但本质上连直男癌的判断标准都是在跟风。


甚至某件事和直男癌并不沾边,而是一些人对当下任何自己看不惯的东西,多了变态的严格。


03.


说回李宗盛。根本上来说,李宗盛不是直男癌啊。

一个直男癌的人,怎么会在《晚婚》里以女性视角写爱情的宁缺毋滥呢?

——“我从来不想独身,却有预感晚婚,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

一个直男癌的人,怎么会在《阴天》里写“男女平等”呢?

——“男人大可不必百口莫辩,女人实在无须楚楚可怜,总之那几年,你们两个没有缘”

一个直男癌的人,怎么会在《两个女孩》里以这样的词形容女性呢:

—— 易感,专情,独立,聪明,冷静,纤细。

都说李宗盛最懂女人心,一定程度上,李宗盛是一个女性观察者。当年李宗盛看到爱里的人,为了爱情寻死觅活,而这个人,恰好是女性,所以写“女人若没人爱多可悲”,也是正常。


当然,那些盲目说直男癌的人,是没有耐心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为什么没有人骂李宗盛“直男癌”?


李宗盛观察女性,基于人,也基于时代走向。


刚才提到的三首歌,《晚婚》、《阴天》、《两个女孩》,都写自2000年前后,这时候,李宗盛看到的是莫文蔚这样的城市新时代女性,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中产阶级女性,这一部分人,靠着财务自由,对爱情、对事业有了多维度的追求与思考。

至于九十年代呢,苦情歌盛行,不止李宗盛写“女人若没人爱多可悲”,王菲唱着《容易受伤的女人》、彭羚唱着《囚鸟》,一听,都很卑微。

千禧年后,就是另一种光景。所以我们可以听到气质一绝的《十二楼》。


04.



利用“社会普遍标准”塑造了大部分人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形象、固化了性别身份,要求女性压抑自己的真实欲望,去无限贴近社会所期望的“理想女人”。

有时候,“直男癌”不来自创作者的塑造,而来自理解者的解读。和开头PAPI酱表达的主题差不多:无论你说什么,都有人挑刺儿。

人们看待一个歌手、艺人怎样,大概有三个维度。

一种是透过作品看歌手,比如李宗盛,创造了那么多好歌在前,这些作品构成了一个人的形象;另一种是透过歌手去看作品,比如人们对流量歌手先行的鄙夷滤镜、有色眼镜;还有一种是透过作品看作品,即针对作品本身而言,发表看法、感受。


相对前者,这种“透过作品看作品”、就事论事的人,太少见,也太稀缺。

但我仍希望,这个时代,“透过作品看作品”的人,能更多一些。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