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極”政治下的東亞,西域諸國該何去何從?

兩極是指冷戰時期的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是很常見的,不過不是世界性的而是地域性的,如果把世界縮短成東亞大小,那麼西漢和匈奴主導的東亞就是兩極,而碰撞最激烈的地區自然也不是中東而是西域。

“兩極”政治下的東亞,西域諸國該何去何從?

秦時亂是兩極構建的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秦朝國力是大於匈奴的,如《過秦論》中所言:乃是蒙恬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這就不符合兩極,但是經過秦時亂,漢朝建立了起來。漢朝在廢墟之上建立,國力跟秦始皇時期相比較有所倒退,人口大約在1500萬,兩國國力變得相近。

西漢與匈奴優劣勢對比:

1、西漢

劣勢點:人口雖然遠遠高於匈奴,但農耕文明穩定,若起戰事則耗費太多。中原不產馬,多為近戰,騎射不通,機動能力差。

優勢:封建農耕文明戰爭動員能力強,後勤補給強,兵員多。

2、匈奴

優勢:高原產馬,匈奴民風彪悍,上馬即可為戰。士力能毌弓,盡為甲騎。機動能力強。

缺點:由部落與部落組成,社會組織鬆散,紀律鬆散,戰爭動員能力差。

平衡點:兩國國力相近,再加上漢軍進入大漠難以辨別方向,而匈奴騎兵則可以通過強大的機動能力轉戰千里。同樣的,匈奴攻城騎兵派不上用場。

在平城之戰中劉邦雖然輸了,但是冒頓單于也說:“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王亦有神”。因此雙方定下了“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命單于;長城以內,冠帶之室,朕亦制之”

如果匈奴打了就跑,漢軍是追不上他們,但是無法擴大戰果,匈奴即使攻下一城一地又守不住,收益並不高,而通過互市雙方都好。

而且在兩國的國書中也很有意思,西漢給匈奴的國書是這樣的“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而匈奴則回稱:“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

”。還約為兄弟,結成親家。

“兩極”政治下的東亞,西域諸國該何去何從?

見面打招呼寒暄的很好,實際上轉過頭都想弄死對方,如漢文帝14年老上單于偷襲彭陽;漢景帝時七國之亂,軍臣單于立馬就準備派兵南下;漢武帝在馬邑設下陷阱想幹掉軍臣單于。經常出現打了又和,和了又打的情況。

所以兩國在漢初基本呈現隔著長城向沈騰一樣大喊:“你過來啊!”,然後繼續做生意

西域成為兩國之爭的焦點

實際上在秦朝的時候西域沒有什麼聯繫,漢初也是匈奴控制著西域,但是這一切隨著漢武帝的繼位發生了改變。

在漢初,匈奴佔據河西走廊,使得漢朝不可能與西域發生什麼聯繫,而西域三十六國“皆役屬匈奴”,從這個役屬我們就知道西域諸國不是完全服從匈奴的,“匈奴不能統之與之進退”,比如烏孫就是經常反叛,因此匈奴被西域牽扯了很多心力。百越之國對漢朝也是反覆無常,漢朝同樣需要駐兵西南,所以當漢武帝打開河西走廊把手伸進西域的時候,雙方的實力對比已經發生改變了。

實際上西域對於漢朝和匈奴都非常重要。匈奴與羌是同盟,匈奴擁有西域就可以與在西藏高原的羌連接起來,形成與對漢朝的軍事包圍,同樣的若漢朝打開河西走廊走向西域就可以切斷匈奴和羌的軍事同盟,獲得戰略主動。

當時的西域三山夾兩盆,經濟發達,雪山融化以及地下水脈給西域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人們“隨畜逐水草”,“山有鐵,自作兵,兵有弓矛服刀劍甲”又可以給匈奴提供缺少的鐵器,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匈奴在此收穫頗豐,但是同樣的,這也為西漢進入西域埋下了伏筆,匈奴通過扶持親匈奴勢力,武力威脅的方式才把西域收入囊中,但實際上控制力並不強,西域諸國只是依附罷了。匈奴一味的從西域索取早就引起了這些國家的不滿,他們屈服的只是武力。

“兩極”政治下的東亞,西域諸國該何去何從?

漢武帝繼位時,漢朝國力已經很強大,他先平定百越國的叛亂,後來又派遣衛青、霍去病多次大規模主動出擊匈奴,在北方漢武帝邊線從長城推至漠北,在西面奪取河西走廊,突破了匈奴和羌的封鎖,西域不再是張騫口中的描繪,它終於展現在了漢帝國眼前,如果此時對不滿匈奴的西域諸國伸出橄欖枝,你們猜會怎麼樣?

西漢增加對西域的影響力

漢朝首先想到的是利誘,漢武帝採用了張騫的建議:以賂遺設利朝。匈奴對你們不好,我給你們錢,來,投入偉大漢帝國的懷抱吧!但實際上這招效果並沒有達到漢朝的預期。

公元前116年,張騫出使西域烏孫時帶著“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直數千鉅萬”,希望可以兩國聯姻,共擊匈奴,但是烏孫拒絕了,因為烏孫已經臣服匈奴很久了,在國中有一批親匈派,烏孫王沒辦法自己作主,更何況匈奴就在烏孫旁邊,漢朝遠在千里,雖然你能拿出來那麼多錢財可見國力強盛,但是誰知道你能不能打敗匈奴?我和你結成同盟對抗匈奴萬一輸了,到時候豈不算賬,你在幾千裡外還能過來保護我不成?雖然烏孫知道漢朝在河西打敗了匈奴,但是從河西到蔥嶺東的烏孫幾乎隔著一個新疆,總之烏孫不見兔子不撒鷹。

八年後,烏孫的態度轉變了,漢朝逐漸向西域蠶食,屯田守邊,分置武威、張掖、敦煌四郡武,漢朝的兵威已經深入西域。漢朝派兵打敗了車師國,車師西北就是烏孫了,漢朝在河西殺匈奴三萬多人,還沒有給他鄰居一巴掌的震撼大,這下烏孫立馬請求同漢朝聯姻,求娶漢朝公主,細君公主下嫁。


“兩極”政治下的東亞,西域諸國該何去何從?

這一切看似都在往對漢朝有利的方向發展,貌似加把勁就可以把整個西域收入囊中,但後續的發展卻不是這樣。公元前99年,西漢再徵車師,因為匈奴的干擾而失敗,公元八十九年,西域各國和西漢聯軍共同討伐車師,車師王降服,臣屬漢,但是也到此為止了,這說明漢朝軍力無以為繼,沒有再前進的餘地。

西漢連年征戰,國庫空虛,民生凋敝,不足以再支撐遠征。雖然西域政策能否實行下去最終依靠的還是戰爭,但是很明顯在僅靠自身的情況下想要在廣袤的草原上徹底擊敗匈奴也不現實,所以漢帝國需要把西域國家拉到自己的戰車上來。

因為國內反戰情緒高漲,漢帝國必須重視,以夷制夷是漢朝唯一的選擇。所以從漢武帝末年到宣帝時期,漢朝對西域的主要政策就是穩定,以拉攏西域諸國為主,幫助西域諸國對抗匈奴,分化各國,扶持對漢朝友好的勢力。烏孫國烏就親近匈奴而敵視漢朝,漢遣破羌將軍辛武賢將兵萬五千人至郭煌,扶持親近漢朝的元貴靡繼位大昆彌。

“兩極”政治下的東亞,西域諸國該何去何從?

通過這樣的方式,漢朝穩定了西域夷可以最少的減少駐兵,穩定漢朝在西域的主導地位。

結語:

從漢武帝打開河西走廊進入西域,漢朝和匈奴的實力已經發生轉變,在利誘和武力威脅下,原本就對匈奴不滿的西域諸國漸漸偏向漢朝,但匈奴對西域仍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漢武帝老年,因為窮兵黷武,國力難以為繼,經過漢昭帝時期,漢朝又重新開啟西域新局面,以夷制夷可以最少的減少駐兵,穩定漢朝在西域的主導地位。

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向西漢投降,匈奴再也無力對抗漢朝,隨後漢朝在西域設都護府,西域正式歸於漢朝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