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魯迅的眼光看世界1:《朝花夕拾》一篇小引教給孩子很多方法

【序言】《朝花夕拾》是我國現代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創作的散文10篇和小引1篇及後記1篇。《朝花夕拾》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散文,“以青少年時代生活經歷為線索,真實而動人地抒寫了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的一組生活”。《朝花夕拾》藝術特色鮮明,愛憎分明;敘述與議論、回憶與感想、抒情與諷刺有機結合;流暢自然,親切平易,“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在今天的繁華世界,陪家長朋友和孩子們一起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對於我們迴歸純真與樸實有著非比尋常的意義。

讓我們一起讀《朝花夕拾》吧!


用魯迅的眼光看世界1:《朝花夕拾》一篇小引教給孩子很多方法

一片《小引》教給我們很多方法,引發我們更多思考

寫作的方法:

魯迅先生說,“這十篇就是從記憶中抄出來的”

我們很多小朋友寫作文不知道該怎麼寫,魯迅先生給我們指明瞭道路和方法:文章從記憶中來,從記憶中抄寫出來。那麼,寫作的重點就是“記憶”,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活中對人、事、物要留下深刻的記憶,沒有記憶就無話可寫。正如魯迅說的“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罷,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寫作從記憶中來,我們就在日常生活中善於觀察,留下深刻的記憶。第一、觀察要按一定順序來進行,從遠到近、從高到低、由上到下,從點到面或者由內向外進行全面細緻的觀察。第二、觀察要多角度進行,動靜結合、虛實相生,調動感官和聯想、想象,才能對人、事、物留下具體細緻的記憶。

寫作還要按照一定的規範來寫。我們既要按規範來寫,又不能受規範的限制而束手束腳。正如魯迅先生非常反感中國古代對寫作的限制,“中國的做文章有規範,世事也仍然是螺旋。”“便是現在心目中的離奇和蕪雜,我也還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轉成離奇和蕪雜的文章。”


用魯迅的眼光看世界1:《朝花夕拾》一篇小引教給孩子很多方法

思考的方法:

“我有一時,曾經屢次憶起兒時在故鄉所吃的蔬果:菱角,羅漢豆,茭白,香瓜。凡這些,都是極其鮮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鄉的蠱惑。”

寫作中思考得最好的方法便是:睹物思人,睹物思事;睹人思物,睹人思事;睹事思人,睹事思物。正如魯迅先生說“都曾使我思鄉的蠱惑”,這正是寫作思路開闊的真諦,唯有聯想,由此及彼,由彼及此,才是寫作思路開闊的必由之路。

做人的道理:

魯迅說,“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裡是這麼蕪雜。”

生活已經不易,做人也很為難。在這個紛擾的世界,我們經歷著世事的風雲變幻,接受著生活的滄桑歲月,要讓孩子在這紛擾的世界中能獨立生活,有一席立足之地;又要教給孩子在紛擾的生活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道理。要讓孩子接受紛擾,經受紛擾,又不被紛擾所侵蝕。“然而委實不容易”,因為現在的環境是這麼離奇,人心、人性又是這麼蕪雜。


用魯迅的眼光看世界1:《朝花夕拾》一篇小引教給孩子很多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