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影視企業如何應對挑戰?新機遇仍然在…

新冠肺炎疫情下,諸多行業陷入困境,影視文創行業也受到了極大的衝擊,影視企業、從業者個體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如同硬幣的另一面,疫情也迫使我們停下來進行深度思考,這時也依然能看到許多新的機遇湧現。

面對“黑天鵝“,影視文創行業從業者該如何把握最新機遇,從而更好的應對不確定性,降低風險呢?日前,凡影科技創始合夥人、Freelancer自由客專家組成員王義之以“疫情之下,影視文創行業從業者該如何應對”為話題,進行了直播分享活動。

新冠肺炎疫情下,影视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新机遇仍然在…

平臺與平臺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

影視行業在這兩年無疑發生了許多變化,今年原定在春節檔上映的電影《囧媽》轉為網絡首播一定是標誌性事件。

新冠肺炎疫情下,影视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新机遇仍然在…

王義之認為,《囧媽》揭示了一個有意思的事實是,像這樣的頭部高成本內容,網絡已經有直接承載的能力。而在此之前,高成本內容只有通過院線方式首先進行變現,現在由於互聯網流量的直接變現能力增強,對高變現渠道影院的依賴也有了下降趨勢,這也是移動支付帶來的變化。

因為在網絡上廣告收入得到提升,流量集中變現的能力也在越來越強,網絡所能承載的內容成本隨之升高,可以融入先前只有在影院才承載的高價值內容。“網絡天生便捷性的優勢,使得它逐漸在形成一個完整閉環,而在這個閉環裡具有高變現能力的院線或者影院的作用在減弱。”

內容與內容之間的邊界在融合

凡影曾作過的觀眾調研結果顯示,有70%的電影觀眾其實無法區分網絡電影和院線電影的差異。聲稱看網絡電影的觀眾,只有一小部分看的是真“網絡電影”。這也產生了一個疑問,就是什麼內容適合院線,哪些內容更適合網絡?

在王義之看來,從現在來看還沒有絕對的答案。

從2020年春節期間的數據來看,春節期間全國網民人均使用手機時長比春節期間增加了30分鐘,飆升至平均使用時長7.3小時/天。這個數字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個小時。

而單從1月24日到2月6日這12天來看,就有30部網絡電影上線,且日均播放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24%。很多觀眾已經養成了在網絡上觀看電影的習慣,並且願意為此買單。

同時,隨著網絡電影的逐步精良化,2020年1、2月份上線的網絡電影,在題材上也出現了新的突破,除了傳統的三幻妖魔、冒險探案等以外,還出現了歷史英雄題材《辛棄疾》、扶貧題材《我來自北京》、打黑除惡題材的《滅狼行動》等。題材的多元化將必然吸引更多的分眾用戶。

新冠肺炎疫情下,影视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新机遇仍然在…

同時還能看到,以往網絡會是高成本電影發行的終點,隨著內容之間邊界的逐漸模糊,網絡也可以變成電影發行的起點,最為典型的是今年《唐人街探案》網劇的上線,延續“唐探”宇宙的故事,同時給原本要上映的大電影做預熱和造勢。

專注類型:強類型電影會更受歡迎

疫情之後,影視文創從業者該如何應對市場變化?

2003年國產影片票房前三位的《手機》(喜劇)、《天地英雄》(動作)、《無間道2》(警匪/犯罪)之所以受到高度歡迎,是和其強類型息息相關的。

新冠肺炎疫情下,影视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新机遇仍然在…

王義之認為,2020年疫情之後,情況預計會和2003年類似。觀眾被壓抑的觀影需求會有反彈式的上漲,大家需要更具備娛樂性質的內容,強類型的電影會更受到觀眾歡迎。“類型其實就是代表著核心功能,對於觀眾來說不用費心去想我將看的是什麼。例如愛情的核心功能是提供浪漫的感覺,不管長短視頻中都是相似的,只要浪漫,就一定想到愛情。”

王義之說,恐怖、驚悚、動作、科幻等等所有的類型都清晰著對應著它的功能,當在這個功能上專注,那就能做到專業,並且更容易聚集跟這個類型相關的人員和資源,形成在某一類型領域的品牌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