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給李白寫過十幾首詩,表達自己的仰慕,李白為何卻很少給他寫?

紅雲文化社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

天寶三載(744年)生性好動的李白對於居住十年的租住屋“梁園”實在有點煩,從蜀地來長安謀求功名的李白受到唐玄宗的冷落,在收到玄宗贈送的一筆錢後,李白離開長安的心情是倍受打擊的。

騎著毛驢,濛濛細雨中從繁華的東市穿城而過,那“放聲大笑出午門,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激情被冷風細雨所澆滅。

這時候的李白,是心灰意冷,滿懷憂憤的。一路的東進,終於看到了洛陽白馬寺的挑簷和風鈴的歌唱。

李白心情一振,喜好菩薩神仙的詩人當然要進這“西來第一寺”去品茗、聽曲。

揀了一副臨池的好座頭,將隨身攜帶的寶劍橫放膝前,喚來一壺好茶,叫來幾碟點心,李白靜靜的聽著堂上歌伎吟唱王昌齡的《塞下曲》,“飲馬渡秋水 水寒風似刀。”.......

李白覺得詩意“殺氣太重”,於是打開隨身書篋,取出紙筆寫了一首《關山月》:“明月出天山 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 吹度玉門關。”......

一個年輕的河南囗音輕聲讚歎:“好詩,俺老百姓確實是反對戰亂的”。

李白忙起坐打量著眼前這位不速之客,一邊口中謙虛著,急忙讓坐。

中國歷史上兩位光耀千秋的雙子星座歷史性的相遇在洛陽白馬寺。

其實杜甫到洛陽是參加科考的,李世民為了廣攬天下人才,在洛陽也設了考場,目的是為了方便考生。這是杜甫多次考試落榜,正在猶豫和彷徨中,巧遇李白。

兩個天才詩人的偶遇,彷彿燦爛的陽光掃清了各自心中的不快,兩顆純真熱切的心靈一同沐浴在友情的溫暖之中。

分手時,兩人相約於下次在梁宋(河南商丘)會面,然後一起去訪道求仙。

當年秋天,兩人如約相見,而且還遇上了“軍旅詩人”高適。三人各有不同的志向意趣,但是理想、愛好相同,都是詩詞圈子中人,但是,都想進入朝廷謀得一官半職。

第二年(745)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見面,兩人“策馬彎弓,詩酒年華“。

杜甫在《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寫道:“我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他們一起去尋訪隱士高人,一同去拜訪大文人李邕。

共同過了一個月圓中秋後,北風漸起。李白與杜甫在魯郡(今山東兗州)互揖珍重後相別。

杜甫寫了《贈李白》:“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時年三十三歲的杜甫,正值壯年,訪仙不遇,科舉不中,與李白同聲相求,詩酒年華,應該說此時杜甫的詩風是雄健霸道的。

在一年多時間裡,李、杜兩次相約,三次會見,應該是知交之情很深的。

但是,分手後兩個人卻表現大不相同。

李白是一個“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的詩人,他喜歡交朋友,但是忘性又特別大,分別後就不再想老朋友了。

另一個原因,杜甫小李白十一歲,在古代,這個感情距離可能還是有的。另外我大膽揣測,李白畢竟是一個在唐玄宗那裡受到禮遇的“客座詩人”,而杜甫屢試不弟,李白小看杜甫的心理作用還是有的。

而杜甫則是相反,是一個典型的“衣不如新 人不如舊”的人,他十分懷念李白,對這位老友魂牽夢縈,念念不忘。

他寫下不少詩篇如:《春日憶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巜天末懷李白》,《夢李白(二首)》等詩篇。

李白流放夜郎途中遇赦,杜甫恰在成都,這是兩位偉大詩人相距最近的最後一次機會。

杜甫欣喜若狂,寫下很有特色的一首詩巜不見》:“不見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敏㨗詩千首,瓢零酒一杯。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杜甫多麼希望已經頭白的朋友歸來匡山。

(為了作品需要,文中敘述有虛構加工成份)


良人執戟2


李白比杜甫大了11歲,李白出生於701年,杜甫出生於712年。

杜甫現存的1440首詩中,有15首是寫給李白的,其中專門寄贈和懷念李白的就有10首;而李白的近1000首詩中,僅有4首是關於杜甫的詩,由此,有人得出所謂結論,說李白跟杜甫的關係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好。

這種簡單的分析我覺得失之偏頗。首先,這種時隔數千年的數據真有那麼真實可靠嗎?你就肯定李白沒有寫?寫了難道沒有可能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丟失?其次,假設李白就是沒寫那麼多,這就更好理解。你何曾見過李白寫過大量關於一個朋友的詩作?這其實是李杜不同的表達個性使然。

 

初次認識杜甫的李白,其時他的名氣比初出茅廬的杜甫大,這是客觀事實,不過這並未妨礙他敏銳的詩人眼光發現,大唐詩壇一顆新星即將冉冉升起——能吟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735年所寫《望嶽》)何能等閒視之?詩力上的旗鼓相當,這也是他們能成為摯友的基礎。

說到杜甫和李白的初次相識 ,那是744年,李白因為朝中群小排擠,被唐玄宗“賜金放還”,路過洛陽時,恰巧遇到了正要去長安博取功名的杜甫。兩人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還不過癮,於是相約下次梁宋(今天的河南開封、商丘一帶)再聚,同遊名山。這年秋天,他倆如期會面。湊巧的是,另一位大詩人高適也這裡和他們相遇了。三人是騎馬遊獵,評詩論文,暢遊極歡。

 

後來杜甫還寫了一首《憶昔》的詩,回憶三人其時同遊的情誼:“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吹臺,懷古視平蕪。芒碭雲一去,雁鶩空相呼。”詩中寫出了他們三人遊梁宋時登高賦詩的情景。天寶四年(745年)秋天,李白與杜甫在東魯第三次會見。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一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齊州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二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李白寫了《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送別杜甫,杜甫回到洛陽後給李白寫了《冬日有懷李白》。李白給杜甫又寄有《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詩。從此二人就再也沒有見面。

悠悠唐風,不僅僅因為出色的李杜詩篇,更因為李杜的真摯友情而輝耀千年!

 



玉板橋愛歷史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可能有好幾個方面的原因,首先第一個原因:唐代流傳下來的作品,實際上是缺失了很多的,也就是說可能其實李白給杜甫寫了不少,但是都失傳了,還有就是我們都知道杜甫算是李白的鐵桿粉絲了,有可能像下面圖裡面說的那樣

雖然只是調侃一下,但這種可能也不是沒有啊,可能藏著藏著就遺失了。李陽冰當時編輯李白作品《草堂集》時候感嘆“當年著述,十喪其九”。


然後就是從比較功利的角度分析,杜甫出道的時候,李白已經在詩壇頗有名氣了,那杜甫是啥,初出茅廬的小輩。這就相當於你一個新秀見到導師,你給導師寫了好多信人家只回你一封這是很正常的事,李白對於杜甫的來信可能就是一般對待,但是杜甫就不一樣了,一個大人物願意給你寫詩,後來又被李白人品折服,自然成了鐵粉。


還有就是兩人個性使然的緣故吧,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卻是寫實派,兩人文風不對路,並且李白好像也沒有很大量的給自己朋友寫過詩,杜甫倒是有不少。大概是李白比較浪漫,很少會對朋友之間的詩歌唱和有興趣吧。並且其實兩人一生好像也就見過三四次,詩歌少也能理解,反倒是杜甫寫的回憶李白的詩歌有些多了。


粉筆頭兒


瞭解兩個基本因素,也許能解答這個問題。

第一,輩分差。李白比杜甫大11歲,是詩壇前輩,自然應該杜尊敬李而不是孛尊敬杜。

第二,知名度。李白少年成名,名重當世,三十歲有《蜀道難》歎為觀止,四十剛出頭有《清平調》逼得貴妃研墨力士脫靴,因傲被放逐後有《夢遊天姥吟留別》也是不惑之年的作品,被當世殷璠選入《河嶽英靈集》。凡《河嶽英靈集》中24位詩人,給誰寫詩誰就能做官,最典型莫過於汪倫,當官不成,騙得李白惠顧,又送重禮,得到一首贈別詩,終於做了縣令。據此,李白沒給杜甫寫什麼詩純屬正常。而杜甫雖然名垂千古,卻是大器晚成,在少年遊歷時期和寓居長安時期都不著名,安史之亂後詩作傾向現實才驚動世人,未入選《河嶽英靈集》,也就是說他和李白的關係是粉絲與明星的關係。明星可以不關注粉絲,粉絲一定會關注明星,因此他懷著對李白的崇敬,盛讚李白詩有風骨,“清新庾開府,峻逸鮑參軍”,又贊李白詩達到了無尚境界,“落筆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深圳鄭海洲


各有各的粉絲與偶像:

杜甫是李白的粉絲,

李白是孟浩然的粉絲,

孟浩然是王維的粉絲;

王維是孟浩然的偶像,

孟浩然是李白的偶像,

李白是杜甫的偶像。

杜甫現實主義,。逢在唐安史之亂後,奔波流浪,靠朋友接濟活下來,天天苦日子,連兒子都餓死;羨慕李白天天花天酒地,到處混吃混喝,不為銀子愁!

李白浪漫主義。逢唐玄宗天下盛世,民生富足,雖後期亂了,也只踩了個尾巴。寫作神仙山神什麼都敢寫,狂放不羈,連楊貴妃都要為他跳舞,高士力脫靴,自然不注意苦逼逼杜甫,但又幻想孟浩然隱士日子。

孟浩然田園理想主義。雖想當官,但一次玄宗老大親臨面試,搞砸了;只好回山當自己的農民詩人去。想如王維般半官半隱,但哪有王維的貴族命。

分析分析一下:

性格問題,歷史環境造就不同詩風,自然尿不到一壺去。誰都羨慕誰,如圍城般,個般心酸苦逼自個兒知哦!


七星山人吳勇2019


李白流放後消息閉塞信息不發達此其一,其二歷史泯滅了太多真像留給我們的隻言片語已是精華何必強求呢,另外李白的回詩不多可是寫給杜甫的也有啊,貴精不貴多嗎!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來竟何事?高臥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戲贈杜甫

李白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其他的作品也許還有隻是遺散在歷史長河中了吧?李杜李杜,不僅是因為兩人在詩歌成就上的巨大影響,而且因為他們的友誼是文學史上最珍貴的一頁,讀了這幾首後我們就知道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並不是杜甫的“單相思”,而是李白與杜甫是相知相惜的。


老梁0451


杜甫仰慕李白,李白同樣仰慕杜甫。這是他倆的內心。

杜甫謙遜,李白狂傲,這是他倆的性格。

杜甫當面要拜李白為師,李白馬上向杜甫鞠躬行禮,要拜杜甫為師。

在禮節上,兩人也打了個平手。

到此,李白認為對杜甫最尊敬,以後也就不放在心上了,這是李白的性格。

杜甫後來給李白寫詩,也是對李白的佩服,始終放在心上,這也是杜甫的性格的原因。


劉小十八


回答;杜甫給李白詩表達自已仰慕,李白為何很少給他回信?唐朝至今日,盛行李,甫之風也就是詩仙和詩聖之門第高低。李白詩仙之風格是以;獨倚險峰笑紅塵,酒香華下知百世。月明千古思聚首,朝露九洲昐團園。李白是高高在上和杜甫沒有太多的語言之的勾通和自我清高,從我對李白的認知,我認為李白在詩詞這一塊領域,才華大於格律,意境好過詩詞本身之所感而以。說一說杜甫吧,他是教課書和無力迴天的閒愁。


吾空問答曰出東方


古代人沒有現代這樣信息流通,,即是李白寫了回杜莆的詩,沒有一個月的時間也收不到。也有可能失傳,李白雖然生性傲慢,放蕩不羈,但是李白重朋友重感情的人,不會不回杜莆的詩的。





愛國40335


詩仙無酒不動筆,

詩聖望頂眾山小。

不韋三千呂春秋,

范蠡仲淹憂樂中。一一捨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