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來,與自己對話,你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白巖松 《幸福了嗎》

白巖松在廈門大學演講時提出,我們要停下來,與自己對話。

話題起自法國八月份的度假月。

在法國,每到夏季七、八月份,包括政府機構、議會等都會縮減公務活動,因為員工基本都出去休假了。

法國是一個極具創造力的國度,不得不說,法國的創造力與這些閒適的假期有很大關係。

休假中,人可以安靜下來,回到自己的內心,面對自己、覺察自己,與內心的自己對話,進而對生命也有了更透徹的理解。很多創意的思維火花就在大腦的自由漫步中誕生了。

與法國的悠閒假期相反的,是中國人的忙碌。忙碌的“忙”,即是“心亡”,“此時此刻的中國人有多少人心是死的?”白巖松振聾發聵的一句,直擊心靈。

停下來,與自己對話,你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1、與自己對話,這是一種思考方式

生活中,我們有太多分心的事,信息也呈爆炸式地湧來。生活便捷了,心卻更浮躁了,也很難花時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

“心一旦死了,奔波又有何意義”?

“我們看見利益,卻看不見真理;

看見萬物,卻看不見美;

看見世界,卻看不見上帝。

我們的日子是滿的,生命卻是空的;

頭腦是滿的,心卻是空的”。

——周國平

《幸福了嗎》 最後的後記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天清晨,沐浴後的釋迦牟尼對著自己的石像鞠躬敬拜。

旁邊的弟子看到這一幕,都感到詫異:

“師傅,您的像,是弟子們敬拜用的,為何您親自敬拜?”

釋迦牟尼輕輕一笑,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自己走的路,終要自己把控方向。向前走,亦或拐彎,只有自己的心最清楚。

終日忙碌,一味地趕路,貌似在向著目標前進,但也許,功“利”的環境早把我們的初心丟在了路上,在意別人的看法,迷失了自我,而我們還不自知,一路走來卻倍感疲憊,很多東西也都變了味。

都說, “廢掉一個人最隱蔽的方式,是讓他忙到沒時間成長”。

我們忙碌,是為了生活得更好,但無形中,隨著社會分工的精細化,工作中重複性、同質化的部分比重會更大,從工作中學習的單一學習方式,也會增加個人成長的邊際效應遞減趨勢,你能從中學到的東西極為有限,這樣的忙碌不能給我們帶來持續性有增量的成長。

日積月累,忙碌就成了阻礙我們個體成長的羈絆。

貌似每天沉浸在忙碌中,但,可以在安靜的時候,試著與自己對話,問問自己的內心,一個月下來自己成長收穫了嗎?一年下來呢?

著名的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往外看的人,做著夢;往內看的人,醒著。”

停下來,與自己對話,你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以紀實的方式記錄了他在跑步中的所思、所想、所見、所悟。

一個人在路上跑,只有自己陪伴,讓他更清醒地面對自己,感受身體因運動帶來的變化,他一次又一次地和內心的自己對話,體味內心深處的感悟,思考人生的意義。

這些獨處時與自己內心的深度溝通,讓村上春樹始終保持一種清澈的理性,也最終影響著他的文學創作。

實際上,與自己對話更是一種思考方式,是喚醒,是反思;是站在身體之外,思考自己的言行舉止、思維習慣,並最終成為自己的朋友。

這種思考方式,讓我們更瞭解自己,激發內在潛質,更加和諧地處理自己與別人、與世界的關係,既不盲從,也不焦慮,在繁雜的社會中,尤為珍貴。

2、與自己對話,激發潛意識

你的潛意識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稱其為“命運”。

——卡爾.榮格

嘗試和自己對話,通過認識自我,逐漸塑造積極的潛意識,進而做出更合理的行為與決策,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

相對於意識而言,潛意識是人們難以覺察到的心理活動,也稱“無意識”。

停下來,與自己對話,你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潛意識受內在的觀念、性格、習慣、道德水平、文化修養等因素影響,蘊含著心理深處的慾望和動機,以及自己常有的信念與想法。

這些隱性的潛意識對我們的行為、思想和態度都會產生極深的影響。

日常的行為、習慣、方式,就是我們內心與潛意識的映射。

比如,在推銷產品時,卻不敢開口、不敢推銷。其中,推銷是意識,害怕被拒絕、害羞、認為自己說不好是潛意識。

又或者,朋友來借車,本來不想借,但還是借給他了。不想借是意識,而潛意識裡卻擔心朋友生氣,會失去這個朋友。

雖然意識如水面上的冰山一角,清晰可見,但水面以下的潛意識卻決定了冰山的方向與大小,具有驚人的力量和潛能。

潛意識隱匿於我們的心理結構深層,很多時候我們都感覺不到它,即無意識狀態。

但當我們突然“靈光乍現”,或者“頓悟”的時候,就是潛意識被意識化了。

與自己對話,就是覺察自己,向潛意識作自我暗示,讓潛意識意識化的過程。運用潛意識的力量,去達成意識的正向目標。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創造力源於保持清醒的自我控制的無意識狀態。

有創意的思想有賴於從潛意識中自然流露出的想法和情感。

那麼,如何實現激發潛意識,從而改變人生呢?

答案只有一個,與自己對話!

卡爾·榮格說,“我們的外部境遇是內心世界的向外投射”。

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投射出來的現實世界的關係、環境就是什麼樣的。

當你學會更深一步地覺察自己,探究自己的潛意識,與自己的內心深處對話時,其實就開啟了人生的蛻變之路。

停下來,與自己對話,你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通過覺察、改變潛意識,來實現改變自我,可以嘗試以下三種方式:

一、冥想:哈佛大學的一項靜心課程實驗顯示,通過冥想和靜心綜合課程,學生們大腦中與學習、記憶、情感調節、自我意識和洞察力相關的區域灰質含量都有提高。

從企業家,到明星,甚至全球頂尖人士中,超過 80% 的人都有每天做冥想練習的習慣。

西點軍校設有專門的冥想課程,海豹突擊隊通過冥想訓練讓隊員達到集體心流狀態。

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等都成立有冥想研究中心。

美國有超過2000萬人將冥想奉為有效緩解壓力和精神疲勞的治療方法。

冥想可以隨時隨地開始,初試者建議選擇安靜環境下進行。

冥想的練習方法很多,可以選取自己感覺最舒服的,這裡先介紹四種方法:

1、隨息法:意念呼吸自然出入,心息相依,意氣相隨,不加干涉,叫隨息。

2、聽息法:兩耳靜聽自己的呼吸聲,排除雜念。

3、觀息法:如觀者一樣,去觀察,體會自己的呼吸。

4、觀心自靜法:用自己的心去觀看、體察、分析自己的思緒雜念,任雜念思緒流淌,不加干涉,久則自歸於靜

安迪在《簡單冥想術》中提出了“頭腦空間”的概念,給大腦留出一個空間,這個空間,讓改變成為可能。

“冥想不是要你成為一個不同的人,一個新的人,甚至一個更好的人,而是要教你對意識進行修煉,是讓你理解自己既有的思考與感知方式以及緣由,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一種健康的認知。或許,當你這麼做時,你想在生活中實現的任何改變都變得容易多了。”

其實,不管哪種形式,重要的是,我們肯停下來,觀察覺知。

二、情緒日記:每當遇到困境,或者被情緒困擾時,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中靜坐思考,或者用紙和筆記錄下情緒日記。

日記中(思考時),簡單記錄事由後,主要反觀自己的情緒和感覺,“我現在是什麼感覺”,“我產生情緒(不舒服)的點在哪兒”,“我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樣的過程,其實就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通過覺察感知自己,讓我們找到問題根源,進而修正自己的觀念,慢慢地,你就能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三、瑜伽(或其他自己喜愛的運動、音樂):瑜伽是一個通過提升意識,幫助人類充分發揮潛能的運動方式。在練習的過程中,你會更加專注自己的體式、呼吸和感覺,意識變得集中而純淨。

也可以是自己喜愛的其他運動,比如,村上春樹喜歡在跑步中與自己對話,施瓦辛格會在做力量訓練時冥想。

停下來,與自己對話,你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探索潛意識是個漫長的過程,因為它無時不刻的在發生。

只要我們慢慢開始覺察,就能慢慢開始改變。

3、與自己對話,也是“反熵增”的過程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決定著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榮格

認識自己,剖析自己的過程也是認識世界的過程,更是“反熵增”的過程。

熵,是熱力學中表述體系混亂程度的度量。

熵增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

1944年,薛定諤在《生命是什麼》中指出,“生命是非平衡系統並以負熵為生”。因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回無序,最終不可逆地走向老化死亡。

一個收拾好的屋子,過幾天又亂了;

學習停止了,智慧就會減少;

只要你不正確努力,事情就會越來越混亂。

用熵增的規律來說,生活是會不斷混亂的;思緒和心靈會蒙塵混亂;我們的身體也會不斷萎縮老化。

通過與自己對話,覺知自我,探究內心真實的初衷,摒棄心中雜亂的聲音,淨化心靈,從而整理自己的人生。

停下來,與自己對話,你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安提斯泰尼:“你從哲學中獲得了什麼呢?”他回答說:“同自己談話的能力。”

生活中,我們需要與自己談話的勇氣和能力。只為能在生活的不確定性中更好地完善自己、提升感悟幸福的能力,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