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寧流沙,當地民諺有“未有西隴杜,先有溪心顧”之說

揭陽有顧姓人口2867人(2011),在揭陽市姓氏人口中位列第97,這些顧姓人口有近1000人居住於普寧市流沙東街道溪心村。

以顧姓的人口數論,在揭陽只能算是小姓。然而若用居住時間長短論,這個姓氏卻算得上是揭陽“老”姓了,因為顧氏先人遷來揭陽,可溯至唐代,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

在普寧流沙,當地民諺有“未有西隴杜,先有溪心顧”之說。西隴杜氏的遷入,有多處地方歷史文獻記載,特別是杜氏先人杜竹軒與大顛法師之間的一段情誼,以及普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馬嘶巖的建設歷史,都佐證了西隴杜氏是目前考證到的流沙地區較早的一支族群——唐安史之亂後,由於政治極不穩定,賊寇四起,社會極不安定,民不聊生,為避戰亂,居住在福建莆田湄州島上的杜氏兄弟四人遷居海陽縣蓮陽(今屬汕頭市澄海區),後逢災情,杜氏兄弟中的杜竹軒攜帶家眷遷居潮陽縣馬山古洞寨(今屬普寧市池尾街道)。不久,大顛禪師(731~824)雲遊至此,與杜竹軒結識並一道學習研究佛法。兩人相得甚歡,杜竹軒便將糧山施捨給大顛修道場弘揚佛學,淨化民風,後又將馬嘶巖前的田地施為香燈。

在普寧流沙,當地民諺有“未有西隴杜,先有溪心顧”之說


普寧市流沙東街道溪心村寨門。安靜聲音攝(原載普寧城市網)

因為馬嘶巖寺地處深山,交通不利,杜竹軒又攜家眷遷往平原地帶,定居於練江北岸的東柵。當時,由於社會動亂不安,賊寇四起,危害民眾安全,杜竹軒帶領鄉民捍禦一鄉,又在荒年開倉賑濟鄉民,多行仁義,功蓋一方。潮州府遂上表朝廷封賜杜竹軒都尉官,杜竹軒因此被載入地方史冊。杜竹軒的單傳兒子杜西隴,聰明好學,文武兼備,謙虛謹慎,勤勞勇敢,在建設家園和蕩平賊寇,禦寇捍衛家鄉的鬥爭中是杜竹軒的得力助手。為了改善水利,杜西隴還帶頭開闢了公婆母池及通往西地的水門仔渠。隨著地貌水利的改觀,杜氏財丁興旺,村風大振,到唐開成元年(836),杜氏出了第一名秀才杜雲壑。杜氏後人為了追念杜西隴的功德,把村名東柵改為西隴村。

西隴村的得名,比其建村的時間稍後一些,可推算至唐開成元年。而民諺在流傳時,也有可能將西隴建村的時間計為最早的時間(也因為建村時的名字東柵存在的時間不長),也即“未有西隴杜”的關鍵字眼不在“西隴”而在“杜”,因此,杜氏遷入今西隴村的時間便應溯至稍前的大顛創建馬嘶巖道場的大曆年間(766~779)。據此,顧氏最遲也應於這一時期遷入溪心村了。

筆者在清代普寧縣令蕭麟趾編修的《普寧縣誌》上查到了溪心村的名字,這也許是這一村落見之於現有地方文獻中最早的記載。蕭麟趾於清乾隆六年(1741)至十一年任普寧縣知縣,在這本由他編修的《普寧縣誌》的卷一《鄉寨》篇的第十頁有“溪心仔”條,旁註“□(戎加氵旁)水都七啚”,□水都是其時普寧縣轄下3都之一,相當於今天的鎮級建制,“啚”音tú,為“圖”的古字,是鄉下或邊遠地區的建制單位。同一頁的“西隴”、“斗門”等條,均旁註為“□水都七啚”,這說明,在清代,這些村落都已經形成,並且是□水都轄下的第七啚的管轄範圍。但我們也可以看出,溪心村的規模還不大,因為其時還被稱為“溪心仔”,而凡被稱為“仔”的地方,大致都是規模較小的村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