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圖片來源:杭州市餘杭區農業農村局)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此語,出自陸羽《茶經》。
作為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茶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延續明清。
如今,茶已成為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中國則是茶的原產地。
屬於不發酵茶的綠茶,是我國產量最多的一類茶葉,全國20個產茶省(區)都有生產,它的花色品種之多居世界之首。
綠茶中,春茶質量最好。
一般,品質好的綠茶,主產於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江蘇、四川等省區。在不少茶人的心目中,高山所產的茶葉比平地品質更好。
今天(3月13日)起,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聯合杭州市餘杭區農業農村局、餘杭徑山茶行業協會聯合推出“問茶”系列報道,在這個春天裡,帶你穿越千年,一起來聽徑山茶的故事。
【1】
徑山,浙江杭州餘杭境內,山明水秀,是品茗佳處。
山中古剎建於唐代,每年春季舉行茶宴,南宋尤盛,為日本茶道之起源。
說到徑山茶,它就是一部盛於唐的中國綠茶的活歷史。
這裡不得不提的人,便是盛唐隱士陸羽。
他曾在徑山著《茶經》一卷、三卷,後被世人奉為茶聖。
陸羽(733-804年),今湖北天門人。
他為何千里迢迢來徑山,在說陸羽之前,我們先講講國一大師法欽。
法欽(714-792年)比陸羽長20歲,今江蘇崑山人,早年中過鄉舉,後拜高僧為師。
後來,師傅囑咐法欽去餘杭投奔龍泉寺,並說“乘流而行,遇徑即止”。
唐天寶元年(742)法欽遊至臨安東北山下,不知山名,路問樵夫。
樵夫答,此天目山之徑路,謂之徑山。
法欽頓悟,便在此開山結庵。
山中有不少野生茶樹,法欽便親手種植了幾株,採製後供佛待客。
每年穀雨前,徑山寺僧侶會採摘製茶,以小罐貯藏送人。
沒過幾年,茶葉蔓延整個山谷,味道鮮芳,特異於其他所產,即今之徑山茶。
對“禪茶一味”的茶葉種植和茶道非常推崇的法欽,為“佛供茶”開創者。
他不僅名揚江南,名聲還傳到了長安城,後被賜號“國一大師”。
法欽南歸,徑山寺也被賜名“徑山禪寺”。
由此,徑山成為江南禪茶的源頭。
【2】
法欽是徑山茶的開創者,陸羽則把徑山茶載入了史冊。
公元760-761年,陸羽與友人遊歷至餘杭徑山一帶,開著《茶經》。
那時,法欽已居此山近20年。
陸羽其人,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
他幼年被父母遺棄,3歲被僧人收養,取名陸羽。
陸羽9歲時因和師傅起爭執,被罰幹體力活。
不過,陸羽為人好學,12歲離開寺廟去了戲班子學藝。
雖其貌不揚,又有點口吃,但陸羽為人機智幽默,演丑角很成功。
從小在寺廟學茶的陸羽,後與友人四處遊歷,品茶鑑水。
陸羽的名氣,大得傳到唐代宗那裡。
皇帝特詔他進宮烹茶,還讓他留在宮中主掌茶事。
不過陸羽對此並不感興趣,繼續遊歷大好河山,後來便到了徑山。
大約在公元780年,陸羽完成了中國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撰寫。
書中記載,唐代所產茶葉有140餘種,大部分是蒸青團餅茶,少量是散茶。
餘杭徑山茶,便名列其中。
【3】
自唐代以來,徑山茶都是加工成綠茶飲用的。
徑山茶從古至今的演變歷程,幾乎囊括了中國綠茶的全部發展和變化。
《茶經》中,陸羽記載著評判茶葉品質的標準,一直沿用至今。
茶葉,山野自然生長的為好,在園圃中栽種的較次。
在向陽坡,林蔭遮蓋下生長的茶樹:芽葉呈紫色的為好,綠色的差些;芽葉外形肥壯如筍的為好,芽葉細弱的較次;葉反捲的為好,葉面平展的次之。
我們現在喝的徑山茶是葉子茶。
唐代起,古人喜歡把茶葉加工成茶餅,以便存放。
茶餅製作有七道工序。
首先採摘新葉,然後高溫蒸青,用木臼搗爛,把茶葉裝進模具壓緊拍實。
拍完的茶呈圓餅狀,接著焙茶,把茶餅串成一串串糖葫蘆狀,放炭火上烤。
烤完茶用繩子串起來,方便計數,最後,用紙包裹存放。
茶餅沒有經過發酵,因此唐代飲用的依然是綠茶。
不過,唐代是以煎茶法煮茶的。
步驟是先烤茶餅,再取一些碾成末,然後將末入水,再加點鹽,煮水煎茶。
唐代飲茶,陸羽提倡只飲三道,最多五道,還建議大家一年四季飲茶。
陸羽在成名後的晚年,依然是四處品泉問茶,於貞元未年(公元804年),走完了他皓首窮茶的一生。
如今,在徑山,大家依然可以在雙溪集鎮邊,用甘甜的陸羽泉,沖泡春意盎然的徑山茶,品味延續千年的幽香。
閱讀更多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