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辨偽的四大誤區

中國古玉出土的數量很多,而我們研究的水平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商代至漢代的玉器類型學還不完善,常有一些新的器型、新的藝術風格、新的類型被發現。下面再談談辨偽時易走入的誤區,提醒大家注意。

古玉辨偽的四大誤區


一、造型辨偽誤區

有些資料很強調從造型辨偽,其實玉器的造型對於現代科技及民間藝人來說,仿製不算太難。造型及某些藝術風格現在並不能作為辨別真偽的內容。但也存在某些特別精湛的造型不易仿製,這就是所說仿品的“有形無神”了。簡而言之,難仿的是藝術水平,而不是造型。

古玉辨偽的四大誤區

二、玉質、玉材辨偽誤區

其實,玉的質地與真偽並沒有直接關係,“千種瑪瑙萬種玉”,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古玉材都十分繁雜,每個時代對玉材的加工使用都很複雜,《山海經》中記載關於玉的產地有200多處。只能說明的是,商周至秦漢,重要禮玉多用和田玉材,但也不絕對,也常伴有其他不明產地的玉類出土。特別是近年,高仿古玉基本不用玉粉及俄羅斯、阿富汗白玉。故玉材不可作為辨偽依據。

古玉辨偽的四大誤區


三、紋飾辨偽誤區

在鑑定中千萬不要一遇到同種紋飾、數量較多的玉器即認為是偽器,同一品種,甚至珍貴品種集中出土一批,也在情理之中。在有些人看來,古玉精品好像世間只有一件,只要看見第二件就說這是仿此製作。不要忘記,商周秦漢數千座王侯貴族墓葬,經科學發掘的完整墓葬屈指可數。由各種原因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還都散存於民間,它們基本上是不朽、不腐、不碎的。我們知道,當前對古玉的高科技作偽都已利用電腦成像,玉器紋飾並不複雜,都比較容易仿出來,但也有未知的新的紋飾玉器出土,也不值得大驚小怪。所以不能以“紋飾”作為辨偽依據。

古玉辨偽的四大誤區

四、風格辨偽誤區

很多人一眼望見特殊風格的精品就不再細看,就不屑一顧地妄斷為“偽品”。其實,風格超越時代侷限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合乎自然規律,不值得大驚小怪,不能以先入為主的思想去觀察玉器,現在對於很多朝代玉器類型學的建立目前還不成成熟。“數千座壟斷玉器的王侯貴族墓,我們只發掘了屈指可數的幾座。由政府所掌握的玉器數量大概還不到古玉總數的千分之一。”這是不可爭辨的事實。每次發掘中,我們都會看到新風格玉器出土,今後還會發現新的玉器風格。當然,每個時代有其特定風格,但這點也早被作偽者掌握了。

古玉辨偽的四大誤區


其他還有諸如:以科學發掘為主,顏色辨偽等均不太適合玉器的辨偽方法,僅能作為參考。另外,無論哪一種鑑定方法,多屬於階段性成果,沒有一成不變的自然法則。而作偽的手法會變化無窮,這就要求我們不能拘泥於傳統方法,不能停留在已掌握的技術水平之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嚴峻的現實要求我們不斷地深入研究,不斷地深入市場,多實踐,多摸索,才能提高我們的鑑定水平,不唯經驗論。

古玉辨偽的四大誤區


還要說到的是,現在文物界也存在認識上的誤區。有一個普遍認識:只要是研究某領域或專題文物的理論和文化方面的大專家,就一定也是鑑定家。我們不懷疑文物理論研究有助於文物鑑定,也有一少部分學者既是理論大家又有實踐鑑定經驗。但事實上,文物學研究和文物鑑定是兩個概念。文物研究,如玉文化研究可以坐在室內藉助文獻進行研究,這不妨礙他著書立說。但他不一定是一個鑑定真偽的專家,鑑定真偽是實踐之學,是市場經驗、收藏經驗的積累,是那些夜以繼日對實物研究、痴迷的收藏家所長。直白地說,現在玉作坊的玉工大多能看出古玉或仿古玉的“老工、新工”,但他們對玉文化或理論研究可能一竅不通。再者,我們也不要迷信權威部門、權威人士、高齡人士,而是首先看權威部門的專題文物收藏量,看權威人士是否像收藏家那樣整天有資格接觸藏品,是被動研究還是興趣所至,是否經常去市場?鑑定玉器與年齡也無直接關係,因為當前鑑定偽古玉的對象主要是近幾年的高科技造假,老辦法並不夠用了。這就要求我們辯證地對待人和物。

古玉辨偽的四大誤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