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鄂邊界線上的戰疫: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遠山之上,一頂頂帳篷立在山間,一個個身影紮在山頭,像磐石堅定般守護著腳下的這片土地。

城市之外,是他們的戰“疫”現場。鄉野之中,腳下便是陣地。

他們是守護高山疫情防控卡點的公安民警、輔警。他們只有一個信念:一直守,一直守,守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那一抹抹山間的“警察藍”令人心安,是大山之上最獨特的顏色。3月16日,走進萬州3個鎮鄉的3個高山邊界卡點,見證“警察藍”在大山之上的堅守。

邊界卡點“擺渡人”

渝鄂邊界線上的戰疫: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3月16日,陰。

早上9點,萬州區羅田鎮中山社區柏樹坪,薄霧浮動,山野空曠。

“譚大哥,你要的米和油買來了。”一聲吆喝打破山間的寂靜。羅田派出所民警吳自豪和輔警萬家喜一人扛著袋大米,一人提著桶食用油往渝鄂交界點走去。

“警察同志,辛苦你們了喲。”等在交界點的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鎮黎明村12組村民譚登萬大聲回應。

中山社區與黎明村在一個叫老鴉寨的地方接壤,一條公路連接兩村。黎明村12組距離建南鎮約30公里,距離中山社區僅2公里左右,村民的生活物資常年都是在中山場上購買。

疫情期間,村民無法“越界”,買不到生活物資。於是,守卡的民警、輔警就當起他們的“擺渡人”。

說話間,吳自豪和萬家喜已來到交界點。冷風陣陣,但他們的額頭還是佈滿細密的汗珠。

“這段時間真是多虧了這些警察。”譚登萬接過米和油,眼中滿是感激。

譚登萬今年47歲,他的女兒、女婿臘月二十二就從外地打工回家,一家四口在家待了兩個月。四張嘴巴,一天三頓飯,差不多每隔一週,他家就要購買一批生活物資。

在黎明村12組,像譚登萬一樣的村民共有七八戶。

“最多的一天,差不多送了有七八趟。”民警吳自豪說。

渝鄂邊界線上的戰疫: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所長張孝靜稱,羅田派出所轄區共有12個邊界卡點,分別與利川的2個鎮、6個村居交界,全所10名民警、輔警和區公安局機關支援的民警每天分組輪流值守。其中,接壤村居住的700戶左右利川村民的生活物資需要在羅田、中山、馬頭等場鎮購買。

為方便村民生活,羅田派出所與接壤的村居建立“聯動服務”機制。一個個守卡民警、輔警化身山間基本生活物資保障“擺渡人”,只要村民有需求,就立馬買好生活物資送到交界點。

於是,大約兩個月裡,在羅田鎮的各個場鎮、山頭和小路上,總是能看到民警、輔警來往的身影。那一個個來往的身影,承載著村民生活的希望。

跨不過去的兩公里

渝鄂邊界線上的戰疫: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石坳口是恆合土家族鄉箱子村與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大莊村的交界點,海拔1200米左右。下午2點,雖已是仲春時節,但這裡依然冷風呼呼。

廖耀君站在卡點,一雙眼睛注視著謀道鎮方向。廖耀君是恆合派出所所長,利川市謀道鎮光明村人。

他的家距離石坳口不過兩公里左右,但他已有兩個月左右沒回去。

近在咫尺,卻似遠在天涯。

原本,廖耀君在大年初三就可以輪班休假,他計劃著回利川謀道與家人團聚。就在歲末年初,一場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廖耀君帶領全所民警、輔警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開展入戶排查、巡邏防控、卡點值守等工作。

其實,廖耀君在春節時曾與父親廖家發有過一次短暫“見面”。

那是一天早上,石坳口大霧瀰漫,廖耀君早早來到卡點值守。突然,他發現有一個人影在霧中從謀道鎮方向走來。

“你要去哪裡,疫情期間,請不要到處走動!”廖耀君對著人影大聲喊到。

“耀君,是我呀。”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

廖耀君趕忙上前一看,來人正是自己的父親。父親始終牽掛著兒子,想著給他拿些菜和肉,讓他“過年吃好點”。於是,他就悄悄來到石坳口,碰碰運氣。

接過肉和菜,匆匆說了幾句話,廖耀君就讓父親離開回家。望著那個慢慢在霧中消失的背影,這個軍人出生的錚錚漢子默默掉下眼淚。

渝鄂邊界線上的戰疫: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最近的距離,也是最遠的距離——你在我面前,我卻不能去擁抱你;你明明就在身旁,我卻要堅持離你遠遠的。

回憶起這一幕,加上連日的思念,廖耀君有些失神。這時,伴隨著馬達的聲響,兩輛湖北牌照的車一前一後從謀道方向駛來。

“這裡不能過來!”廖耀君像彈簧一樣跳起,將兩輛車制止。接著,他又耐心向兩個駕駛員解釋、勸說,讓他們折返。

“我們派出所的5名民警都不是萬州人,大家都放棄了回家團圓的時間,堅守在崗位上,這是警察的職責和使命。”

海拔1715米的堅守

渝鄂邊界線上的戰疫: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嘿,柴火撿好沒——”傍晚,一聲吆喝在七曜山上響起,和著風聲在山間迴盪。

“撿好了,馬上回來。”

呼喊的人是白土派出所民警劉樹鏈,撿柴火的是輔警聶進軍和村民楊大坪,都是山上的守卡人。

這裡是海拔1715米的七曜村埡口廟疫情防控卡點,普子鄉與湖北省利川市柏楊鎮的交界點。站在卡點平視過去,全是大大小小的山頭。

開車上來的所長蒲鴻,又給卡點送來方便麵、餅乾和肉。

搬完生活物資,劉樹鏈掰斷樹枝,點燃,加煤,爐子裡的火很快生起來。在山上堅守多日,這一套動作,他已經非常熟練。

這是劉樹鏈和聶進軍在這裡值守的第五輪。白土派出所轄區共有5個渝鄂邊界卡點,所裡的10名民警、輔警和支援的水警支隊民警每兩人一組,每週一輪,輪流在各個卡點值守。

前段時間,民警都是24小時守在卡點,在山上一守就是一週。前幾天,隨著萬州區風險等級調整,民警守卡時間也調整成早上8點至晚上10點。

渝鄂邊界線上的戰疫: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埡口廟是白土派出所轄區海拔最高的疫情防控卡點,也是全區海拔最高的卡點之一,山高風寒,沒水沒電沒網。兩個風力發電機各佔卡點左右的山頭,風力發電機的扇葉“嗡嗡”直響。

一輛警車、一頂帳篷、一個煤炭爐、幾個充電燈就是守卡的全部裝備。

民警用泥土、石頭等把四周壓得嚴嚴實實,才算把帳篷穩定下來。

聶進軍說,他們在這裡已經歷過三四場雪,“那幾天,雪一直下,風一直吹,凍得耳朵都像要落下來。”說話間,天色漸漸暗下來。卡點氣溫降到3℃。

不過,守卡的人依然沒有絲毫鬆懈。他們在公路上來回走動取暖,或是蹲在山包下面避風,但眼睛和耳朵始終沒有離開交界點。

渝鄂邊界線上的戰疫:一直守,一直守,直到疫情消散,春暖花開

渴了,就到附近的山壁上接點山泉水回來燒;餓了,就吃點泡麵或餅乾;冷了,就烤爐火或者到車裡坐一坐,在山包下面躲一躲。有時候,一些村民會給卡點送些紅薯、洋芋來,民警就在火爐山烤著吃。

一個多月裡,大山、星辰、夜風、雨雪,都見證著他們的堅守。

上游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郭發祥 通訊員 周志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