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名臣張華為什麼願意輔佐亂政的賈南風?

蘇小衿


名臣張華願意輔佐亂政的賈南風,無非是因為忠義。

為何說是因為忠?

大家應該都知道晉惠帝司馬衷是個傻子皇帝,辦不了政務,一切政務皆由皇后賈南風代為處理,因而皇權的實際控制者是皇后賈南風,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賈南風就是實際的“君”。而張華是臣,在古代封建體制下,臣忠於君是義務,也就不存在願不願意。

張華在晉武帝在位前期,備受武帝器重,後武帝因聽信小人之言將張華外放,張華也因小人的屢進讒言而受武帝忌憚,在武帝朝不得重用。

惠帝即位後,因受權臣楊駿猜忌,依然得不到重用,後賈南風因其出身庶族,對皇權構不成威脅,且有謀略重用於他,所以說,於恩,張華也會輔佐賈南風的。

當初太子左衛率劉卞曾勸張華共謀大事,擁立太子為帝,張華也是以“忠君”的理由回絕了他。

為何說是因為義?

此處義為道義,何為道義,匡復天下即為道義,張華盡心輔佐賈南風的另一個原因正是因為她的不施仁政,而張華則更要匡復天下,彌補賈南風的過失。

當時惠帝昏弱,賈南風殘暴,張華盡心輔佐國事,據《晉書》記載,“海內晏然,華之功也”,可見惠帝賈南風主政期間,張華還是發揮了大作用了的,除此之外,張華擔心外戚的強大給西晉帶來災禍,還特意作了《女史箴》來諷勸。

所以說,張華輔佐賈南風一個是因為“忠”的義務,另一個便是因為天下道義。


混沌聊史


錯了,西晉名臣張華不是願意輔佐亂政的賈南風,他不是皇后賈南風那一派的,他是心於國家,輔佐惠帝的忠臣。

圖為張華雕像。

這個問題要稍分析一下,任何朝代都有忠臣和姦臣,如果在亂世或多個政權時期,做臣子的還有所選擇,擇主而事,如果是在大一統時期,天下就一個共主,想施展報復只有一個選擇了,忠臣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他們基於國家、百姓的責任心,服務於朝廷,輔佐於帝王,如果是賢主,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如果是昏君,多少牽制一些胡作非為,比如再荒暴的商紂王,也有比干這樣的死節之臣,名存實亡東漢,也有忠於漢室的荀彧等人,所以在古代,對忠臣的最高評價是死諫之臣,而張華正是這樣的忠臣。

今天的河北徐水縣張華村,正是張華的故里,村東頭有張華墓,80年代村民取土遭毀壞,現已不存。

張華,出身寒門,在晉朝看出身的社會,想出人頭地,只能靠後天自身能力,而張華就是有這樣的真本領,他學識淵博,對政治獨有建樹,輔佐武帝滅掉吳國,最後封縣侯,食一萬戶,官至太常,九卿之一,他有任宰相的資格,唯一問題是,張華不是出身大族,晉武帝想提拔他,怕他鎮不住出身優越的百官,又有眾多貴胄大臣的反對,這才作罷。

張華酒,據聞當年張華被晉武帝封為廣武侯,不但食萬戶,還賜酒莊一所,張華取宮廷秘方釀製,並以姓氏為號,流傳至今。

惠帝繼位後,張華為太子少傅,皇后賈南風已經開始擅權,她要廢掉楊太后,也就是先帝司馬炎的皇后楊芷,眾臣子們都陽奉陰違的表示同意,只有張華站出來反對,認為太后再有錯,可貶但不可廢,賈南風當然不會聽這個寒士的。後來楚王司馬瑋興亂,張華向惠帝獻策,結果一紙詔書解了司馬瑋兵亂,拜為侍中,開府儀同三司。這時的賈南風看出了張華的好外,這人雖出身低了點,但有謀略有學問,又沒有壞心思,只一門心思輔佐政事,於是封他為司空,總攝朝政。

劉伶,竹林七賢之一,嗜酒,被稱為醉侯,他與張華是好友,常來走訪飲醉於此,後來不走了,卒於此地,所以在今天的張華村有座劉伶墓。

對於張華來講,他是為國家服務的,向皇帝盡忠的,這和賈南風沒任何關係,在張華盡忠匡輔幾年間,天下安定,並且不和賈南風為伍,不但創作《女史箴》來奉勸賈南風別太過分,在賈南風要廢除太子司馬遹時,張華更是站出來反對,而賈南風也從沒想過把他納入自己陣營,只想用他的能力幫著理政事罷了,後來皇族內亂已十分嚴重,各方勢力鬥爭時,張華只做份內事力撐危局,後來有人要廢黜賈南風,逼著張華表態,張華拒絕,於是被殺害,時年69歲。


圖文繪歷史


沒有什麼願意不願意

張華反對政變的理由大概兩點:第一,貿然政變會使太子蒙受不孝的罪名(西晉提倡以孝治國,不孝是大罪);第二,雖然我張華在朝中有幾分薄面,但是並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物,權貴當道,外戚滿朝,宗王虎視,搞這麼大的事容易招致千夫所指,出了事誰能壓場?怎麼收場?

還有一點,張華沒有當著劉卞的面說——劉卞這個人有個毛病,做事不周密,丟三落四。跟這樣一個人合謀發動政變,成功的概率似乎並不會很高。

三點總結起來一句話:政變沒有成功的可能。

一次是裴頠。

帝自無廢黜之意,若吾等專行之,上心不以為是。且諸王方剛,朋黨異議,恐禍如發機,身死國危,無益社稷。

關於這一次廢后之謀,歷史記載略微混亂:一種說法是裴頠主謀,賈模、張華反對;一種說法是賈模主謀,裴頠、王衍參與,因王衍事到臨頭反悔而終止,張華未參與。這裡沿用第一種說法。

如果說張華參與其中,那麼他這時候考慮的是野心勃勃的宗王及其附屬勢力(地方士族)。賈南風不是善茬,但她能壓住場,只要朝廷不亂,宗王就不敢輕易搞事;相反,如果把賈南風扳倒,朝廷亂了,麻煩就大了。

另外一次是司馬倫和孫秀。

劉卞和裴頠至少有大局觀,司馬倫和孫秀不一樣,完全攪屎棍,張華根本不把這樣的人放在眼裡,合作是不可能的,刀架在脖子上也沒什麼好說的。

三次廢后之謀如上,張華每一次都持反對態度。他反對顛覆賈南風,說明他必然有捍衛的東西,他想捍衛的是什麼呢?史書記載很明白。

一次:晉武帝晚年問國事可託付給誰,張華知道晉武帝想得到什麼答案,但他偏偏反對。

二次:晉武帝死後,朝廷擬議廢除皇太后,張華反對。

三次:賈南風設計廢除太子司馬遹,張華反對。

加上反對廢后的那三次,張華唱過六次反調(伐吳還有一次,與主題無關,略過)。他捍衛的是什麼,應該已經很清楚了——中樞的穩定。只要與他的政治理念相悖,他就反對,晉武帝也不行。

張華反對顛覆賈南風,主要原因是怕中樞之亂誘發天下大亂,這個應該沒有什麼爭議,有爭議的地方在於他是否貪權戀棧。

裴頠策謀廢后的時候,張華說過這樣一句話:

卿二人(裴頠與賈模)猶且見信,然勤為左右陳禍福之戒,冀無大悖。幸天下尚安,庶可優遊卒歲。

因為這句“庶可優遊卒歲”,我們難免以為張華貪權戀棧,只求勉強維持中樞的穩定,馬馬虎虎混過餘生。然而,仔細搜尋史料裡的蛛絲馬跡,就會發現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張華是個政治家,還是個詩人,對太康詩風有很大的影響。鍾嶸對他的詩作評價不高,說他的詩作多兒女情、少風雲氣,但這是有失偏頗的,其實他是個有英雄情結的人,不乏英氣崢嶸的詩作,不過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不細說了。

張華“性好人物”,喜歡提點新人,當時,以詩文唱和為契機,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至少16人的文人集團,其中9個人擔任過太子司馬遹的幕僚,他們分別是:荀隱,太子舍人;成公簡,太子中庶子;摯虞,太子舍人;陸機,太子洗馬;陸雲,太子舍人;薛兼,太子洗馬;顧榮,太子中舍人;賀循,太子舍人;陳壽,太子中庶子。 張華本人,是太子少傅。

賈南風見不得太子好,想把太子培養成垮二代,張華能夠入居機樞,離不開賈南風的提攜。如果只是貪權戀棧,他大可隔岸觀火,置身事外,何必花費力氣培養太子?又何必在賈南風廢除太子的時候力保呢?這可是頂風作案,跟賈南風的意願是相悖的。司馬倫發動政變前夕,張華寧死不從,這也不是貪權戀棧之人所能為的。

作為賈南風的臂膀,張華不會不知道賈南風是什麼人,對於賈南風的昏暴,他也不是視而不見,裝聾作啞,為了權力的平穩過渡和中樞的穩定,他還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他輔佐賈南風的時間長達八年多,這八年多里,賈南風雖然殘虐,但是風浪只是氾濫於宮牆之內,宮牆之外則是四海晏然。這也難免使他對賈南風產生一絲幻想,誤以為賈南風多多少少還是有大局觀,不敢釀成滔天大禍,所以他對裴頠和賈模說:“勤為左右陳禍福之戒,冀無大悖”。可惜他低估了賈南風的野心,沒有料到賈南風居然會幹掉太子,更沒有料到司馬倫和孫秀比之賈南風更是遠遠不如。

華將死,謂張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稱詔詰曰:“卿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廢,不能死節,何也”華曰:“式乾之議,臣諫事具存,非不諫也。”林曰:“諫若不從,何不去位?”華不能答。

張林譴責張華戀棧,一副大義凜然的樣子,可問題是,張林是個無恥賊人,最後因為貪婪無度被他的主子司馬倫幹掉了。這樣一個無賴也好意思覥著一張大臉指責張華沒氣節?不過他提的問題倒是值得囉嗦幾句。

張華為什麼不及早抽身退位呢?本傳當中提到張華寫過一篇有道家意味的《鷦鷯賦》,也記載了他與風流名士交往的一些剪影,但是結合《世說新語》和他的相關詩文來看,他的骨子裡其實是一個積極入世的儒家門徒,有一種吾曹不出如蒼生何的使命感,就連那一篇大名鼎鼎的《鷦鷯賦》之中也隱隱透露了儒家的濟世情懷。暗流湧動之際,讓這樣一個人置身事外並不容易,他在,賈南風好歹還能聽他幾句,如果他一走了之,大禍只會來得更快。

對於張林這樣的人,權力只等於且完全等於榮華富貴;而對於張華,榮華富貴只是旁枝末節。想法不在一個頻道上,說了也是對牛彈琴,所以,在大尾巴狼張林面前,張華不是“不能答”,而是不屑於回答。

那個時代的社會是個倒立的金字塔,影響社會穩定的往往是著地的尖端上的那幾個人,這幾個人一旦捅大婁子,龐大的塔身很快就稀里嘩啦地崩塌了。張華雖然也在尖端,但他只能彌縫補缺,並不能左右大局,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