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紅軍兵工廠

它是我黨最早獨立創辦的第一家大型綜合性兵工廠,被後世譽為“人民兵工的始祖”、“國防工業的搖籃”,並早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由開始時的一兩個人,只有“一把斧頭、一把鐵錘”的修械小組,發展到修械所,又由修械所發展到修械處,最後發展成兵工廠。它就是位於

江西省興國縣蓮塘鄉官田村的中央紅軍兵工廠,又稱中央軍委兵工廠或官田兵工廠。
  

中央紅軍兵工廠


創建兵工廠
   1931年10月,中央紅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贛南和閩西地區連成了一片。隨著中央革命根據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蔣介石也加緊、加大了對紅軍的下一輪“圍剿”。基於此種情況,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處的基礎上,組建一個規模較大的兵工廠,擔負日益繁重的槍械修理和彈藥生產任務。該兵工廠內稱“中央軍委兵工廠”,外稱“中央紅軍兵工廠”或“中央蘇區紅軍兵工廠”,廠長為吳漢傑,黨委書記為張健,特派員為陸宗昌,職工委員會委員長為馬文。這一決定的實施,標誌著我黨獨立創辦的第一家綜合性大型兵工廠的形成和人民軍事工業的發端。
  兵工廠廠址由紅軍總司令朱德確定在距離興國縣城約45公里處的官田,故兵工廠又稱為“官田兵工廠”。兵工廠廠房分散安排在“馨香瑤圃”、“文體公祠”、“陳氏祖祠”、“萬壽宮”內。這些房子都是清一色的青磚瓦頂、油漆粉畫、飛簷翹角的古建築,且依山傍水,後山突兀,便於防空。
  兵工廠的原型為興國東村機械小組。該小組開始只有鄭煌德和趙生順兩個鐵匠,後逐漸成為修械所、修械處。吳漢傑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的決定,首先將各地的主要修械組織陸續遷到官田。


  兵工廠成立初期分為槍炮科和彈藥科兩部分。1932年4月初,紅一軍團攻下了國民黨鍾紹奎軍的巢穴巖前,繳獲了敵人兵工廠的機器設備。4月20日,紅軍又攻克福建的重鎮漳州、廈門,繳獲了國民黨軍盧興邦和張貞的修械廠的兩部機床、一臺30馬力的發電機、一批汽油和其他一些修械材料。這些均被運送到了兵工廠,使兵工廠的設備得到大大改善。
  隨著機器設備的增加、人數的增多,兵工廠在槍炮科和彈藥科的基礎上,發展成槍炮廠、雜械廠、彈藥廠。槍炮廠內有修理股、機器股、機槍股:雜械廠內有紅鐵股、刺刀股、木殼股、牛皮股:彈藥廠內有子彈股、炸彈股。
  

苦練技術
  由於兵工廠的工人以前大都是農民(也有木匠、鐵匠,還有原來國民黨部隊軍需人員),他們多數人沒有修過槍,甚至沒有摸過槍,不少人連看都沒有看過。於是廠黨委決定在全廠掀起鑽研修槍、制槍技術的高潮。
  經過一段時間,兵工廠工人掌握了基本技術,製造出一些零件。這些零件被安裝成一批槍支、子彈,且被送往前線。不料,這些槍支、子彈卻很快被退了回來。原來是零件的硬度不夠。修理過的槍,有好多不能用,一打,不是抓子鉤壞了就是撞針斷了。有的子彈彈頭出了槍膛就“橫著身”走,打不準又打不遠,且損傷了槍的來復線。


  經過仔細檢查,原因被找出來了。原來,一是火候沒有掌握好:二是銅鑄成的彈頭,手工銼得不圓滑,有大有小,不端正:造出後,又沒有經過嚴格檢驗。於是廠領導決定:有經驗的工人做樣子給大家看;做彈頭模型,逐一檢查成品。後來,彈頭不用銅鑄,改用銅幣衝成圓殼,內灌鉛錫,彈頭質量更是得到了提高。
  1932年5月,上級要兵工廠製造手雷和地雷。兵工廠很快收集了一大堆鐵和土硝,接著開工鑄彈殼、造火藥,並在彈殼內裝上火藥,還摻雜些碎鐵片,安上發火機。僅數天工夫,第一批手雷和地雷就出廠了,且經檢查組試驗,一顆20多斤重的地雷,可以把周圍3丈遠的樹木炸斷或炸傷。同時,兵工廠又招收大批原來鑄鍋、造土火藥的工人,並且擴大了廠房,開始製造木柄和馬尾手雷及地雷。


  打破封鎖
  有了工廠、工人和機器設備,要生產出武器彈藥,還得有原材料。為粉碎敵人的嚴密封鎖、解決原材料問題、全力讓機器轉起來,兵工廠和相關部門一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綜合解決生產原材料的辦法:
  ——自己生產。如自己打製鐵砧、鐵錘、銼刀等造彈工具:買不到油,就造大木輪。利用水力來帶動機器;沒有硝酸,就設法用腐朽的木頭磨成粉末,和白藥配成火藥:做底火的銅皮用光了,就用彈殼打成薄銅片來代替。


  ——自己籌集。把地主和神廟裡的金屬鑄器沒收交給兵工廠。規定戰士每打一槍,都要儘可能將子彈殼收回,然後交兵工廠翻造。僅3個月左右,就收集到子彈殼20多萬斤。撥出一些銅元(錢幣)制子彈頭,銅元不夠就用其他東西或銀元到市場上去兌換。蘇維埃中央政府國民經濟部還頒佈告示,要求廣大工農群眾將拾到和保存的子彈殼及銅、鋁、鐵等物品,作價賣給或捐給紅軍。
  ——向敵人要。發揮“運輸大隊長”蔣介石的作用:每次打了勝仗,都要求後勤部門在清繳戰利品時,務必搜尋緊缺的軍工生產原料。繳獲的武器拿不下時,就把槍機卸開,裝在衣兜裡,多了就串起來背上,槍桿叫俘虜或老鄉扛著。
  ——到敵佔區搞。派人化裝進入敵佔區,秘密搞到需要的原材料後,再偷運出來。總供給部還派出由300多名老戰士組成的特務隊,在有經驗的後勤幹部帶領下,分頭行動,多次秘密潛入白區,接運從福建廈門、漳州等城市採購的原材料。
  ——一通過邊區貿易解決。為了從白區搞到急需的物資和原料,紅軍總供給部採買所與中央政府外貿局採買處一起,在蘇區四周與白區接壤的地方,設立了許多以做生意為名的貿易點,以出口蘇區生產的鎢砂、茶油、樟腦、菸葉等為名,秘密從白區為紅軍套購急需的原材料。


  完成使命
  1933年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後,中央蘇區雖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擴大,但國民黨隨即又組織了對紅軍更大規模的第五次“圍剿”,僅在中央蘇區外圍部署的兵力就達50萬。黨中央根據實際情況,考慮兵工廠已不宜集中在一個地方,於是決定將位於官田的中央紅軍兵工廠中的彈藥科和槍炮科遷往于都的銀坑和興國的寨上。後來,中央軍委為了便於領導和調配彈藥,又決定將官田兵工廠遺部、銀坑彈藥科、寨上槍炮科陸續遷往瑞金江面。1934年9月。中央軍委將在江面兵工廠的工人和幹部,編成了一個工人師。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蘇區紅軍被迫於1934年10月進行戰略轉移,兵工廠也隨之突圍北上,第一批出發的60餘名工人都是技術較好的,他們帶走了各自的修理工具和兩部較好的機器。11月間,第二批200名工人出發時,帶走了全部可帶走的機器,壞的和沒有裝好的機器則被全部埋掉。12月底,第三批工人臨走時,為了不讓敵人今後在這裡製造鎮壓革命的武器,燒燬了兵工廠廠房。至此,兵工廠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中央紅軍兵工廠是在極其艱難的環境下建立起來的,為中央蘇區紅軍制造和修理了大量的彈藥和武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戰爭。僅在官田期間,兵工廠就修配步槍4萬餘支、機槍2000餘挺、迫擊炮100多門、山炮2門,製造子彈40餘萬發、手雷6萬餘枚、地雷5000餘枚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