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管校聘,良心政策不能成為“涼心”政策!關鍵在選出好校長

在上一篇“縣管校聘”文章裡,《“縣管校聘”是這麼來的!網友:總基調是“大穩定、小調整”》,劍客老師詳細梳理了“縣管校聘”政策從構想到提出再到試點、總結和全面推行的全過程。

縣管校聘,良心政策不能成為“涼心”政策!關鍵在選出好校長

1,時間跨度從2010年至2020年,已經整整十個年頭!

2,在多份權威文件中專門提到“縣管校聘”:

  •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 《教育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關於推進縣(區)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
  • 《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
  • 《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
  •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中央一號文件)

3,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連續幾年的工作要點中都專門提出推進這項工作,2015、2017兩年先後兩批次進行改革試點,到2019年,有23個省份明確了“縣管校聘”的實施路徑。

所以,這項政策是經過深思熟慮並且在長期實踐中得到檢驗,是行之有效的良心政策,而不是一些老師誤解的拍腦袋決策,專門來整教師的“涼心”政策。

縣管校聘,良心政策不能成為“涼心”政策!關鍵在選出好校長

少數老師認為“縣管校聘”就是要砸碎教師的鐵飯碗,其實是錯覺。而一些自媒體作者故意妖魔化它,目的無非是賺人眼球!

觸犯法律、嚴重師德有虧、不服從調配或明顯不適合一線教學的老師,還有長期在編不在崗的老師,才有可能被清退出教師隊伍。但就算沒有“縣管校聘”,以上這幾種教師也是捧不穩飯碗的!

縣管校聘,良心政策不能成為“涼心”政策!關鍵在選出好校長

對教師來說,實行“縣管校聘”以後,最大的變化是,不會在一所學校裡從年輕待到退休。

劍客老師讀中學時的老師,後來有很多都成了同事。他們從黑髮青年到白髮老者,一輩子三十多年光陰都“困”在同一所學校裡。回首過往,難免心生慨嘆!

縣管校聘,良心政策不能成為“涼心”政策!關鍵在選出好校長

教師聘任分三步走:

第一步,按設定的崗位,在原學校競爭上崗;

第二步,落聘教師在全縣其它缺編學校中選擇合適崗位二次應聘;

第三步,最後仍無崗可上的教師由教育局組織待崗培訓,結業後統籌調配到其它學校。

正是因為這樣的步驟,不少人對教育局和校長的權力過於集中表示了深切擔憂。如何防止用人腐敗,如何保證公平公正,避免出現排除異已、任用親信之類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需要相當周密細緻的制度設計。

縣管校聘,良心政策不能成為“涼心”政策!關鍵在選出好校長

與此同時,還可能會出現結果與初衷悖反的情形:優秀老師扎堆應聘到了城區好學校,而教學水平差的老師落聘後被“流放”去了農村差學校,馬太效應形成。

到這裡,我們再來看一下“縣管校聘”這個概念:

“縣管校聘”是指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特別是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實現中小學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

第一,解決了義務教育階段全體公辦教師和校長的管理問題,統一由縣級政府管理,管轄權不再下放到鄉鎮一級;

第二,定期流動,而且是強制的。校長一般任期三到六年,教師一般一個聘期三年,從各地區試點情況來看,校長的流動性強於教師,所以,不用擔心校長在一所學校不挪地;

第三,中小學教師由過去某某學校的老師轉變成全縣教育系統的老師。

縣管校聘,良心政策不能成為“涼心”政策!關鍵在選出好校長

總的來看,“縣管”這一步好辦,“校聘”這一步的關鍵是教育局要能發現並選任真正合格的校長,否則,後續就會出現各種怪現象。

因為,一個校長就是一所學校,校長怎麼樣直接決定了學校的格局和未來。

對此,你怎麼看?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劍客談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