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上寧海茶山看到新鮮事:“望海”茶場也有共享員工

“茶尤重時令,早一天是‘寶’,晚一天就是‘草’,等不得!”

寧波寧海桃源街道西岙村妙雲茶場主葛小芬,種得一手好茶,印象中話不多,不曾想近日再見,她竟也絮叨起來,語速也比往常快了半拍。

多次採訪茶場,我心裡很清楚何謂“等不得”!寧波幾乎一半多的茶場主要靠春茶收入,怎奈今年春茶採摘加工的黃金期“困”在了疫情期裡。浙江省十大名茶之一“望海茶”的主產區寧海,70%以上採茶工來自縣外,外地採茶工無法及時復工,寧海縣5萬餘畝的“望海茶”,該如何闖出困境?

记者上宁海茶山看到新鲜事:“望海”茶场也有共享员工

借來借去的採茶工

“到了?!我馬上來!”

簡短兩句話,葛小芬掛斷電話,拉著我就往茶山方向跑。

走了約十幾分鐘山路,我遠遠看到茶山那邊圍了一堆人,正在分發竹簍等採茶工具。葛小芬一到,便急著清點人數。“52名!”她微微鬆了口氣。

“人手夠嗎?”我認出眼前的這片茶山,種的正是妙雲茶場最早採摘的烏牛早,茶樹枝頭已冒出顆顆單芽,往年這片茶山需要約100名採茶工,今年卻少了一半。

“我再借借!鎮裡也會組織些人手過來。”葛小芬告訴我,這52名採茶工就是她借來的。其他茶場的情況也差不多,大夥便合計著藉著用,填缺補空。

藉著用,需精打細算。就拿這52名採茶工來說,葛小芬專門挑了深甽鎮天頂山茶場去借。因為地理位置和品種關係,天頂山茶場的茶葉採摘期要比葛小芬的茶場晚10天左右,這時間差,足夠他們給葛小芬的茶山幫把手。“他們到崗,我們茶園一上午能收60多斤。現在採摘的是‘明前茶’,利潤高,全年一半的收入靠賣這茶了!”

特殊時期,茶場主們消息通得很勤,那邊桑洲鎮上的丙友茶場剛接到一批新茶工,這邊葛小芬便得到了消息。“聽說是當地政府幫忙招的,工人從隔壁台州的沙柳街道、泳溪鄉過來,今天做完核酸檢測,如果結果正常,明天就能上崗。”她已經打定主意去走走這條路子。

桑洲和沙柳、泳溪是3個相鄰的鄉鎮,相距不到10公里,這次採茶季,寧海當地政府為給茶農打開招工通道,聯合另外兩地啟動了共治響應機制,招工把控戶籍源頭,統一簡化採茶工入職手續,打通三地人員往來渠道。桑洲鎮的18家茶企就這樣招收到了500餘名外來採茶工,葛小芬相信,政府伸手,茶農抱團,一定可以緩解“茶工荒”。

細緻詳盡的“規劃圖”

採茶工缺口很難避免,茶場主該如何減少損失?深甽鎮農業農村辦主任胡志云為解這道難題,早已奔赴產茶一線。

胡志雲跟茶葉打了25年交道,當地茶農們稱他為“茶葉百事通”,2月底,寧海為幫茶農保產減損,專門組建了一支由高技能、有經驗的專家組成的“採茶幫忙團”,他便是其中一員。

找到胡志雲時,他正在距離寧海城區30多公里的太陽山茶場茶園裡檢查茶樹。茶場主李巧紅告訴我,她的這片茶園約有220多畝,種植的時候分成了早中晚熟3個片區,之前“採茶幫忙團”已經幫她將50名採茶工分組,7人一組分地塊或茶行進行採摘,每組間隔在20米以上,既達到防疫效果,效率也提高了不少。但一週前氣溫突降,茶葉受凍,到現在只採摘了不到往年一半的量,於是她再次求助了“採茶幫忙團”。

我們等了個把小時,胡志雲才從茂盛的茶園裡鑽出來,他說,茶園採摘節奏重新規劃一下,還是能保住大部分產量的。“現在採的單芽雖是最貴的茶,但最多隻能採20天,芽便要長開了,再加上茶葉受凍,茶芽受損,我建議把好的單芽挑出來採摘,剩下的茶葉養著,長成一芽一葉,再集中採摘,雖然價格不如單芽,但保產減損應該沒問題。”

胡志雲給我們算了一筆經濟賬:“東邊這片茶場單芽頭茶能採50多公斤,比去年減產三分之二,按5000元錢一斤算,頭茶可能會損失100萬元,但大約20天后,就可以採摘一芽一葉,預計產量會比去年增產400多公斤,算下來,總的損失不大。”

“頭茶減產二茶補摘,綠茶減少紅茶補產,高檔減產中檔補!”拿到這一張採茶“規劃圖”,李巧紅心頭懸著的石頭落了地,雖然今年頭茶產量減少,但後期補救,估計今年收入會與往年持平。

潛力無限的新路徑

我跟著太陽山茶場的採茶工下山,往茶場走去。茶場裡,負責驗收茶葉的師傅胡文亮已等候多時,見人群過來,撥弄了一下電子秤,調整歸零,而後熟練地過秤,並將茶葉均勻地在竹編篩上攤晾,這半天時間,胡文亮已收攬了六七十斤茶葉,接著便要看他這個炒茶師的本事了。

胡文亮炒制了3年的茶葉,前兩年綠茶是他的重頭戲,今年茶場大大增加了紅茶的比重,工藝更為複雜。

“做紅茶先要將鮮茶葉做萎凋處理,這時需要工人密切監控保證萎凋環境的穩定,再揉捻後,置於發酵機內,這個工序最為要緊,要盯著茶葉發酵狀況,根據茶葉發酵的情況,隨時調控發酵機溫度和溼度等。”胡文亮邊對鮮葉進行精揀分級處理,邊跟我聊起來。他很清楚,相對綠茶,紅茶和黃茶工藝相對繁瑣,但價格也高,這樣能補足今年頭茶採茶量減少的損失。

還好,今年胡文亮也有了新的幫手,茶場在兩天前新購了3臺炒茶機器,一臺烘乾機,一臺滾筒殺青機。

“一般製作中檔茶需要20幾個小時,有了這些新傢伙,製茶時間可以減少一半。”胡文亮說。因為採茶工缺,目前不少茶農改用採茶機採摘,像周邊的一個茶園原先需要300名工人,現在用了8臺採茶機,只要40名工人就夠了,茶葉產量反而更多了,但機械化採摘質量參差不齊,只能跑量做低檔茶包或抹茶粉,這時就更需要機械化的製茶了。

一趟茶山之行,讓我的擔憂減輕了許多,茶山崗上,我似乎看到的一條條努力開拓的新路徑:茶園正在鋪設騎行道、徒步道,完成後,整體效益會提升數倍;國元抹茶基地負責人國建偉正在為茶園做黑色遮陽網覆蓋的準備,從而做出新抹茶品……無論哪條路徑,都讓我感覺前途無量!

记者上宁海茶山看到新鲜事:“望海”茶场也有共享员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