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手可能在電音領域裡有一個好的未來嗎?

janelying


蔡依林

PLAY我呸

華語音樂天后Jolin的這首作品,讓人很難相信這是4年前就發佈的歌曲。不但歌曲容易上癮,無論Trap+dubstep的曲風還是視覺藝術部分,即便放在今天世界級舞臺上,依然是時尚的。該單曲和此前她的許多舞曲作品不同,有了編曲家陳星翰的加持,在使用大量低音貝斯和合成音後,顯得格外硬朗,尤其是後半段的一個break,有很明確的dubstep元素。結合A段說唱歌詞內容,充滿了大女子主義的獨立精神,非常震撼。截止到發稿時,這首歌在Youtube上已突破兩千八百萬播放量。

Hands down for our QUEEN J.

李宇春

PRIVACY

去年發佈的專輯《流行》當中,個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春春聯手華裔電子音樂製作人ZHU創作的《Privacy》。歌曲主要以House和synth-pop為主,呈現出復古舞曲節奏,很容易聽。House這類曲風,其實很容易區甄別,可以對比感受一下,歌曲是不是和HM播放列表音樂相類似?那樣的節奏基本上屬於House範疇。

MV酷到沒盆友,運用了前沿炫酷的蒸汽波風格,比方說流體藝術、windows彈窗設計、有意的低保真畫質或者叫故障美學呈現,都表現出春春作為藝術家,對於信息爆炸年代的反思。

ONER

炫實

從年初《偶練》節目大獲關注的坤音娛樂男團,直到最近發佈的娛樂觀察報告中已經越至一線男團,在夏天的尾巴終於交出了更名後首張專輯。

emmm其實從音樂內容來說表現還不錯。歌曲使用了當下很流行的House類型。哦不要有什麼誤會,官方標記的UK Garage其實是House類型的一個衍生style。intro開始的發展本以為會是k-pop舞曲,但是意外的走起了小清新旋律,僅用合成器給出簡單的節奏,突出了歌手的聲線。auto-tune技術在銜接副歌時的大量使用,還是讓歌曲翻唱難度變大了額。副歌寫的不錯,讓人聽了還想單曲循環。作品是由SM御用電子音樂老師LDN Noise傾力相助,多少還是有點Fx 早些年《4Walls》姊妹篇的感覺。坤音的用心程度還是能看見的。MV緊扣炫實這一主題,用色十分大膽絢麗,構圖好評。

張藝興LAY

SHEEP-Alan Walker Relift

和AW 聯手做的這一版《SHEEP》,個人持保留態度。必須要說主歌在改編後旋律性和洗腦程度明顯削弱。對應的優勢點則在於副歌部分和新編的全英文填詞,加強了整首歌的能量動線,舞蹈和編入的bass在這裡構建出力量爆發點。在教主AW的力邀下,China Sheep代表華語音樂新勢力第一次登上了Lollapalooza音樂節,雙發在新媒體上也有多次親密互動。或許未來可以更酣暢淋漓地合作一首歌。

張製作人在電子音樂方面的涉獵完全不侷限於此。在去年發佈的二胎和冬專裡,有些不容錯過的非主打曲目,譬如寫給興迷們的《XBack》和《你的感覺》可以看到冰山一角。使用到一些future bass的元素,為中國羊的流行音樂版圖增加了更多聽覺趣味,值得好好品一品。

尚雯婕

在2010年初,電音這個概念尚且未被許多中國樂迷熟悉時,尚雯婕以自己果敢的先鋒精神,開始了自己的嘗試。除了她的大膽、不羈甚至是有些誇張分裂的造型之外,早期她的作品給我很多實驗電子的迷離、藝術氣質。直到接觸她第三張電子大碟《恩賜之地》和隨後《黑金》那張作品之後,對她有了新的認識。真的,可以去聽聽看《黑金》,這時期的作品在經歷之前的摸索基礎上沉澱,所以作品完成度更成熟穩定。喜歡《Lazy Afternoon》那種Lounge音樂營造的模糊氛圍以及不錯的旋律性,還有製作大氣的House歌曲、為彩虹人群發聲的《Single Boy》,聽完作品後大概很多人能消除對她固有的偏見。

尚雯婕通過系列電子作品,依次完成了《IN》作品對自我的深度剖析,《最後的讚歌》專輯向外溝通的嘗試,然後來到了恩賜之地實現自我和解,再經由《黑金》的深度洗禮沉澱得到“沒有黑你怎麼知道亮”的思考。

蔡徐坤

wait wait wait

此前沒怎麼看過偶練,對坤坤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可是偶然聽過這首“喂喂喂”以後,作品結構、音樂製作、以及和聲搭建,在期待值以上很多。相比於現役很多小生,一人包攬詞曲編還有和聲,這個用心程度和創作力很驚豔。歌曲以鋼琴為主要樂器展開,搭配時尚的的曼巴頓節奏,聽上去是首輕快的歌曲,然而這和歌詞內容形成一個反差,有點以樂寫悲,放大了表面和平背後的孤單感的用意。過渡到副歌之前,這段和聲搭建的想法很妙,感覺是兩個聲音你來我往,互相回應音樂上稱之為call and response的用法。副歌有很抓耳的旋律以及唱詞,三遍重複的wait製造出良好的記憶點也就是我們說的“hook鉤子”樂句,讓人過耳難忘。

結尾ending的方式,構思很妙。留意到這裡並不是簡單的橋段加一個副歌copy,反倒像歌曲的升級版或者說彩蛋,譜寫出新的樂段作為結束。總的說來歌曲的結構非常有層次感和完整性。

以上





甜牛先生


從積極方面說,中國很多很多的人開始接觸電子音樂,熱愛電子音樂,從聽眾的角度說,Ultra,Creamfield,越來越多的電音節,越來越多的大牌DJ,聽眾們從以前只聽墨爾本Bounce的搖頭客們變成了一群樂於欣賞的年輕人們,他們有自己的組織,通過"蹦迪",用PLUR的理念交朋友,這一切都是我們10年前不敢想象的,中國的電子音樂市場越來越大,這是毋庸置疑的。

中國的很多很多製作人逐步走上正軌,各大唱片公司,廠牌,音樂平臺也在關注中國。但是,我們發展有些晚,從製作、發行、群體等有待進一步提高和接受。有空聽聽,如Vision Frontier (Extended Mix),Take Me,小馬丁的和塔叔的,蛇叔的等。

總之,中國的電子音樂還在起步,在全世界都看好中國電子樂的時候,我們當然不能脫軌,支持電子音樂,支持國產電子音樂,總有一天電子音樂不再是中國的弱項,總有一天TomorrowLand EDC UMF都會來中國大陸,有一天在世界上我們會以自己國家的電子音樂自豪!加油!





DJ炫音嗨


十幾年前,電音在中國還是遍佈大街小巷的迪廳、迪廳裡聽著迪斯科跳著霹靂舞的青年男女……十幾年後,中國的電音愛好者們已經在夜店club和電音節找到了新的聚集地。

說起風暴音樂節,很多人也許還很陌生,但在中國的電音迷們眼中,它儼然已經成為每年不可不去的一場音樂朝聖。這個立足於中國本土的年輕電音節僅在三年時間內便聚集了大量擁躉,迅速成長為目前中國乃至亞洲最大規模的戶外電子音樂節。不久前的4月6日,風暴音樂節宣佈將在今年進軍內地六大城市,繼續擴展它的音樂版圖。

這是一場名為“THE IMPACT耀世”的新聞發佈會,舉辦地上海MYST酒吧曾被著名的電音雜誌DJ Mag列入2015年“全球百大俱樂部”。上海和深圳是去年第三屆風暴電音節的舉辦地,而僅僅是這兩個城市,就吸引了大約7.5萬人到場。上海連同伊比沙、洛杉磯和新加坡,已被公認為是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四大電音聖地。

電音正作為一種新的音樂趨勢,在中國迅速升溫著。

萬人追捧的“舶來品”

去年曾入圍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熊獎的德國電影《維多利亞》,以一首DJ Koze的Deep House電音開場,向觀眾展示了世界電子音樂之都柏林的夜店生態。電音配合影片“一鏡到底”的獨特拍攝手法,讓觀眾大呼“三天走不出電影情緒”。

發源於20世紀初歐洲的電子音樂,在歐美已成為主流音樂的一種。正如《維多利亞》所展現的那樣,在電音中浸淫已久的國外青年,club文化早已成為他們不可或缺的一種生活方式。據估算,僅北美市場,電子音樂的產值就已達到19億美元。而早在2014年,美國最大的12家電音現場的營收就達到了5.05億美元。

在中國,電音尚處於起步階段,而巨大的人口紅利已使它成為中國音樂產業中越來越不可忽視的一環。據估計,中國18-30歲的年輕人有3億,接近美國的全國總人口數。這意味著在中國,如果將電音文化傳播開來,其潛在的粉絲群體是巨大的。電音市場在中國無疑具有相當大的潛力。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加入到了電子音樂的大潮中。以風暴電音節為例,2013年時,上海風暴電音節的觀眾規模僅為1.6萬人左右,而經過兩年的發展,2015年該電音節不僅擴大到兩個城市,參加人數也猛增至7.5萬。而本土DJ也在快速成長,譬如以Dead J為樂迷熟知的中國老牌DJ音樂人邵彥棚曾在去年簽約德國的著名電音廠牌Tresor Records,並發表了Techno EP《Doppler Shift Pt.1》;另一位活躍在電音圈的音樂人DJ Wordy也曾獲得2005-2007年的世界DMC中國冠軍,並被多次邀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巡演。與此同時,中國夜店club和電音節的規模數量也在快速增長,並不斷向二三線城市延伸。據IMS音樂峰會估計,從2011年到2015年,中國內地的電音演出活動總承載力增長了3倍。

此外,越來越多的國外DJ選擇將中國作為他們新的演出地,這其中還不乏像Tiësto、David Guetta和Skrillex這樣的國際大牌。許多中國歌手也開始尋找國外DJ合作製作電音作品。而一些電視節目同樣搭上了電音的順風車,由IPCN引進的電音舞蹈綜藝《The Remix》也將於不久後登錄江蘇衛視。電子音樂在中國的前途可謂一片大好。

市場正在培育

電音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音樂創業者們。風暴電音節主辦方A2LiVE的CEO周鉑弘(Eric Zho)便是其中之一,在談及中國的電音趨勢時,他說:“電子音樂的趨勢在國際上已經非常大了……在中國,你要聽歐美音樂的話,其實都會聽到電音,雖然都不知道是電音,但帶著電音元素的歌火遍全球,達到了主流。在主流音樂的情況下,這種音樂文化遲早會進中國。”

對於這些創業者來說,現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為電音在中國的發展鋪路,用周鉑弘的話說,就是“把‘派’做大”。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電音演出和活動願意花大價錢請國外大牌DJ來中國演出的原因——雖然面對高昂的出場費,許多主辦方無法快速回收成本,但這一切對培育中國的電音市場都是值得的。一方面,對於很多以國外DJ為偶像的中國電音愛好者來說,這種做法十分有利於電音在中國的傳播,進而增強電音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主辦方也能夠向國外成熟的電音產業模式汲取大量經驗,這些對於電音在中國的發展來說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與邀請國外DJ來華演出相似,促使中國大牌歌手和大牌DJ藝人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電音的傳播。2014年,風暴電音節請來了百大DJ Avicii和王力宏合作,推出了全球第一首中文EDM《Lose Myself》;而在去年,則換成了DJ教父Tiësto和張靚穎的組合。這種方式有助於將電音推向中國的主流音樂市場,但同時也引起了一些資深電音樂迷的爭議,對此周鉑弘認為,站在培育市場的角度來說,這是非常必要的,他希望“用這種方式可以慢慢影響行業”。而國內一支專注於做流行電子的電音樂團耀樂團也認為,“用一種比較市場化的思路去考慮這個問題……電子音樂的機會慢慢地也越來越多。”

宋洋是國內另一位電音行業的創業者,年初時他創辦的麥愛文化剛獲得了微影資本的千萬元Pre-A融資。去年年底,麥愛和一家歐洲電音廠牌SAIFAM達成了大中華區的獨家版權及戰略合作協議。對於宋洋來說,這一合作是非常有價值的。SAIFAM擁有歐洲最大的電音曲庫,十萬多首電音作品幾乎見證了電音在歐洲的發展歷程,這意味著中國的樂迷將能夠更便捷而全面地瞭解電音。宋洋說,“我們現在承擔的是整個電音文化在中國的學習成本,尤其是普通民眾的學習成本。我希望我們這個廠牌裡帶來的歌曲是有階梯、有底蘊、有臺階的。”此外,在政策的扶持下,麥愛還於去年底在廈門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電音文化基地。無疑,這些都將促進電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

電音發展,道阻且長

對於尚處於起步階段、發展尚不成熟的中國電音產業來說,其面臨的問題幾乎和它面臨的機遇一樣多。

中國到底有沒有好的電音?這首先是擺在眾多音樂人面前的一個大問題。在中國,能夠做出好的電音作品的本土音樂人可謂是鳳毛麟角。很多所謂的DJ,其實大多沒有受過系統的樂理訓練,而許多既成的電音編輯軟件又使得電音製作的門檻看起來非常低,於是結果便是,誕生了大量粗製濫造的“夜店金曲”。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缺乏一個好的電音文化環境。由此可見,拿好的電音作品來培育市場是多麼必要。

而對於受過專業訓練的DJ音樂人來說,他們同樣面臨著“本土化”的創作困境。耀樂團在談到自己的創作時坦言,“做舞曲音樂從歌詞的角度上來說你是沒有範本可尋的,當你去歐美流行歌曲裡吸收營養的時候,你在舞曲的歌詞裡面看不到內容……但是你又需要讓別人看懂,一是在公共媒體上能互動,二是讓別人聽起來覺得特別。”如何才能讓自己的作品符合中國樂迷的口味?這也是電音能否在中國擴大市場的關鍵問題。

電子音樂在美國得以流行,免費傳播功不可沒,但在中國,“免費”可能並不是一個傳播電音的好的選擇。免費固然對快速傳播電音文化有好處,但卻並不能形成產業的良性循環(尤其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創作環境)。雖然在去年,中國的音樂版權問題得到了一次大矯正,但對於電音來說,版權問題依然存在。實際上,在很多大型音樂平臺,很多DJ音樂人是無法搜到的。這也形成了電音創作的“灰色地帶”,許多優秀的DJ音樂人不僅無法靠自己的作品取得營收,而且一旦作品被盜用也難以合法維權。

除了電音創作,電音演出市場也存在著諸如管理製作、藝人邀約等等方面的問題。周鉑弘說,“太多人想玩這個遊戲,但是沒有主辦演唱會和音樂節的經驗,不懂對批文、電音文化和大眾媒體推廣……(還有的人)玩一兩次玩不下去了,因為執行工作實在是龐大不能再龐大。”此外,雖然許多歐美主辦方希望能夠進入中國,但中國的電音演出市場讓他們感覺像是“霧裡看花”。由於經驗不足,加之版權不透明、運作不正規,這些歐美公司對於內地會產生很多顧慮。因此,建立一個專業的演出市場是電音產業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個世紀前,意大利鋼琴家及作曲家費盧西奧·布索尼在聽到三極真空管發出的美妙樂音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這孩子漂浮在空中!並非以腳接觸地面,不知道萬有引力定律,近乎無形。其材質透明,是能發出聲響的空氣,幾乎就是大自然本身。它是——自由的!”電音從誕生之出便帶有一種“未來之聲”的前衛性,而如今,這個“漂浮在空中的孩子”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中國青年的喜愛。電音雖然在中國還面臨著許多問題,但作為一種新的趨勢,我們有理由相信屬於電音的時代不久就會到來。






天天廚房相見


國內電音節市場發展的現狀分析

近幾年國內電音節舉辦的數量上看,2016年計劃舉辦40餘場,一些電音節因管制或不符合規定被臨時取消,實際舉辦34場。今年圈內人士預測,大大小小的電音節將達到100餘場。從數量上看今年相較去年有2.5倍的增長。2017年國內各地的電子音樂節、派對活動越來越多,形式多種多樣,以現在的電音粉絲人數來看,未來電子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勢頭不容小覷。

UMF,LIC,EDC,Electric Zoo,Tomorrowland……對於喜歡電音的年輕人來說,近些年這些如雷貫耳的國際大型電音節派對品牌紛紛被引入中國市場。可以看出,中國對於這些成熟的國際電音品牌來說是個極具吸引力的市場。觀眾也將有機會去更多高質量的音樂演出活動中享受服務和體驗。

電音文化更像是一種“進出口貿易”,它的受眾群體是全世界的,也能夠影響其它的風格。中國音樂製作人和DJ藝人登上國際大舞臺的情況會越來越多。

國內的一部分本土電音節也會在2017年登陸海外,即增設外國站。比如,百威風暴電音節將在2017年下半年在悉尼舉行,本屆的主題是“風暴澳洲”(Storm Australia),這是百威風暴首次在海外舉辦,是本土電音節與國際的接軌,並向國外展示華人世界最優秀的電子音樂節。

國內涉足電音的音樂現場演出公司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目前已經涉足電音節、佈局電音產業的音樂現場演出公司,部分已經獲得了資本方的加持:

(以上按照各家公司排名不分先後)

國內電音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國內舉辦的電音節收入方面,60-65%是靠票房,30%-35%靠品牌商贊助,5%-10%是現場的食品、酒水及衍生品收入。成本支出方面,藝人的出場費、音樂節的整體佈置費用(製作費)、宣傳費用、場地的租金、押金費用,用水用電、場地的賠償,安保、批文、舞臺,後勤等等。

第一,國外電音節IP授權費相對高昂,舉辦成本較高。

海外電音節品牌要收取高昂的授權費,以萬人規模的音樂會為例,1天會收取10-15萬美元,如果舉辦兩天就要收取兩次費用。

Life In Color和Electric Zoo是一個級別的電音節,IP授權方會派Director過來,幫忙預定藝人,提供舞臺製作和標準,視頻拍攝也由他們負責。而Ultra、Tomorrowland這類超大規模的音節,引進授權的價格在中等規模的電音節的2-3倍不止。


山歌視頻大全


提到電音我能想到的張藝興,尚雯婕,大張偉。大老師沒有未來,在國內鬧騰鬧騰還行。尚雯婕也沒什麼拿的出手的作品,噹噹評委挖掘人才還行。張藝興可以說代表了中國電音的未來。首先有好的作品,其次在國際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國外有不少迷妹。再者跟電音大神艾倫沃克關係不錯,與國外知名音樂人都有合作。他的音樂當下正流行,中國電音的未來可見!



愛音樂的史黛拉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中國歌手完全能在電音領域有好的未來^_^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流行電音?

流行電音(英語:Electropop,全稱為“流行電子音樂”)是電(Electro)音樂、電子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結合,其製作以電子合成器、電腦音樂製作軟件等設備作主導。

流行電音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風格,起源於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日本和英國後朋克的新浪潮運動,其歷經三十年至今仍在不斷髮展。八十年代的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鞏固了流行電音的地位並指出了未來電子樂的發展方向。二十年之後,電子音樂雖然已經延伸出各種繁雜多樣的形態,但是流行電音卻魅力不減,依然有源源不斷的樂隊秉持著固有的態度,加入到這場復古之旅中。

80年代早期,一些樂隊深受英國Roxy音樂和David Bowie的風格的影響。流行樂隊吸收了電子音樂的革新。最初,由於音調上沒有電子伴音的變化,像加瑞·紐曼、The Human League和Depeche Mode——這些樂隊的藝術家們的音樂聽起來似乎有些貧瘠、陰森、模糊的恐嚇感。然而,合成流行樂的第一步變化是朝舞曲風格發展。杜蘭杜蘭樂隊綜合流行音樂,使流行電音更熱烈、更迷人,更接近舞曲音樂。不久以後,許多樂隊紛紛追隨杜蘭杜蘭樂隊,儘管一些樂隊依然沒有受到這種影響,他們從不依靠流行的三分鐘熱度。

當眾多的流行電音樂隊很欣然接受那種不止一種風格的打擊樂時,杜蘭杜蘭樂隊一躍成為當紅樂隊。但也有一些例外——The Human League和Eurythmics就已有多種鼓點歌曲。再到後來,“流行電音”這個領域依然被單一韻律的音樂佔據著,比如A Flock of Seagulls樂隊。而到了1984年,流行電音已走向滅亡,但在聚光燈的時代中,流行電音卻以另一種方式,被布蘭妮·斯皮爾斯、Lady Gaga、Ke$ha、Owl City這些流行音樂歌手,作為主流音樂曲風使用,併成為眾多流行音樂之中的佼佼者。

而目前,中國領域,玩電音的歌手有

王繹龍,出生於遼寧瀋陽,中國內地電子音樂歌手、DJ、音樂製作人。在中國提到影響90後的各種音樂,民謠你會想起朴樹、許巍;搖滾你會熱愛鄭鈞、汪峰;而說到電音絕對不能忽略王繹龍,他是中國開創本土電音的第一批人,王繹龍的電音舞曲給了一代人深深的影響。2006年12月,發行首張個人迷你專輯《搖啊搖》,從而正式出道。2007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康電情歌》,同名主打歌獲得中國音樂聯播榜冠軍

徐夢圓是90後優秀唱作DJ兼製作人,對於熱愛電子音樂的人來說徐夢圓並不陌生。他的電音作品多以中國風為主,將琵琶、古箏等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和元素大膽融入到電子音樂中,受到了大批樂迷的青睞與追捧。

這些後起之秀足矣證明中國代有才人出,不久的將來在電音領域絕對可以獨樹一幟,但是目前好多音樂評價家說電音“缺乏情感”和“音樂才能”,甚至還有些著名音樂家公開表示:

反對音樂人使用流行電音為自己創制歌曲。

所以在中國發展比較緩慢,但是隨時時代的改變,中國歌手在電音領域絕對成為佼佼者




音樂house


感謝你的提問

關於中國歌手是否有可能在電音領域有一個好的未來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認為中國歌手在電音領域一定會有好的未來。最近幾年,音樂事業發展越來越快,其中的電音領域發展尤其快,其發現潛力也更大。理由如下:

在過去的十幾年裡,中國電音做得並不好,也不怎麼受到大家的喜愛,在那個年代,很少會有人去關注電音。

最近幾年人們重新關注電音,是因為國外的電音事業發展迅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電音製作者(DJ Zedd(安東·斯拉夫斯基))和優秀的電音歌曲《fade》,他們的優秀作品流入國內,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歡。從此人們對電音的關注度才增加,我國才開始有更多的電音製作者去參與電音製作,隨後才出現了大批的電音歌手和歌曲。

由於電音事業剛發展,現在我國正處於電音發現的關鍵時期,所以電音領域得有很大的發現潛力。因此,電音歌手在未來有很大的發現空間,有更好的未來。







繞岸垂楊elfin


如今的國外電音領域

現階段所有的優秀電音都來自國外,國內迫切地需要一個偶像來證明我們製作的電音也很優秀,“中國電音,已經有了天時地利,但還沒有人和。”換句話說,要在中國做電音,基本都得靠自學成才。而這也意味著大量走彎路的摸索時間

國外電音製作人,Alan Walker 的《faded》重旋律,弱鼓點的製作方式迎合了大部分中國人的品味。它的受眾面極廣。alanwalker的爆紅看起來很簡單,實則背後有索尼撐腰,一定意義上都是被錢堆起來的,各種槍手代寫,還有主要就是,他們找了中國這樣的相對不成熟的市場

事實上比Faded好聽,洗腦的曲子一抓一大把,Avicii,Nicky Romero,Deadmau5,Armin van Burren都有很多,編曲採樣勝過Faded的比比皆是。

那麼中國歌手可能在電音領域裡有一個好的未來嗎?

蔣亮很早就開始往國外網站上傳作品。十多年來,他通過流媒體獲得的收入,只有蝦米音樂支付的301元,而且從未取出。

事實上,除了周杰倫這樣的一線歌手,或者網紅藝人、流量金曲,大多數音樂人幾乎沒有從流媒體平臺賺錢的可能。

音樂人為什麼賺不到錢,這是一個既難回答又必須解決的疑問。

獨立音樂人要獲得匹配的收入,甚至依靠音樂養活自己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

好消息是國內的音樂消費市場正在打開,越來越多的樂迷進入了音樂現場,去年年末火爆網絡的《野狼Disco》,就是短視頻APP的熱門神曲,播放量破10億,消費者永遠需要優質的音樂,但消費者需要的,可能不再是傳統的音樂形式

可能在未來,隨著產業格局的調整,音樂作品和音樂人的價值才會得到更好的體現



紅爆娛樂圈


中國的現代音樂產業獨具特色,在普羅大眾用戶中,並沒有細分音樂類型、流派的概念形成,也沒有背後圈子、歷史的發展沉澱。唯一清晰的是「節目造星」的流水模式:娛樂趨勢形成,流量擔當爆紅,廣告、綜藝、影視金主一擁而上地榨取商業價值,後續如何細水長流,能否有作品傳世,鮮少有人關心。

回看曾算得上萬人空巷的《中國好聲音》,其中走紅的歌手後續有深入人心原創作品者寥寥,本季總決選在鹿晗關曉彤的話題中默默落幕,連微博的熱搜也沒擠上去幾分鐘。這種初期的曇花一現和後期的進退維谷,是流量綜藝IP的老路,也是音樂節目造星的尷尬之處——火的只是明星和綜藝,從來不是身後的音樂與文化。

從根上說,節目只是表現形式,音樂更是社會文化的產物,音樂的興起既遵循商業邏輯,又強烈反映社會意識。

中國有民謠,因為其帶著一種敘事的歸屬感,和清晰簡單、共情門檻低的漂泊情緒;中國很難有嘻哈,因為中國沒經歷過、也絕無必要經歷街頭械鬥和幫派對立的底層歷史;中國很可能會「有」電音,因為電音是「做」出來的音樂,是音樂數字化、模塊化的產物,電腦編程的結果。也是電競、二次元、新商業廣告等新興標的最匹配的應用工具。電音所代表的對音色和節奏的追求,符合快節奏工業社會的發展,且審美藝術門檻低,不受語言限制,規模化潛力大。

簡單來說,電音市場與用戶得以在大環境的催化下快速成熟。

根據IMS(國際音樂峰會)今年5月發佈的2016-2017全球電子音樂產業報告,2016年全球電子音樂產業的價值為71億美元,預計2017年達到74億美元,亞洲的電子音樂市場也已達到10億美元量級。

電音市場在過去的10年中保持高速增長,在線下演出與派對+明星效應+線上流媒體內容的刺激驅動下形成了以EDM(電子舞曲)為消費主流的產業鏈。看到國外電音成為主流文化之勢漸強,國內產業與資本也著手佈局,A2LiVE、叢林文化、樂杜鵑、麥愛文化等電音領域項目陸續獲投。

研究了國內外的數據與報告,與國內電音市場的玩家聊了聊,自身是蹦遍全球的重度用戶,此文將從國內到國外,從市場到玩家,從現在到發展,聊聊龐大和生長中的電音產業。所言不足與不恰之處,歡迎隨時交流指正。

電音生於夜店文化,長於線下演出市場。除了Live House與日常派對文化的延伸,大型電音節是推動電音文化成熟最重要的載體。

世界級電音節一般可吸引數十萬人次參與,數千萬人線上觀看。不僅雲集知名DJ與明星,更追求極致的舞美設計與燈光、視聽效果,同時貫穿煙火與表演,融合科技元素與裝置藝術、遊樂設施與互動項目,搭配住宿、餐飲酒水、周邊等消費場景,票價通常在數百美元,開票的幾十分鐘就會宣告售罄。除了廣告贊助、票房、合作、版權等收入,連帶經濟也不容小覷,短短几天裡,一個主流電音節能夠催生一個億級美元的生意。

國際市場:電音節品牌林立,體系成熟,頭部明星效應顯著

全球知名的電音節品牌幾十個,在過往的10年中,三大世界級電子音樂節的參與人數由185k增長到925K,品牌和套路早已成熟。雖然同為EDM群體的狂歡,各大電音節與發源地文化深度綁定,有自己差異化特色和不同的商業模式。相同的是對全球市場的野心,尤其是對亞洲市場興起的看好。

聚眾狂歡的感官刺激令人興奮,更重要的則是現場感受TOP DJ的表演,在精心製作的混音歌單中瘋狂。




是姜瀚宇


有人說,在現代流行音樂發展史中,有三個里程碑式的音樂形式革命——1964年搖滾樂的崛起,1983年電音的誕生和1991年說唱的出現。

在音樂分眾化和消費升級的熱潮下,當《中國有嘻哈》在2017年成功將說唱文化捧上商業的風口後,在國內已有一定基礎的電音也理所當然被資本和平臺視為下一個爆發點。但從市場表現來看,《即刻電音》的後勁不足、《電音騎士》《魔音中國》等電音綜藝的屢屢難產,以及電音節泡沫的破滅,似乎又讓“電音元年”蒙上了一層陰影。

那麼,什麼是國內電音市場目前最真實的樣貌呢?近日,由權威市場調研機構尼爾森調研完成,網易旗下電音品牌放刺FEVER發佈的《2019中國電音市場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深度解析了中國電音用戶畫像、電音愛好者行為模式和電音產品消費三方面內容,全面描繪了中國電音市場的現狀及未來潛力空間,或將有助於破解行業內外當下的電音迷思。

持續爆發的電音市場

作為2019年首份關於中國電音市場的研究報告,《報告》以“誰在聽電音?”“他們如何聽電音?”“他們消費什麼電音產品?”三個提問作為報告觀察的維度,在梳理、解答的過程中,國內電音市場的真實現狀也清晰呈現出來。

《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電子音樂年產值預計將達89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8%;中國電子音樂用戶規模將達5.3億人,年複合增長率21.5%;中國電子音樂節數量將超過300場,年複合增長率59.5%;電子音樂線上播放量將達4.2千億次,年複合增長率21.3%。從全球電音產值、中國電音用戶規模、電音節數量、電音線上播放量等多個指標來看,均以高年複合增長率逐年遞增,說明未來本土的電音市場還有著巨大的增長空間。

從人群畫像上來看,中國電音愛好者總體呈年輕化,平均年齡27.8歲,學生和白領佔比高,且男性居多。他們消費能力強、生活滿意度高、愛參加派對和演出等社交性活動,願意追逐甚至引領潮流,認同潮流文化的個性和先鋒。

同時,《報告》也首次在人群劃分上對電音愛好者進行了精準定位,以更好地捕捉到不同需求群體的行為模式和消費偏好。《報告》中提出了“重度電音愛好者”和“泛電音愛好者”的概念,並將重度電音愛好者細分為“時間重度電音愛好者” (至少主動搜索某一曲風的電音,且至少每天聽一次電音,且時間超過30分鐘)和“消費重度電音愛好者”(至少主動搜索某一曲風的電音,且最近一年花費1000元以上)兩種。

調查顯示,在電音愛好者中,重度電音愛好者佔比過半,達57%。其中,“時間重度電音愛好者”佔45.5%,“消費重度電音愛好者”佔33.5%,時間消費雙重重度電音愛好者佔22.5%。顯然,這兩個群體都是電音消費的首要目標受眾。

而相比泛電音愛好者,重度電音愛好者在接觸電音的年限、聽電音的頻率和每次聽電音的時長上均表現出更高的粘性。

對於大多數電音愛好者來說,聽電音主要是為了“放鬆心情”和“享受氣氛”,佔比高達76%和73%。聽電音的場景也比較多元化,在不同場景和情緒狀態中全面滲透,其中超過五成的電音愛好者會在心情好時、運動時或無聊打發時間時聽電音,重度電音愛好者聽電音的場景更多元。而在曲風偏好方面,House music和Bass music成為最受歡迎的兩大類型。

從聽歌渠道來看,音樂類APP是電音傳播的重要渠道,90%的電音愛好者表示他們通過音樂類APP聽電音;相比泛電音愛好者,重度電音愛好者更傾向於到電音現場聽電音。

在電音產品消費上,國內的電音愛好者也呈現出了驚人的消費能力。《報告》顯示,中國電音愛好者最近一年在電音相關產品上的平均花費約2189元,其中重度電音愛好者平均消費金額約2890元,是泛電音愛好者的近2.5倍。

目前來看,電音消費主要集中於電音設備、歌曲/專輯在線試聽版權兩大類別。但可以預見,伴隨國內文化消費的進一步升級,中國電音消費領域也將從含線上進一步向線下轉化,電音活動、定製電音旅行、電音教育等市場需求也將被激活,有望成為新一輪的增長點。

發力電音產業的正確姿勢

在對整個本土電音產業進行盤點解讀後,雖然預想中的“電音元年”並沒有如期而至,但可以確信,國內電音市場正處於爆發前的臨界點。

比如,麥愛文化創始人兼CEO宋洋認為,藝術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保持一致,中國的社會文化形態已經和電音文化相匹配了,……電音這種伴隨式音樂恰逢其時。另外,所謂電子音樂就是純數字化模擬樂器製作的音樂,它本質上是一種技術的變革,“技術是不可逆的”。

而從市場佈局和發展進程來看,電音市場其實已經結出了不少成果。

早在去年1月,騰訊音樂娛樂與索尼音樂娛樂便率先成立了電音廠牌Liquid State,定位於發掘培養電音人才,推動電音原創內容的發展,並邀請李宇春、謝霆鋒、Alan Walker等藝人加盟合作。

近年來,網易公司在電音領域也是動作頻頻。除了通過與海外廠牌、知名DJ合作引入優質內容,去年10月,網易公司正式推出電音品牌放刺FEVER,從多維度革新國內電音體驗,意圖打造完善的電音產業生態鏈;去年11月,網易雲音樂更與全球最權威的在線電音廣播DI.FM達成戰略合作,上線“DI電音”電臺,用戶進入電臺後,即可24小時不間斷收聽超過90類電音頻道內容。

另一邊,以EDC、ULTRA、CREAMFIELDS為代表的知名國外電音節品牌在中國市場發展也逐步穩定;ISY、叢林等國內電音節品牌也通過與文旅大IP的跨界合作,漸入佳境。

結合《2019中國電音市場洞察報告》中的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來看,網易放剌FEVER走的路子也許更切中當下電音產業的痛點。

在現場體驗方面,《報告》顯示,國內電音節普遍存在模式同質化、百大DJ主導、受眾品牌意識薄弱、現場服務體驗差等問題,電音體驗亟待升級。基於此,去年,網易放刺FEVER就已經聯手國際主題派對鼻祖品牌elrow,將沉浸式電音派對概念帶到了中國。在去年上海、成都和深圳三城火爆上演的基礎上,今年網易放刺FEVER還將繼續把不同規模、主題各異、感官全開的派對體驗帶往全國20多個城市,啟發國內電音審美。

在電音教育方面,面對電音愛好者強烈的系統化學習意願、行業優秀人才短缺的尷尬現狀,網易放刺FEVER利用線上線下不同教學模式,推出了適合興趣導向、職業導向等各類電音愛好者的課程。

在線上,去年以來網易放刺FEVER與美國權威電子音樂製作教育平臺FaderPro聯手,推出一系列線上電音課程。

在線下,去年網易放刺FEVER就與全球頂尖電音學院Point Blank聯手,在杭州共建的中國首家權威電音學院——網易放刺電音製作學院(Point Blank China)。通過引進頂級師資和專業設備,學院將全面推進體系化的電音教學,亦可頒發學士學位證書。據介紹,目前學院即將開啟第一次招生。

除了把優質電音內容引進國內,網易放刺FEVER也帶領電音愛好者走出國門,感受更地道的電音文化。今年1月底,網易放刺電音製作學院(Point Blank China)就曾舉辦冬令營遊學之旅,將學員直接帶到位於英國倫敦的全球頂尖電音製作學院Point Blank總部學習電音製作,讓國內的電音愛好者獲得了更加深度和完整的電音體驗。

據悉,網易放剌FEVER在藝人經紀、品牌跨界合作、衍生品開發、遊戲音樂、高端定製電音旅行等方面在2019年也將有所動作。

自上線以來,網易放剌FEVER就定位於電音體驗專家,在不斷完善中國電音生態鏈的同時,持續為電音愛好者提供最優質電音內容和體驗。基於對產業推動價值和運營成效的認可,去年底,網易放剌FEVER還獲得了第二屆金河豚獎最具投資價值音樂公司及平臺。

所以,儘管電音這條路並不好走,但對於真正摸清這個領域脈搏的玩家來說,解鎖發力電音產業的正確姿勢並身體力行去紮實推進,才是搶佔先機、推動產業的不二法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