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大教授為農民鳴屈喊冤:把糧食當做公共品對農民太不公平!

由於所站的位置不同,利益不同,看待農業的出發點不同,Z F 和農民心中想要的農業截然相反。中國農業大學朱啟臻教授曾提出過這樣的觀點:我們國家的農業一直以來都存在兩種樣式,一個是Z F 眼中的保障14億國人廉價食品供應的農業,一個是農民眼中的增收致富奔小康的農業,兩種樣式直接矛盾。


農大教授為農民鳴屈喊冤:把糧食當做公共品對農民太不公平!


糧食安全就是以質量安全為前提,讓人能吃得起種類多樣的農產品為目的的。實現讓窮的人吃飯沒有困難。說白了就是心中理想的農業就是保障有力,無限充足而廉價的供應,在惡劣的情況下不會掉鏈子。14億人在一個碗裡吃飯,那這飯就要香,還得便宜,否則就會影響國家的安定團結。這就決定了糧食是公共資源,為了供應是需要保持程度的過剩的。


農大教授為農民鳴屈喊冤:把糧食當做公共品對農民太不公平!


可另一方面,農民從事農業生產非常的辛苦,全是野外的體力勞動,頂嚴寒冒酷暑,在風霜雪雨中戰天鬥地,每一粒糧食都是農民的汗水,大自然的災害導致的減產沒有收入是很平常的事情,而農民又是全社會福利保障低的人,對於從事農業的農民來說,農業收入的生活來源和追求幸福生活的途徑,農產品價格和農業利潤直接的決定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畢竟賺不到錢的行業是不可能有人做的,就別說投資建設了。


農大教授為農民鳴屈喊冤:把糧食當做公共品對農民太不公平!


我們國家人口多耕地少,且大部分為山地丘陵,又是水資源短缺,先天的自然條件決定了糧食的生產成本要比國外高很多,現在較低的糧價明顯的貶低了糧食的真正價值,一斤糧食買不了一瓶水。大家能不能想象日本人吃水果居然能吃掉自己當年的存款,再看看我們中國餐飲市場上的鋪張浪費,讓人不禁會產生這樣的感覺,中國的糧食和各種農產品是不是真的不要錢啊!


農大教授為農民鳴屈喊冤:把糧食當做公共品對農民太不公平!


農民為國家建設犧牲了很多,把糧食作為人人應得的公共資源對農民太不公平。雖然說每個公民都有吃飯和生存的權利,這當然是沒有錯的,但是將糧食當做公共資源的前提是農民像軍人和公職人員一樣拿國家的工資,無私的為國家做貢獻的人都應該得到國家的供養,這是天經地義的,可現實是農村的社會福利程度太低了,生活是沒有保障的。


農大教授為農民鳴屈喊冤:把糧食當做公共品對農民太不公平!


無論如何全社會都承認6億農民為國家社會做出的貢獻,上億的小農戶家庭勞動不算成本,地租不算成本,還要獨自承受著自然災害減產沒收的風險和農資上漲糧價不斷下行的壓力,只滿足於簡陋的的生存條件,卻為國家的糧食安全和城市建設貢獻了自己的生命,不但不能得到社會的尊重,反而遭到太多的白眼和鄙視。農民,是最不容易的一群人,因為不是勞動了就能豐收,不是豐收了就能賺錢!請善待每一個農民!2020年,希望農民流汗不流淚!希望農民不再傷心!希望農民多掙錢!


撰文編輯:w l | 排版素材:mjj z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