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最窄處也有30千米,蝗蟲怎麼飛到阿拉伯的?

用戶5528087620


東非、巴基斯坦、印度近期的蝗災是由沙漠蝗蟲造成的,這種蝗蟲繁殖能力強,飛行能力強,對農作物的破壞了也很強。據媒體報道,目前東非、南亞等地區的沙漠蝗蟲有3600億隻,未來幾個月還有可能增加數百倍。

東非地區的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等地區的蝗蟲是從去年1月份開始沿著阿拉伯半島的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等國向南亞地區遷徙,然後到達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地。由於南亞地區的氣候環境比較適合沙漠蝗蟲的繁殖,所以它們在該地區大量繁殖,培育了數量龐大的幼蟲,這是印巴本次蝗災爆發的主要原因。

紅海最窄處都有30公里寬,那麼這些沙漠蝗蟲是如何飛越紅海地呢?

沙漠蝗蟲是一種遷徙蝗蟲,它們飛行能力非常強,每天可以飛行150公里,而紅海只有30多公里寬,所以這些沙漠蝗蟲要想飛越紅海還是比較容易的。

大家如果看過蝗蟲成群結隊地遷徙的場景就會知道,蝗蟲黑壓壓的一大片,遮天蔽日,綿延不絕。所以,非洲之角的沙漠蝗蟲飛越紅海是比較容易的。

這次東非之角的蝗災還是比較嚴重的,就連聯合國糧農組織都呼籲國際社會伸出援手,向東非國家提供援助,幫助他們抵禦這次蝗災。如果東非地區的蝗災得不到控制,那麼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將是滅頂之災,很有可能會造成東非地區的人道主義災難。


銘蘇先生


從這次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印度發生蝗災來看,這些起源於索馬里半島的沙漠飛蝗,穿過了紅海南端最窄處曼達布海峽,而該海峽最窄處只有30公里左右,這麼一個小小的長度不足10cm蝗蟲是怎樣跨過的呢?下圖

最大的可能是藉助風力,紅海地區緯度位置較低,終年高溫,雖然說這個地區常年盛行東北信風,但在一天之內,風向也不是那麼穩定,這個地區被陸地包圍,白天陸地升溫快,對流旺盛,就會出現強上升氣流,蝗蟲會藉助空氣的上升運動,有些類似於我們在運動場上看到“撐杆跳”運動員,做了一個拋物線運動,蝗蟲相當於在高空做了一個滑行,滑到了對岸。

還有一個可能的是藉助同伴為支撐點飛過紅海,這些蝗蟲有一個龐大的群體,大約有300多億隻,在飛越紅海的過程中,它們中很多死亡了,並掉入水中。眾多蝗蟲的屍體形成了在水上漂浮的墊子。而其它的蝗蟲則能享受前者為它們帶來的便利,在這些墊子上休息並以前者的屍體為食,休息好之後,它們又再次起飛繼續飛行。

另一種可能性是進化的結果,蝗蟲經過成千上百萬年的進化,為數眾多蝗蟲當中,已經進化到可以飛行曼達布海峽的能力,不排除飛越紅海時有大批死亡,但蝗蟲有近21天的繁殖能力,我們人類沒能覺察到時蝗蟲數量的減少,從圖1中可以看到,有大批蝗蟲堆集在曼達布海峽兩岸,這些蝗蟲可能是少部分飛去之後,在北岸大量繁殖後聚集,這些蝗蟲本來就是在北岸出生,不是飛過紅海的。

蝗蟲飛越曼達布海峽,這可能還不是什麼困難,據國際科研人員發現,在300~500萬年前就有蝗蟲飛越5000公里的大西洋,這恐怕是我們最難理解的。所以對沙漠飛蝗的認識我們還是處於探索階段。


地理縱橫


這是個侮辱智商的問題,尤其是讓鋪天蓋地的蝗蟲受到了深深的侮辱。

也許30公里的海峽可以讓跨海大橋或海底隧道的建設者望而卻步,甚至可以讓不可一世的納粹帝國望洋興嘆,但絕不會阻止沙漠蝗群的可怕腳步。

雖然這些膽怯且反應遲鈍的小東西平日裡毫不起眼,其成蟲也不過幾釐米長,體重也僅為兩克,但一旦聚攏成災,將成為名副其實的災難,尤其是本次入侵南亞次大陸的東非蝗群。

從地圖上來看,蝗群從東非高原飛越千里來到南亞次大陸,除了跨越阿拉伯半島,伊朗高原等複雜的陸地地形,還需要跨越紅海、阿拉伯海、波斯灣等一系列海域。

那麼問題來了,陸地地形雖然複雜多樣,但好歹可以降落休息,且地表植被能夠為蝗群提供大量食物。而海洋要怎麼跨越呢?這似乎是一個難以逾越的天塹。

不過在靜夜史看來,淺淺的海峽根本不足以成為蝗群的阻礙,因為幫助他們漂洋過海到印度吃飯的因素,實在是太多了,比如:

1、沙漠蝗蟲適合遠行

作為蝗蟲類中最危險的一種,沙漠蝗蟲至少威脅了全世界超過1/10的人口,其災害波及非洲、中東和亞洲數百年,是令人類無比頭疼的存在。

而沙漠蝗蟲之所以可怕,不是因為長得難看,顏值太低,而是因為他們生存在沙漠等氣候乾旱的區域,對極端氣候的適應能力要遠超其他蝗蟲種類。

更要命的是,他們還非常能吃,甚至為了吸食植被的水分吃啥拉啥,這導致了沙漠蝗蟲過境基本寸草不生。

而除了能吃,由於長在熱帶,因此他們極其能生,平均每年至少繁殖2~5代,這又使得它們的災害規模不僅大,而且持續時間長。

沙漠蝗蟲之所以波及範圍廣,除了能吃能繁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非常適合遠距離遷徙,畢竟長在沙漠中,耐力也相應得更強大。

有了適合遠行的特徵,沙漠蝗蟲飛越紅海簡直就不叫事。在它們成群遷徙時,平均每天活動8小時,遷移距離平均高達150公里,這意味著它們吃頓飯的功夫就能從非洲飛到亞洲。

沙漠蝗蟲在歷史上最光輝的戰績是1987~1989年的“十天蝗害”,這些蝗群從西非橫跨大西洋來到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區,震驚世界。

2、蝗災不止東非一處

雖然本次25年一遇的蝗災被冠以“非洲蝗災”的名號,但蝗災的爆點,卻不僅僅是非洲。

一般而言,由於非洲大陸整體海拔較高,氣候較為乾旱,所以也相應地成為蝗災爆發最頻繁的區域,尤其是撒哈拉沙漠和蘇丹草原之間的薩赫勒地區。

但本次蝗災的最初源頭,卻來自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魯卜哈利沙漠。就在2018年5月,來自印度洋的颶風梅庫努意外地登陸阿拉伯半島,為沙漠帶來了罕見的降水,隨後10月份颶風魯班再次登陸,阿拉伯半島及紅海兩岸南部再度出現降水。

沙漠蝗蟲作為蝗蟲大家庭的一分子,其生存環境的地表植被覆蓋率小於50%,產卵土壤溼度在10%~20%。當沙漠地區出現大量降水時,羈押已久的植被野蠻生長,為蝗蟲提供了大量食物,蝗蟲繁殖數量也大量增加。

等到降水結束,氣候重新幹旱,蝗蟲會隨著植被的萎縮而逐漸聚集,當後腿的敏感神經被觸碰,這些沙漠蝗蟲就會迅速變性,再加上相互散發的費洛蒙,導致蝗群的規模越來越大。

而在魯卜哈利蝗災爆發後,迅速向東部的伊朗和西部的東非蔓延。

而雖然大家不是同一個地方的蟲,相互之間也有口音,但尋找食物的心以及費洛蒙的吸引力是相同的。所以蔓延的蝗群如同引信,點燃了各地的蝗災尤其是東非。

所以,出現在印度的蝗群,不光是來自非洲,而是來自沿途幾乎所有蝗災區域,也許跟多蝗蟲飛越紅海時折戟沉海,但數量不會因此減少。

3、氣候因素推波助瀾

作為平均體重僅兩克的小蟲子,跨越紅海也好,飛越大西洋也罷,理論上如果沒有其他方面的支持,單靠體力是根本無法完成此類壯舉的。

所以,沙漠蝗群基本都是御風飛行。

但問題是當前正是北半球的冬季,無論南亞還是西亞都受到東北季風的影響,而東非高原則被東北信風控制。在這樣的情況下,蝗群想要御風飛行,只能飛到西非啃仙人掌,根本不會波及南亞。

雖然逆風有利於飛機起飛,但只能讓蝗蟲死在路上,所以蝗群藉助季風飛到紅海對岸的假設根本不成立。

那麼,蝗群受到的氣候影響又體現在哪裡呢?靜夜史認為體現在2019年超級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氣候反常,這種反常體現在無論東北季風還是東北信風都不如往年強勁。

這就夠了,一般來說,當東北季風或東北信風減弱甚至消失時,垂直方向的空氣對流就會特別強烈。而又因為蝗群的活動時間基本都是白天,這意味著蝗群能夠藉助空氣的上升運動達到一個所謂的滑翔高度。

一般來說,沙漠蝗群的最高飛行高度為海拔2000米,在這個高度,空氣阻力明顯小於地面,劃過紅海基本不是問題。

再加上蝗群不算來自於東非,所以即便在飛越海洋時死傷過半都不會影響蝗群的遮天蔽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這可能是蝗蟲史上最悲催的一次災難了,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特大蝗災。當時政府考慮用生物方法管制,當時找了70萬隻雞鴨去治理蝗災。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有3萬隻鴨子

是從從浙江長興採購,再從蕭山機場做飛機✈新疆吃蝗蟲,這些鴨子足以載入史冊,足夠他們吹一輩子了。

當年的“鴨子大軍”在新疆草原投入戰鬥後,戰果累累。新疆的優質草原上地毯般覆蓋的蝗蟲被鴨子徹底殲滅,鴨子們的光輝戰績也得到了新疆滅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的首肯,他們在考察結果後指出: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軍”紀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以借鑑一下。


胖子24207911


蝗蟲是飛蝗,不光會跳,而且會飛,沙漠蝗蟲每天可飛行100一150公里,當然不是一直飛,會中途停下吃食物,補充能量。沙漠蝗蟲由肯尼亞向北經過埃塞俄比亞,再向北進入吉布提,一路人馬向東進入索馬里,然後再向西北進入吉布提,兩路大軍從曼德海峽越過紅海,進入阿拉伯半島,登陸亞洲。



曼德海峽最窄處僅有26公里,不僅如此,海峽中間還有火山島,幾個小島無疑是合適的休息處與跳板,間接助攻了蝗蟲登陸。


假如蝗蟲每日150公里順風飛行,極有可能一口氣飛行30公里,從而越過紅海。

還有一種可能是隻有少數沙漠蝗蟲進入亞洲,但當地氣侯合適,蝗蟲子一代產卵到起飛僅需二至二週左右,下一代成蟲又產卵,一個月便可發生二代成幾何數字增長,形成蝗災。

目前鄰國巴鐵印度蝗災已形成,也是有可能進入我國的兩個途徑,雖然現在疫情緊張,但也因未雨綢繆,第一派專家支援領國,拒敵於千里之外,同時也能實踐積累經驗,第二,國內有可能的進入通道嚴密防控,用最小的損失,保後方平安。


尋味陝西


上世紀60年代,一艘外國貨輪(忘了哪個國家的)在印度洋上空發現一片烏雲,因為飛累了,雨點一樣落到船甲板上,疊壓的無法清除……

它們是非洲大陸的蝗蟲。發現地與非洲大陸已300多公里。那時學者已經證明一些蝗蟲遠徙是靠上升氣流和大氣環流來完成的,它們不需要很費勁。

我們可以看看非洲蝗蟲的遷移路線,呈北東向約40°方向一直延伸,似乎不帶拐彎的,遇山過山,遇海過海。

但天然屏障喜馬拉雅山是隔斷氣候帶的,氣流更多的是從北部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分流,這裡地處高山屏障氣候惡劣,沒有植被(餓死它們)。另一少部分南下至印度,緬甸,泰國等。在這裡有很多變數。因為沙漠蝗不喜歡潮溼雨林氣候帶(食譜不對應),不喜歡山區,喜歡丘陵平原。所以它們適應的食譜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歷史上也是這樣,沙漠蝗在那裡轉來轉去。



落地的果子


曼德海峽最窄的地方,大概只有26公里左右,再加上中間還有幾個小島,沙漠蝗蟲能越過紅海一點都不奇怪,因為沙漠蝗蟲非常善於隨風飛行,一天飛個100到150公里是沒問題的,只要有一小波的沙漠蝗蟲越過曼德海峽,就可以繁衍出數以億計的子孫後代,所以沙漠蝗蟲之所以氾濫成災,和它們強大的繁衍能力是分不開的。目前沙漠蝗蟲已經入侵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至於會不會進去我國,我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我國和印度中間隔著喜馬拉雅山,沙漠蝗蟲不可能越過寒冷的山川,另外我剛才上面說了,沙漠蝗蟲之所以能從非洲一直蔓延到印度,風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冬天的東南亞地區是吹東北風的,沙漠蝗蟲從東南亞入境的可能性非常小。



至於北上從新疆入境,我覺得也不太可能,因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北面也有很多的高山,地形的複雜程度幾乎堵死了沙漠蝗蟲遷徙的路線,總之此次爆發的沙漠蝗災,止步在印度的概率達到99%,退一步說就算有一小波蝗蟲入境,我國相關的部門已經做好準備了,絕不會出現和造成嚴重的後果。

最後從網上看到很多的網友調侃,說蝗蟲一點都不可怕,大不了派一些雞鴨去吃,不行人吃也可以,但我告訴你,群居的蝗蟲最好不要吃,因為群居的蝗蟲體內有氫氰酸,這東西不僅有毒,而且毒性還不低,雖然高溫可以使氫氰酸揮發掉,但大量食用蝗蟲還是有中毒的可能性,所以蝗蟲這個東西人類不宜食用……


種植恆星


蝗蟲有多種類型,近期在東非、南亞肆虐的蝗蟲是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


沙漠蝗蟲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和其它蝗蟲不一樣:它們是最善於飛行的蝗蟲;是最喜歡群居的蝗蟲;是食譜最廣的蝗蟲。

由於沙漠蝗蟲幾乎什麼植物都吃,甚至連樹皮都不會放過,所以,它們的體格強壯,性格兇猛,這都為它們長距離飛行打下了基礎。而且,喜歡合群的沙漠蝗蟲聚集的越多,性格變得也更為暴躁,飛行的也更遠更高!

沙漠蝗蟲每天飛行距離可以達到100到200公里,最高可以飛到2000米的高空。當然,它們還可以飛得更高,只是再高就太冷了。這裡要提一下沙漠蝗蟲的另一個特點,那就是怕冷不怕熱,怕溼不怕幹,因此,它們基本上無法翻越喜瑪拉雅山,高不是主要的,關鍵是太冷了。

既然沙漠蝗蟲有如此強的飛行能力,跨越紅海當然不在話下了。紅海最窄處為30公里,就是比這寬上2倍、3倍,又豈能難住沙漠蝗蟲呢?所以,當也門出現沙漠蝗蟲,世界糧農組織向東非國家發出預警後,這些國家還沒怎麼當回事,不經意間這裡已經遍地都是蝗蟲了。

當然,蝗蟲不可能只會經過紅海最窄處飛到東非。紅海最寬的地方超過300公里,蝗蟲又是怎麼飛越這麼長的距離的呢?實際上,沙漠蝗還有藉助風力飛行的特點。如果風力很大,沙漠蝗將飛行的更遠。從去年底到現在,西亞、東非、南亞已經多次出現了比較強的氣旋,這讓蝗蟲飛行起來更省力,飛行的也更遠。所以,沙漠蝗不僅為害東非,還翻山越嶺,跨過海灣,飛到巴基斯坦和印度繼續肆虐,瘋狂吞食農作物。

看到這裡,大家領教到沙漠蝗蟲的厲害了吧。沙漠蝗蟲是世界公認危害性最大的一種。由於這種蝗蟲飛行高,遷徙快,防治起來難度相當大。從去年年底發生沙漠蝗蟲以來,東非和印巴兩個國家,都分別有數十萬公頃的農田被毀,損失慘重,很多地區可能會顆粒無收。如果這次沙漠蝗蟲得不到有效控制,東非、南亞將因為缺糧而造成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高山流水116820061


看到這樣的問題,東非來的沙漠飛蝗快怒了,太小看“蝗”了!人家可是“飛蝗”,你當是一般的“土蝗”?

區區30公里算什麼?如果連30公里都飛不了,還叫飛蝗嗎?

確實,東非來的沙漠飛蝗能飛到沙特一點都不稀奇,完全符合正常。

首先,沙漠飛蝗的飛行能力非常強。

有多強呢?在一般情況下,此飛蝗可以連續飛150公里,最高高度可以達到1公里以上。昆蟲學家們說,飛蝗是所有昆蟲裡最能飛的。

這話差不離,不看其它,光是看看翅膀,你就明白了。一般昆蟲的翅膀比較薄、軟,而飛蝗的翅膀比較厚實比較硬,非常有力。

所以,東非的沙漠飛蝗能從最窄處(只有30公里)飛過去,完全無壓力。

其次,東非飛蝗借了風力

有時間,我們以為是蝗蟲的自我選擇,實際上是環境逼著蝗蟲做出了選擇。如果能在陸地上飛,何必要經過海域?

東非肯尼亞的蝗災爆發後,為了生存的需要,蝗蟲一路北上,經過了埃塞俄比亞,索馬里,然後到了厄立特里亞,在這裡,蝗蟲們遇到了季風,這是西北來的季風,風一吹,蝗蟲無法再直接北上,於是趁著風勢飛躍紅海,很快到了阿曼、沙特。

大家想一想,如果是東風或東南風,蝗蟲輕飄飄的身體如何逆風飛翔?

所以說,飛蝗是借了風力的。當然,如果沒有風力幫助的話,東非飛蝗也沒有任何問題,只要不是逆風就行。

關於從阿曼飛躍霍爾木茲海峽,也是一樣的道理。

本來,飛蝗的實力是足夠的,再加上冬天這裡也是西北風,於是,沙漠飛蝗再一次成功渡過。不過,掉在水裡淹死的不在 少數,好在大部隊還是順利到了伊朗,然後到了巴基斯坦和印度。

會不會乘風到中國呢?

有人開始擔心,蝗災肆虐印巴,會不會繼續隨風直上青雲,飛躍喜馬拉雅,來到中國?

有這種擔心,說明你有愛國之心,憂國憂民。但,這種擔心純粹多餘。

目前,印度宣佈蝗災基本消滅,巴基斯坦發聲蝗災基本控制住了,所以沒有蝗蟲過來。

有人擔心,兩國的數據不夠真實。那也不用擔心,喜馬拉雅山脈也好,崑崙山脈也好,最低處的海拔也在4千米以上,實在太高了。同時,這兩山脈上面太冷了,蝗蟲招架不住,哪怕它是“飛蝗”,也一樣不行。

至於蝗蟲從南邊的孟加拉、緬甸過來,更不用擔心,那裡樹林茂盛,雨多溼潤,蝗蟲天敵眾多,蝗蟲一旦進入,就會有死無生。

回到問題之初,沙漠飛蝗能跨越紅海,一是因為人家能飛,二是因為這個階段可以借風力。


藍風破曉


30公里的海峽算什麼?蝗蟲的飛行天賦會讓你驚掉下巴,它可是昆蟲界有名的“飛行健將”。沙漠蝗蟲曾創下,從非洲跨越5000公里大西洋到美洲的記錄。

始於東非肯尼亞等地的蝗災,一路向東北方遷飛,橫掃了埃塞俄比亞、索馬里及蘇丹沿海,又跨過紅海來到阿拉巴半島,最後再飛越阿曼灣來到印巴一帶。

這次蝗災的主力軍就是聞名蝗蟲界的沙漠蝗蟲,沙漠蝗的主要特點就是食量很大、體格超強、飛行能力卓越。這些特點決定了沙漠蝗越洋過海根本不是事。

蝗蟲,被人們俗稱為“螞蚱”。有人質疑,我們平時見到的螞蚱,都是一蹦一跳的,即使是飛行,最多遠飛十幾米遠便會停下,哪有什麼長途飛行的能力?

其實這種認識也沒有什麼錯,蝗蟲獨居時確實是這樣的運動特性。但這種說法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很多人不瞭解蝗蟲的飛行能力是會隨外界環境改變的。

沙漠蝗蟲便是如此,一旦外界環境改變,便會形成災害性的蝗蟲群,其飛行能力也隨之改變。我們都知道,蝗蟲在正常氣候條件下,通常是處於散居狀態。

也就是我們平時所看到的狀態,如果某地出現旱情,而另一地食物充足,飢餓的蝗蟲便會在短期內聚集起來。聚集後的蝗蟲,因接觸會激發出特殊信號素。

當這種信息達到一定量時,蝗蟲的習性和特性就會發生改變,繼而由獨居開始結群,身體顏色也會發生改變,翅膀也會變硬,隨後便會開啟長途遷飛模式。

蝗蟲群通常是隨風遷飛的,風向、溫度、溼度及食物量都會影響蝗蟲的飛行路線。東非的沙漠蝗群也是隨風向逐食物而飛,有一部分沿紅海西岸向北遷飛。

這部分蝗蟲可能會從埃及東北部越過蘇伊士運河到達阿拉伯半島。還有部分蝗蟲向紅海沿岸聚集,其中一些從蘇丹跨過紅海到沙特,其餘則從阿曼灣飛越。

那麼,結群之後的沙漠蝗蟲,能飛越近三百公里寬的紅海嗎?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對沙漠蝗蟲來說,簡直是輕而易舉。沙漠蝗有令人震驚的長途飛行能力。

可能大家都不相信,沙漠蝗有過從非洲飛到中北美洲的經歷。要知道,這可是5000多公里跨越大西洋長途飛行。當時非洲也是蝗災,糧食和植被喪失殆盡。

斷了頓的蝗蟲群,開始大規模聚集,部分體能較好的蝗蟲決定飛越大西洋,前往中北美洲覓食。在中北美的加勒比海島嶼上,人們驚奇的發現了非洲沙蝗。

那麼沙漠蝗是如何做到的?蝗群在陸地上是邊吃邊飛,飛行、進食、休息輪番進行。據研究,蝗蟲群在達到一定規模後,會出現連續飛行五天以上的能力。

經分析,當時飛到加勒比海的蝗蟲,時速達到了驚人的40公里。這個速度已經超出了人們對蝗蟲的認識,蝗蟲之所以能有這樣的速度,與高空風關係密切。

據專家分析,沙漠蝗蟲遠距離飛行的高度通常為1500米。這個高度上,風向對蝗蟲的影響非常大,如果突變風比較多,則沙漠蝗群很難到達預定的目的地。

從蝗蟲遷徙的氣象圖可知,當時大西洋正盛行東風,蝗群是從非洲西部的毛里塔尼亞地區起飛的。蝗蟲群通常與風向呈一定角度逆風飛行,且會調整高度。

長途飛行時,蝗群的最低高度為300米,最高可飛到3000米左右。五十多年前,同樣是非洲蝗災,沙漠蝗蟲曾在二十天內從蘇丹飛五千多公里到達摩洛哥。

由此可見,沙漠蝗蟲的長途飛行能力是驚人的。小小的30公里海峽,強壯的沙漠蝗豈會放在眼裡?下面再來看看紅海和霍爾木茲海峽,對於蝗群影響幾何。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與阿拉伯半島之間,總體呈現狹長狀。其西北端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端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是鹽度最高的海。

紅海最寬處為300公里,最窄處是曼德海峽30公里。冬季的紅海主要是西南季風,正好適合蝗蟲長途遷徙。蝗蟲每天能飛160公里,可連續飛行三天左右。

即便是紅海最寬處,沙漠蝗也是輕而易舉可飛越,更別說是窄窄的曼德海峽。就算體力最弱的蝗蟲,掉到水裡也不會馬上淹死,成年蝗蟲能遊24小時以上。

從地圖來看,曼德海峽中間是有島嶼的,距非洲東岸20公里,距阿拉伯半島10公里。這個島嶼可作為老弱病殘蝗蟲的歇腳地,我覺得絕大多數蝗蟲用不上。

再看霍爾木茲海峽,最窄處僅有50多公里,蝗蟲也是輕而易舉能飛越的。因此,沙漠蝗飛越紅海是很輕鬆的一件事情。如果說奇怪,那是不瞭解蝗蟲習性。

由此可見,沙漠蝗蟲被稱為“飛行健將”,並非浪得虛名,其飛行天賦確實值得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