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聯資源那麼豐富,為什麼還要入侵其他國家?

男嘉兵


這樣的標題有何用詞?前蘇聯可是二戰同盟國。在我國的抗日戰爭初期來中國也是犧牲了許多戰機飛行人員。


馬文林3


題主要問的主要是蘇聯在二戰前期為什麼不聲不響的入侵芬蘭,還夥同希特勒瓜分波蘭,順手牽羊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吧?這些雖然給社會主義國家帶來不好的影響,但蘇聯的鋼鐵導師斯大林也是出於加大自身防衛圈,拓展戰略縱深考慮的。

1939年9月17日,蘇聯趁火打劫出兵進攻波蘭。在德國和蘇聯夾擊下,波蘭迅速亡國。波蘭滅亡後,蘇聯和德國開始瓜分了波蘭的領土,這次瓜分中蘇聯得到的要多一點。而且蘇聯在佔領波蘭期間還製造了著名的卡廷慘案。屠殺了2萬多波蘭人。

除了佔領波蘭,1939年11月30日,蘇聯還向芬蘭發動入侵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就是蘇聯想要芬蘭南的部卡累利阿地峽。這是一個戰略要地,易守難攻。蘇聯想要用更多的領土和芬蘭交換,結果芬蘭沒有同意。因為卡累利阿地峽是芬蘭的戰略要地,關乎著國家的安全。蘇聯所給的領土都是蠻荒的無人區。所以芬蘭沒有同意。蘇聯當時前後派了百萬大軍進攻芬蘭,最後慘勝。芬蘭被迫割讓領土給蘇聯。1940年3月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

還有就是順手牽羊,假道滅虎,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進攻波蘭的時候,也隨便找了個藉口進攻愛沙尼亞,之後相繼入侵了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到了1940年後,蘇聯正式吞併了這三個國家,成立了傀儡政權,並且加入了蘇聯。

可以說到這個時候德國和蘇聯都砸積極擴張。那麼,蘇聯當時為什麼要擴張呢?

首先,蘇聯有一位比肩彼得大帝的鋼鐵導師,他雄心勃勃,手腕強硬。為了防止德國入侵,拓展戰略縱深,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囗,蘇聯想要在西面建立一條防禦線,但十月革命後的蘇聯,有很多地方都是平原,好多地方無險可守。而重要的戰略要地都在蘇聯西面的國家手中,並且這些國家和蘇聯都是先天就有不共戴天之仇,鋼鐵導師擔心這些國家到時候對自己不利,一旦跟希特勒的話,蘇聯的處境會非常危險。蘇聯為了自身安全只好長痛不如短痛。

其次,蘇聯佔領的這些地方在十月革命前都是沙俄的領土。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列主義,也給這些沙俄勢力影響深的地方帶來趁機獨立的機會。由於偉大的溫柔的列寧導師一時考慮不周,把繼承下來的沙俄衣缽由中央集權利變成了更加自由平等的蘇維埃聯邦制,比如中亞五國地區,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等,這些地方原來都是沙俄征服的,並且徵的他們服服貼貼,沒有脾氣,無任何討價還價餘地。而溫柔導師為顯示布爾什維克是為了整個人類社會的解放事業,給了他們尊嚴和人格,主動在這些原沙俄征服區實行蘇維埃聯邦,共建社會主義大家庭,其他國家都加入了蘇聯大家庭,剩下的上述五國卻冥頑不靈,沒有加入。

如今導師已永遠告別全世界無產者,鋼鐵導師可不管這些教條,他對這些地方有很強的故土情節。畢竟這些地方沙俄統治了很多年,對於鋼鐵導師來說,這個和收回領土差不多,包括鋼鐵導師的故鄉格魯吉亞。

最後就是當時歐洲亂了套,鋼鐵導師也想趁機擴大自己的影響和勢力範圍。由於德國的入侵,英法在歐洲的主導體系已經徹底崩潰。這時候很多地方出現權利真空,所以蘇聯想要進入趁火打劫,趁機擴大自己的面積和勢力範圍。事實證明,二戰後這些地方也都進入了蘇聯的勢力範圍。尤其是在美蘇爭霸的時候,是蘇聯堅強的後盾,這說明,鋼鐵導師是多麼的高瞻遠矚。

但不管出於何種目的,鋼鐵導師赤裸裸的入侵一個主權國家就是不對的。




藝林話史


說句實話,二戰蘇聯入侵東歐地區的若干領土,基本沒有超越沙皇俄國的境界。其中包括入侵波蘭東部,入侵芬蘭,入侵波羅的海三國,強佔羅馬尼亞比拉薩比拉地區。


這些地區,無一例外全都是沙皇俄國崩潰時分裂出去,或被鄰國吞併的,丟失時間也就二十年左右。所以,蘇聯有一定的領土宣稱權。



不過,蘇聯的這種霸王硬上弓行為是很招人反感的,直接導致芬蘭和羅馬尼亞在後來投入了納粹德國的陣營。


被侵佔的這些地區,從經濟角度講其實沒什麼價值。蘇聯的這種行為,戰略目的是擴大西部防禦縱深,以應對未來和德國的戰爭。吞併領土行為,讓蘇聯的西部、西北部、西南部防線分別加大了幾十到幾百公里的縱深。



個人認為,至少波蘭東部這個地方,蘇聯奪了過去還是很有理由的。本來就不屬於波蘭,是被強搶走的,要是被德國佔領了才是大麻煩。(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現在有一種說法,就是蘇聯和德國入侵波蘭,揭開了二次世界大戰的帷幕。其實這種說法倒也不算錯,而且蘇聯人在二戰中乾的不要臉的事情,還不止這一樁。

斯大林以戰爭為藉口,乘機擴大領土,侵略吞併主權國家,可算是打的一手好算盤。

在20世紀30年代中後期,德國已經在歐洲橫行無忌,眼看希特勒就要把目標指向蘇聯,斯大林坐不住了,面對很有可能爆發的戰爭,他必須做些什麼。

斯大林的做法很有趣,那就是擴大自己的戰略縱深。換句話說,就是在保持原有國土面積的同時入侵其他國家,將其佔為己有,讓這些土地來化解德軍的兵力速度優勢,用空間換時間,用這些侵佔來的土地,換取蘇軍動員的時間。

波蘭就是這樣被犧牲的。二戰期間,波蘭的位置非常重要,拿下了波蘭,納粹德國也就有了向東挺進的跳板,朋友對於蘇聯來說,拿下波蘭就在自己的邊境的西陲豎起了一塊大大的盾牌,以波蘭作為防火牆,充當抵禦德國的第一道防線。

將來蘇德戰爭爆發,很有可能在波蘭境內大打出手,如果順利的話,戰火未必會蔓延到蘇聯國內,這就是蘇聯當家人斯大林打的好算盤。

可以說誰佔領了波蘭,誰就掌握了將來可能爆發的蘇德戰爭的主動權,什麼時候開打,怎麼打,都將由佔領波蘭的一方決定。蘇聯人深知這一點,納粹德國同樣知道。

於是這兩個國家就各懷鬼胎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簽署一週後,德軍就大舉進入波蘭,作為德國人的盟友,蘇軍也毫無意外的出現在波蘭境內。弱小的波蘭就被兩大流氓瓜分了。

蘇聯不止和德國瓜分了波蘭,還趁機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波羅地海三國在蘇聯大革命之後,曾經成為獨立主權國家,這三個國家在人種以及宗教上和蘇聯國內的絕大多數人口不同。

他們在原有的俄羅斯帝國框架內,並沒有歸屬感,所以當俄羅斯帝國滅亡之後,他們就順勢獨立。可是沒過多久,他們又被惡魔盯上了,斯大林藉口防禦德國,悍然出兵吞併的這三個小國。

不僅如此,蘇聯人還和芬蘭人大打出手,原因只是因為蘇聯人想要和芬蘭人交換土地,蘇聯人打算用自己國土的邊角料來換取芬蘭最重要的卡累地區,結果遭到芬蘭的拒絕,蘇芬戰爭爆發。

強大的蘇軍竟然在芬蘭被芬蘭軍隊打得落花流水,最後用人命填才獲得慘勝,

蘇聯人的這種做法導致芬蘭在二戰後期倒向德國,而波羅地海三國則出現了大量的德國帶路黨。

二戰結束之後,蘇聯人吞併的土地一口也沒有吐出來,全部被他們消化。波蘭雖然復國,他們被蘇聯人侵佔了,土地一分也要不回來,只能割肉補瘡,把德國的一些土地補償給了波蘭,波蘭首都華沙從戰前的西部城市到戰後成了東部城市。

在這一點上。蘇聯人可謂是二戰真正的大贏家,趁著戰爭開疆拓土,實在是讓人佩服。


歷史評說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與德國一樣蘇聯在二戰前期也大肆的擴張。那麼蘇聯當時為什麼要擴張呢?首先了解一下當時蘇聯入侵了哪些國家和戰爭背景,然後我們分析原因。

1939年9月17日,蘇聯也出兵進攻波蘭。在德國和蘇聯夾擊下,波蘭迅速滅亡,蘇聯和德國瓜分了波蘭的領土,蘇聯在佔領波蘭期間還製造了著名的卡廷慘案。

1939年11月30日,蘇聯向芬蘭發動戰爭。這場戰爭的起因就是蘇聯想要芬蘭南的部卡累利阿地峽。蘇聯動用了120多萬軍隊進攻芬蘭,最後慘勝。芬蘭被迫割讓領土給蘇聯。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

蘇聯還佔領了波羅的海三國。在蘇聯進攻波蘭的時候,同時進攻愛沙尼亞,之後相繼入侵了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到了1940年後,蘇聯正式吞併了這三個國家。

那麼,蘇聯當時為什麼要擴張,入侵別國呢?原因有三:

一、為了防禦德國。

蘇聯想要在西面建立一條防禦線,而蘇聯的本土大部分地處平原,沒有可以據守之地。而重要的戰略要地都在蘇聯西面的國家。蘇聯擔心這些國家一旦被德國佔領,或追隨德國的話,蘇聯的處境會非常危險。蘇聯為了自身的國家安全提前下手。

二、蘇聯佔領的這些地方在十月革命前都是沙俄的領土。

正是十月革命的原因,前沙俄很多地區趁機獨立的。比如中亞五國地區,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十月革命後其他國家都加入了蘇聯。而波羅的海三國和芬蘭卻沒有,所以蘇聯對這些地區會有故土的情節。畢竟上述地區被沙俄統治了很多年,對於蘇聯來說,這和收回領土差不多。

三、二戰初期歐洲大亂,蘇聯想趁機擴大社會主義陣營的影響和勢力範圍。

由於德國的入侵,英法在歐洲的體系已經徹底崩潰。這時候很多地方出現權利真空,所以蘇聯想趁機進入,同時擴大自己的領土面積和勢力範圍。事實證明,二戰後這些地方也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其實,無論出於何種目的,入侵其他國家都是有違公理的。

感謝您的閱讀,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舊時光老影像


斯大林是典型的大國沙文主義者,骨子裡有沙皇的味道,沙皇俄國最大疆土的時候,地域之遼闊無人能及,就連現在美國的阿拉斯加都是他們的,只因為俄國要應付歐洲戰事,以極低的價格賣給了美國。






老連長15


這也是希特勒在沒有徹底解決掉英國的情況下,急於發動對蘇戰爭的主要原因,斯大林趁德軍主力與英法聯軍在西歐大戰無暇東顧之際,小動作頻頻一點也沒有閒著,讓希特勒大傷顏面和腦筋。1940年5月24日,當法國戰役達到高潮時,德國最高統帥部作戰局長約德爾卻在日記中寫道:“由於俄國集中部隊對付比薩拉比亞,東方局勢日益逼人”。

(約德爾上將)



比薩拉比亞又是哪裡呢?它是羅馬尼亞東方的一個省,並且是第一世界大戰結束後,羅馬尼亞從沙俄手裡奪去的地盤。在二戰德國的盟友中,羅馬尼亞是最重要的夥伴之一,德國人嚴重需要它盛產的石油、糧食和飼料,可以說對支撐戰爭性命攸關。不僅如此,蘇聯還要求歸還另外一個省布科維那,在完成軍事集結後的6月26日晚上,莫斯科向羅馬尼亞發出了最後通牒:不給就打!

約德爾的日記就是針對此事,因為羅馬尼亞軍隊的總參謀部向老大德國求援了,然而德國暫時無力應對斯大林的“趁火打劫”,只能壓迫羅馬尼亞政府暫時屈服。外交部長裡賓特洛夫在希特勒的授意下,通知駐布加勒斯特的德國公使,要求他勸告羅馬尼亞人接受條件,結果就是兩天後蘇軍開入了上述地區。德國人鬆了口氣,總算沒有失去全部羅馬尼亞而保住了油田,但是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希特勒的憤怒和委屈。

(斯大林)

不僅如此,斯大林還盯上了位於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三國,1940年6月14日,當德軍牛皮哄哄通過巴黎凱旋門的時候,蘇聯政府已經向立陶宛政府提出了限9小時答覆的最後通牒,要求它的政府主要閣僚必須全部辭職、逮捕反蘇人士、接受蘇軍進駐。雖然小小的立陶宛接受了通牒,但是蘇聯方面仍然認為“接受的不能令人滿意”,次日蘇軍便開進立陶宛,佔領了這個唯一與德國領土接壤的波羅的海國家。

在其後的兩天裡蘇聯政府如法炮製,分別向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提出了同樣的最後通牒,然後也出兵實施了佔領,經過必要的整肅後,1940年的8月3日、8月5日和8月6日,這三個國家都被“接納”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我們看二戰電影裡,曾經出現過愛沙尼亞籍的黨衛軍與德軍並肩作戰,共同對抗蘇軍,就是源於這樣的歷史事實。

(裡賓特洛弗)

在蘇德兩國瓜分波蘭之前,曾經簽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然而這個條約的簽定雙方確實是各懷鬼胎的,希特勒的思想裡是肯定要向東方擴張來“拓展日爾曼人的生存空間”的,但是他需要先打垮英法,所以不得不暫時與蘇聯妥協,以免陷於兩線作戰。而斯大林則樂得看見德國與宿敵英法火拼,並趁此機會擴大勢力範圍和加大戰略縱深。

也就是說,儘管蘇聯並不缺乏戰略資源,但是對德國仍然保持著高度的警惕,看看地圖就知道,蘇聯入侵和索要的地盤,都位於蘇德兩國之間的敏感地帶,如果蘇軍前出至上述地區駐防,一旦蘇德戰爭爆發,蘇軍的防禦縱深將大大得到延長,莫斯科才能有足夠的安全距離。從後來蘇德戰爭的實際進程來看,斯大林的舉措是卓有成效的,德軍就是在攻擊到莫斯科很近的地方時,才漸成強弩之末。

(蘇德軍隊在波蘭會師)

斯大林乾的非常徹底,蘇聯方面甚至驅逐了波羅的海三國的德國領事,希特勒被嚴重打臉,但是他只能選擇忍讓,他必須努力保證陸軍一次只在一條戰線上作戰,期間對高級將領們秘密發表講話時說:“只有我們在西線騰出手來的時候,才能夠反對俄國”。而斯大林迅速佔領波羅的海三國和羅馬尼亞兩個省份的行動,堅定了希特勒儘早對蘇作戰的決心。

其實更早還有個蘇芬戰爭,因為在1939年8月23日簽定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曾經包括一項秘密條款,即對兩國之間的東歐國家進行了勢力範圍劃分,其中芬蘭屬於蘇聯的勢力範圍。因此在波蘭亡國後不久,蘇聯遂於1939年10月5日緊急邀請芬蘭政府代表前來談判,在談判中建議雙方簽訂互助條約以便共同保衛芬蘭灣,同時提出了割讓和調整芬蘭部分領土的要求。

(希特勒接見莫洛托夫)

芬蘭沒有完全答應蘇聯的條件,於是蘇軍以“曼尼拉事件”為藉口,要求芬蘭政府賠禮道歉,並將邊防軍隊後撤20到25公里,遭到拒絕後便宣佈廢除《蘇芬互不侵犯條約》,於1939年11月30日出動45萬大軍入侵芬蘭,這就是著名的“冬季戰爭”。雖然芬蘭人給蘇軍以大量殺傷,但終究國小勢微,在蘇聯的不斷增兵下被迫求和,喪失了40000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和重要的漢科半島。

所以我們看,斯大林在這一時期的所做所為,戰略目標並非是攫取資源,而是抱有兩個中心目的,其一是藉機復仇,即恢復一戰時期、戰後被割讓和已經獨立的俄國舊疆域,其二是預作準備,即考慮到將來蘇德間必有一戰,及早建立態勢對蘇聯有利的東方戰線。當然這麼幹的後果不僅破壞了若干國家的獨立或領土完整,同時也將他們徹底推到德國一邊,成為後面德軍進攻蘇聯時的幫兇。


度度狼gg


首先進入30年代後,德國不斷的擴張,使得原來德國離開蘇聯近千公里的距離一下子縮短了一半都不止。然後一直在反蘇,蘇聯心知肚明,西方也是全力支持德國入侵蘇聯。所以蘇聯和德國所謂的和協基本說是臨時性的,雙方都在爭取時間備戰。因此蘇聯入侵波羅的海三國,入侵波蘭,入侵芬蘭都是為了擴大戰略縱深,戰爭爆發的時候好延緩德軍入侵的速度,靠廣大的國土來拖住德軍,從而可以使蘇軍從容調集二三線的後備軍力來抗擊並擊敗德軍的進攻。

因此,可以看到30年代中後期,基本就是歐洲德國入侵開始之後,蘇聯最後是坐不住了,為了防禦德國相當大可能性的入侵,而不得不開始進行擴大國土縱深的工作。30年代後期,德國佔領諸多國家之後,以及中歐東歐基本都倒向德國後,蘇聯也是加快了擴大國土縱深的準備工作,到德國進攻波蘭的時候,雙方的動作是達到鼎峰的。

這使得蘇聯在這方面的歷史記錄是相當爛的,可以說是爛大街的,但效果也是極明顯。因為佔領了一半左右的波蘭國土,一下子把戰略縱深擴大了許多。這也是為什麼德軍從6月開始從三個方向進攻蘇聯,一直打到冬季到來,都沒有能打到莫斯科。除了蘇軍頑強抵抗外,就是極大的國土面積幫了蘇軍大忙。如果類似法國那樣的國家,基本就是一個月左右被德軍閃擊戰給擊敗了。

所以弱國不止沒外交,連生存權都是大問題,歷史上面小國被消滅,永遠成為歷史的不知道有多少。弱後就要捱打這一條,永遠不會有錯的。而且不止捱打,亡國滅種都不是不可能!


上海小施4749


蘇聯的資源雖然豐富,但是仍然具有很大的問題。首先是遼闊的國土上可耕種的土地不多,緯度過高造成溫度過低使得糧食作物的出產有限。基本上整個蘇聯的糧食供應都要依靠烏克蘭的支撐,所以烏克蘭有“蘇聯的麵包房”的稱呼。因此,波羅的海附近的國家一直是蘇聯垂涎三尺的獵物。波蘭頭頂波羅的海,有重要的農業資源,這可以有效補充蘇聯的糧食不足。所以,二戰中,蘇聯寧可與德國聯合也要入侵波蘭。

第二,蘇聯希望從中東歐獲取足夠的軍事緩衝區,以防止德國的入侵。原本德國與蘇聯的計劃應該是以波蘭為界平分歐洲。這樣蘇聯與德國之間就隔了半個波蘭、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區,可以暫時阻擋德國的意外進攻。這也是蘇聯的戰略高明之處。

第三,蘇聯入侵阿富汗屬於是後期的戰略失誤,又以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好大喜功,希望得到完全的征服和絕對的服從,在冷戰的背景下非友即敵,因而與資源無關。


經典守望者


強盜不是因為窮才去劫道搶劫,賊永遠不會嫌錢多,俄羅斯從一個小小的公國大殺四方,到了葉卡琳娜女皇時期達到鼎盛,儘管經過蘇聯解體,多個加盟共和國離家出走,經管把阿拉斯加送給了美國,至今還是世界上領土最多的國家,有一千七百多萬平方公里,

裡面還有三百多萬原本是中國的土地,具體到二戰,主要是說單方面與德國苟合,瓜分波蘭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