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泰安王廣磊在“疫”線:最危險的地方,“我來”

身高170釐米、體重60公斤的王廣磊握著饅頭,站在醫院的走廊裡對著窗戶,埋著頭,大口咀嚼、吞嚥著飯菜——在泰安市中心醫院分院,王廣磊的“戰友”抓拍了這一刻。

山東泰安王廣磊在“疫”線:最危險的地方,“我來”

也許,沒有這次疫情,泰安市婦幼保健院兒內四科主任王廣磊的春節假期就可以多些時間和家人團聚。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王廣磊被指派到泰安市中心醫院分院參加臨床救治工作,這是泰安市唯一一家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定點醫院,41歲的王廣磊擔任醫院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


團隊主心骨 他被稱“大哥”

3月1日,一位年近九旬的隔離期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此時,老人的胸腔中存有大量積液,情況危急,必須進行穿刺。一般來說,穿刺時,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但已經出現呼吸困難的老人只能側臥,這給整個穿刺過程帶來很大難度。

“我來!”王廣磊主動要求上陣。消毒、麻醉等快速操作後,他小心地抽、排著老人胸腔內的液體,如此反覆中,原本半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整整持續了一個小時。等老人呼吸困難症狀緩解後,厚重、憋悶的防護服裡,王廣磊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

山東泰安王廣磊在“疫”線:最危險的地方,“我來”

這一案例僅僅是王廣磊緊急處置多項事例中的一個。泰安市中心醫院分院承擔著該市28例被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任務,王廣磊及其團隊承擔著上述任務的90%,團隊共17人,王廣磊是主心骨。17名醫生救治28名新冠肺炎患者,壓力不言而喻。但通過翔實的摸底調查、科學嚴謹的救治方案制定,在王廣磊的帶領下,救治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因為在團隊中起著帶頭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也是“走得最晚、來得最早、睡眠最少、吃飯最快”,不知道從誰開始,“大哥”這個稱呼慢慢成為王廣磊的代名詞。

“有大哥在,我們就等於吃了定心丸。”隊員李孝國說,這一個多月的戰疫中,遇到查房、取鼻咽拭子、採血、採便樣、胸腔穿刺等病區內風險大的工作,鬥志昂揚的王廣磊始終衝在第一線。


患者情緒不穩 他連夜照顧寬慰

新冠肺炎的治療不僅考驗著醫生的醫術,也磨練著病人的心理。

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一名患者擔心同為新冠肺炎患者的親人情緒一度失控,在第一時間發現患者的情緒不穩後,王廣磊帶領團隊一起密切看護,耐心寬慰。經過整整一夜的思想工作,這名患者終於願意積極配合治療,也讓王廣磊鬆了一口氣。

“將心比心,這個時候,病人最需要我們。作為一線醫護人員,我們不僅治病救人,更要寬慰著每名患者的心,一起面對疫情。”王廣磊說,為醫者,存仁心。

山東泰安王廣磊在“疫”線:最危險的地方,“我來”

事實上,不僅僅對病人“仁心”,對自己的隊友、同事,以身作則的王廣磊也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參與救治泰安新冠肺炎患者一個多月以來,每次迎接團隊的“新人”,平時訥言的他總會變得“嘮叨”,反覆強調手消、戴口罩、戴帽子、穿鞋套、穿隔離衣等種種安全注意事項。這樣的嘮叨中,王廣磊迎來了一個個醫生、護士,又送出了一批又一批“同志”,而他本人,卻一直堅持一線在崗。

在這期間,醫院曾安排他隔離休息一段時間,但被他拒絕,“我對患者病情熟悉,有我在,我們的救治工作可能會更順利一些。”每天到底能睡幾個小時,王廣磊從來沒有數過,因為他根本無暇顧及這些生活上的“小事”:一線戰鬥的一個多月以來,他的工作是從白天到黑夜,只要有需要,他就守候在一線。


女兒的“爸爸加油”讓他淚目

雖然在戰疫一線晝夜不休,但是每當夜深人靜,患者都安靜入睡,王廣磊總會想起家裡的妻兒老小。

疫情發生後,王廣磊第一時間寫下了請戰書,在接到“出征”命令後,當他還在猶豫著要怎樣對家裡講,身體不好的老父親卻首先開了口:“我聽到了,都支持你,應該去。”

山東泰安王廣磊在“疫”線:最危險的地方,“我來”

當天夜裡,妻子默默地為他收拾好行囊,第二天天未亮,望著兩個尚在睡夢中的女兒,來不及和她們道別的王廣磊匆匆走出了家門,踏上了戰疫的征程。

一個多月以來,忙碌的救治一線讓他與家人的通話、視頻次數很少。僅有的幾次電話中,總能聽到父親“放心,我沒事,平安歸來,等你回來吃飯”的聲音以及妻子說:“家裡挺好,你放心。”

儘管年幼的兩個女兒並不能完全理解爸爸在做什麼,但“消滅病毒,保護大家”的爸爸已經成為她倆的英雄。記得一次視頻中,當大女兒說出“老爸放心,我和妹妹在家聽媽媽的話,爸爸加油”的話語時,年僅4歲的小女兒突然跟著姐姐一起喊“爸爸加油”,那一刻,王廣磊瞬間淚目。每次想女兒或者感到特別的勞累,王廣磊都會翻翻手機中孩子們的照片,然後獲得勇氣,再次平靜地走進“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