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借我一生》

餘秋雨先生是以《文化苦旅》和《山居筆記》聞名的中國美學家,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落其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艱澀難明。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臺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

《借我一生》一書,共有五卷,作者以自身家庭這些普通人的群像,勾畫了一部真切具體的現代民間生態史,由於一切從自我感覺出發,全書的主角很快從前輩轉移到作家自身,因此,現代民間生態史只是成了背景,真正的著重點是一位當代文化學者的成長史。

“媽媽是全村唯一有文化的人,因此無論白天,夜晚,她都要給全村鄉親讀信,寫信,記賬,算賬,村民們不管隱私不隱私,全村基本上又都算本家,一家有信全村聽,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無上的消遣。”

因為自己小時候沒有經歷這樣的事情,看到這裡不得不為之驚歎,上世紀農村村民們樸實自然的情懷在這裡被我捕捉到了,那時候的人與人的距離如此之近,雖然自己並沒有為村民寫信讀信的經歷,但是透過作者的文字,村民們圍城一桌聽信的場景已經淋漓盡致的展現在我眼前,我也成為了村民中聽信的一員。

“我的手已經摸到了舊中山裝肩上的那塊漆漬。不錯,深棕色的,像臺灣團!”“我再次打量了一下爸爸,輕輕的嘆一聲:“這衣服,四十多年了!”

作者父親四十多年的中山裝承載了他們家族在文革期間悲痛的回憶,這是一個政治事件在民間家庭中的深深烙印,無論經過了多少年,悲痛依然在那,父親中山裝的漆漬也在那裡。

從接觸歷史課本開始,我們可以隨口記起文革的時間區間,可以知道那十年發生的歷史重大事件,可是脫離了人物情感而獨立的歷史事件終歸還是過於冰冷,無法感同身受。作者把家庭在文革期間遭到的變化描述出來,文革不再像是歷史事件,而是人性的慘敗和昇華。

餘秋雨先生的父親去世後,家人打開他天天緊鎖的私人抽屜,發現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這些文字資料為什麼留存到生命最後,卻又不願意在生前讓後輩看見?由這些疑問出發,餘秋雨先生開始逐一尋訪自己前輩的人生歷程,發現最重要的答案已經隨著父親的去世而永遠失去,這種幾天之間的咫尺天涯使他產生了強烈的創作衝動,並找到了文學感悟的基點,由此產生了《借我一生》這部作品。

通過這部作品深深感受到餘秋雨先生的人格魅力,無形之中更會影響世世代代的人,讀他人的人生,也是在讀自己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