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現未被認證過的5000萬年的年輕星協,距離太陽150pc和180pc

大家都知道星雲和星系,那何為星協呢?

最新發現未被認證過的5000萬年的年輕星協,距離太陽150pc和180pc

上圖為:英仙座Ob2星協

1947年蘇聯天文學家阿姆巴楚米揚發現O﹑B型恆星(見恆星光譜分類)在天球上的分佈有集結現象﹐他認為這不是偶然的投影結果﹐而是一種互相之間有物理聯繫的恆星群。他把這種比星團稀疏得多的恆星群稱為星協。星協分兩種﹐一種叫 O星協﹐是O﹑B型恆星的集合﹐幾乎所有的O﹑B型恆星都在O星協之中﹐只有個別的位於其他空間。另一種叫T星協﹐是金牛座T型變星的集合。


近日,國家天文臺劉佳明博士、劉超研究員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天文學系房敏博士等合作利用LAMOST DR5低分辨率光譜數據和Gaia DR2 的天體測量數據,在太陽系鄰近發現了兩個未被證認過的年輕星協,距離太陽分別約為150pc和180pc。該項成果已發表在國際知名天文期刊《天文學報》(Astronomical Journal,AJ)上。

最新發現未被認證過的5000萬年的年輕星協,距離太陽150pc和180pc


星協是宇宙中最小的恆星團組,因其成員星來自於同一個星雲,幾乎同時形成而往往具有相似的物理化學性質,如自行、距離、年齡、元素丰度等,因此,星協也是研究銀河系恆星結構形成與演化的重要樣本。而太陽近鄰星協由於距離我們較近,有利於低質量暗星的探測,因此對於研究星協低質量端的初始質量函數、褐矮星以及行星系統的形成與演化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最新發現未被認證過的5000萬年的年輕星協,距離太陽150pc和180pc


上圖為:兩個新證認星協的位置、距離和自行分佈


由於成團恆星在演化過程中會受到銀河系引力和潮汐作用而逐漸瓦解,這一現象極大地限制了星協的探測和證認。過去多年的研究也僅發現了極少數的(約一打)太陽近鄰星協。劉佳明等人新證認的這兩個星協是對近鄰星協樣本的擴充,也將為星協性質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同時,由於這兩個星協比較年輕,年齡約為五千萬年(50Myr),部分成員星為後主序前星(主序前星:中心氫尚未點燃的原恆星;後主序前星:指年齡較大或者演化後的主序前星),因此這兩個星協也是研究主序前星演化的重要參考。

最新發現未被認證過的5000萬年的年輕星協,距離太陽150pc和180pc

上圖為:獵戶座ob1 星協

國家天文科學數據中心

為LAMOST、Gaia的科學數據提供歸檔、管理及發佈等全方位數據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