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這是一個看似陰差陽錯的故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90後大連小夥蔣文強本要去長沙,高鐵下錯站來到武漢,恰遇交通管制。既然留下了,總得做點事。他成為一名志願者,負責清理醫院病區垃圾、拖地消毒。


雖是誤打誤撞,但他表現特別棒,“把前20多年沒幹的家務,一下子全乾了”。


幽默風趣的他走紅網絡後,大家親切稱他為“大連”;只因,他的防護服上,每天都寫著“大連”兩字。


我本無鎧甲,白衣作戰袍。


“精忠報國!許漢兵。”

“我要代表人類,消滅病毒!美少女戰士徐愛暉。”

“段爸,錫婚快樂!待我平安歸來!!”

……


抗擊疫情的戰場上,每一件隔離病毒的防護服,都是戰士出征的戰袍。


戰袍上,一句獨特的話語,一幅塗鴉的圖案,那是戰士無聲的誓言。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過命的姐妹”


張瑾的手機裡,存著一張珍貴的照片。


照片上的她,身穿防護服,背上寫著五個大字“過命的姐妹”。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她是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急診科護士,寫字的是和她共同經歷生死的四川小妹。


“汶川地震時,湖北傾力幫助過我們。我們是來報恩的!”


1月底,四川援鄂醫療隊到達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時,四川護士朱秀麗的一番話,讓大家紅了眼眶。


喂水、餵飯、清理大小便、搶救危重症患者,四川醫護人員事事衝在前面。


面對兇狠的病毒,患者難免恐懼,朱秀麗總是細語安慰。


這一切,張瑾看在眼裡,感動在心。


“朱秀麗技術精湛,不僅搶著幹活,還毫無保留現場分享經驗。”張瑾說,她跟著朱秀麗學到了新技能,更感受到了情誼。


每天,她們共同面對病毒,共同護理患者,共同經歷生死考驗。


這份戰鬥中結下的情誼,讓朱秀麗忍不住提筆在張瑾防護服上寫下“過命的姐妹”。


3月15日,歷經一個多月艱苦鏖戰,紅十字會醫院發熱一病區完成使命,關閉了。


送走最後一批患者,朱秀麗請“過命的姐妹”在自己的戰袍上,畫上了黃鶴樓和櫻花,寫上“加油”“必勝”。


她說,這件戰袍是川鄂兩地醫護人員同生共死、同甘共苦的見證。


“黨員”二字,讓我更堅強


武漢市武昌醫院的重症監護室裡,16床的大爺想喝水。


看見身旁醫護人員的防護服上寫有“黨員”二字,他便喊道:“黨員老師,我想喝點水。”


“來啦!”


為老人送上一杯溫水後,四川簡陽的護士長聶姜熱情補充,“下次您直接喊‘黨員’,隨叫隨到。”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48歲的聶姜來自簡陽市人民醫院。和她一起援助湖北的隊友共12人,其中10人是黨員。醫院黨委成立援助湖北醫療隊臨時黨支部,要求所有黨員亮明身份戰疫情、勇挑重擔在一線。


防護服上戴不了黨徽,那就寫上“黨員”。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隊友劉恆超進入ICU病房,第一次為一位老年患者重建靜脈通道時,有些緊張。


老人看到他戰袍上的“黨員”二字,為他打氣:“小夥子,你是黨員啊,相信你的技術肯定不會差。”


老人的鼓勵,讓劉恆超順利完成任務。“大爺給我豎起了大拇指,又用他那雙顫顫巍巍的手給我敬了一個禮,我也立馬回敬,當時感動得不知道說什麼好。”劉恆超感慨,“是‘黨員’二字,讓我更堅強。”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關鍵時刻衝得上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才是真正的共產黨人。


主動亮身份,是責任,更是擔當。



“武漢加油,我們為你拼盡全力”;

“有我在,請放心”;

“我斬新冠,攜汝賞櫻”;

……



戰袍傳遞著信心和希望。


隔空喊話的驚喜回應


“合肥四十五中陳彥然好好學習!”


這句隔空喊話,曾寫在周國紅的防護服上。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周國紅,安徽第三批援鄂醫療隊成員,經歷過2003年抗擊非典和2008年汶川地震醫療救援。


出征武漢前,12歲的女兒陳彥然哭成淚人。想到女兒的夢想是去武漢大學讀書,周國紅安慰女兒說:“武漢現在生病了,如果我不去治,將來你怎麼去武漢讀書呢。”


在方艙醫院忙碌的日子裡,她時刻掛念女兒。


女兒上網課的第一天,她發去信息:“好好學習呀,我想看看你的作業。”


女兒回覆:“媽,您太累了,多保重吧,再見。”


“一說學習,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我就想到了在防護服上寫字@她。”周國紅選擇隔空喊話的方式,叮囑女兒好好學習。


沒想到,這句“硬核”喊話被患者拍下後,火爆全網。


令周國紅驚喜的是,武漢大學校長竇賢康院士親自給女兒去信,鼓勵她刻苦學習,將來能如願“常駐”珞珈山!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這是我們全家永遠的精神財富,女兒現在學習動力滿滿。”周國紅含淚表白,“武漢是一座非常有愛的城市,為她付出,再大的犧牲都值了。”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安小三(2)班楊奕欒,媽媽愛你呦!”

“邵媚鈴,等疫情結束後,我娶你!”

……



戰袍上,字字句句,是對親人的牽掛,是英雄的鐵血柔情。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四川火鍋

為武漢熱乾麵加油”


黃維剛說出“我想吃火鍋”,同科室的李歡就在他防護服帽子上畫了三個串串。


“望串止饞!哈哈,有意思。”黃維讚歎。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所有人,願意支援武漢的放射同仁,麻煩報上姓名+醫院+職務。我科室醫生日夜上班,扛不住了。”


只因微信群中一個求助信息,1月31日晚,黃維買了3袋尿不溼,逆行武漢。


他隨身攜帶的一份證明上寫著:為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現有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區人民醫院CT醫師黃維支援我院,特此證明。證明上,註明身份證號、執業資格證號和車牌號。落款蓋章的是武漢市江夏區中醫醫院。


17個小時後,黃維抵達1200多公里外的武漢。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援鄂醫療隊一樣,黃維很快投入到患者診斷和救治工作中。但和其他醫療隊又不一樣,這支隊伍只有他一個人。


一個人的援鄂行動,並沒有得到家人的全部支持。黃維正處於工作調整的關鍵期。為方便照顧兩個孩子,他1月31日從沙灣區人民醫院離職,2月1日到成都市區的一家醫院報到。


“我必須盡一個醫生的本分。”讓他振奮的是,兩家醫院都支持他的決定。


黃維的到來,大大緩解了CT科室的壓力,也讓一位懷孕的醫生可以輪班休息。


在一線戰鬥的40多天裡,從早到晚忙碌,他不覺得苦,唯一盼望的是能吃上一頓火鍋。醫生朋友們到處打聽,也沒買到。邀請他去家中,黃維覺得太過打擾,便婉言謝絕。同事只好送來辣醬,讓他拌飯吃。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勞累的時候,防護服就是我們的許願池。”黃維說,有的寫上“單身”,馬上就有人介紹朋友;有的寫上“周黑鴨”,還真吃上了。



“武漢熱乾麵感謝四川火鍋。”

“四川火鍋為武漢熱乾麵加油。”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份深情厚誼,寫在一件件防護服上,刻在武漢人民心裡,永不磨滅。


這件“絕版防護服”

將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1901張師傅的酒精、降壓藥奧美沙”“1501劉姐的電池、奶粉”……


這些歪歪扭扭、大小不一的字,寫在一件防護服上,全是群眾需要購買的物資。


穿著這件“絕版防護服”的是荊州市公安局民警代睿。


2020,記住這一件件戰袍!


社區,抗擊疫情的又一個戰場。


代睿“跑腿代購”的小區,有多名業主被確診。封閉管理後,為保障小區97戶201人的日常生活,代睿和同事,第一時間成立“紅色警戒”衝鋒隊。


代購的物資太多,防護服沒有口袋,拿本子又佔手,代睿乾脆把每天的代購需求都寫在防護服上:“手臂上寫的是藥品,胸前寫的是生活用品,大腿上寫的是臨時增加的內容。”


每天,代睿和隊員們騎著三輪車,按照防護服上的清單,一樣樣採購。


“平均每天要運送100餘份物資,一趟趟跑、一袋袋扛。”代睿說,每次送完物資,水從防護服的袖子直往外流。


民警的付出,居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3月12日,當衝鋒隊向小區群眾告別,奔赴下一個戰場時,居民紛紛在陽臺揮舞紅旗,鞠躬致謝。


民警的防護服,引起了國家博物館的關注。


國家博物館多次致電荊州公安,要求收藏“記事本”防護服。但平日的防護服,用完就要處理掉。後來,代睿特意留下一件,反覆消毒後,準備寄給國家博物館。


2020,那一件件戰袍

是英雄的告白,是歷史的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