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的"科代表"——莫扎特的音樂以及風格

導語:

說到古典音樂,經常被誤解為古老的音樂,枯燥、乏味,多次重複的節拍、節奏,旋律線條不夠激情或是優美,沒有流行音樂來的暢快淋漓,在大眾的眼中,古典音樂遠不如流行音樂更有魅力,但正是這樣大眾眼中"乏味枯燥"的音樂,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流傳至今。在西方音樂史上古典主義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時期。

古典時期的音樂都是依賴原聲音樂來演奏或是伴奏的,它的音色更加純淨、透亮,使聆聽者更加放鬆,更容易迴歸當下,也給予了聆聽者一個遠離現實嘈雜、魅力而有尊嚴的避難所

古典主義時期是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之後的,這個時期的音樂不同於其他時期,即沒有文藝復興的古板,也沒有浪漫時期的多愁善感,規整、均衡的音樂使古典音樂多了一絲冷靜和理智,古典主義音樂與文學的啟蒙運動處於同一時期,思想家們空前自由的追求真理、探索法則,被稱為理性主義的時代,這與古典主義音樂家們不謀而合,海頓靠近巴洛克時期,風格簡樸,貝多芬靠近浪漫時期,風格自由狂放,而莫扎特是真正古典主義的"科代表",本文就以莫扎特的音樂為例,為大家展示古典音樂之美。

被稱為"天才"的莫扎特

1、 "天才"的誕生

莫扎特1756年出生在奧地利的薩爾斯堡(Salzburg),為什麼要稱莫扎特為"天才音樂家",可能與他的父親有一定的關係,他的父親利奧波德.莫扎特有一定的音樂素養,很早發現了莫扎特在音樂方面的天賦並開始刻意培養,所以小莫扎特在六歲時就可以演奏鋼琴、小提琴、管風琴,並且可以作曲。

古典音樂的

圖一 歐洲18世紀的地圖,展示了羅馬帝國和主要的音樂城市

當然"天才"的名號並不僅僅靠著以上這些就可以獲得,莫扎特有著驚人的認識力和創造力,絕對音高的辨識讓他可以聽出樂器音高之中微小的變化,聽一遍的樂曲可以一個音不錯的默寫下來。

古典音樂的

圖二 1770年7月教皇克萊門十四授予年輕莫扎特的金馬刺騎士領章

父親從1762年開始各處巡演,12歲的莫扎特在維也納上演了他的第一部歌劇,足跡遍佈巴黎、倫敦、羅馬,還在巴赫的膝上即興演奏了賦格曲,這樣的旅程讓小莫扎特見識了各類風格的音樂,被這位擁有敏銳耳朵的"天才"吸收,並迅速成長。

2、 "天才"的創作期

18世紀7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莫扎特都在薩爾斯堡大主教的樂隊中擔任管風琴師、小提琴手、作曲家,但是由於當時樂師的地位低,並且與當時的大主教不合,於是1781年莫扎特選擇了獨自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

在維也納,他迎娶了康斯坦茲。1785-1787年之間,是莫扎特創作的高峰期,很多偉大的作品都是誕生於這個時期。

古典音樂的

圖三 電影《阿瑪迪烏斯》中的一個場景,莫扎特確實在臥室放了一張檯球桌

3、 "天才"的隕落

莫扎特和他的妻子康斯坦茲都是一樣浪漫,但是生活沒有規律,散漫的,再加之沒有莫扎特父親在旁鞭策,不能很好的管理時間、管理身體,導致莫扎特的身體狀況出現問題,並且貴族們的音樂口味開始變化,拋棄莫扎特的音樂,學生數量也減少,生活拮据,經濟緊張。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他仍然完成了最偉大的傑作——歌劇《魔笛》,並開始寫安魂彌撒。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創作能力極佳的"音樂神童"、"天才"在1791年12月5日逝世,在音樂史上,再沒有比莫扎特英年早逝更加讓人遺憾的了,如果他不止35歲,哪怕再多十年,時間又會多太多不朽的作品了。

莫扎特的作品以及音樂風格

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要比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在音量、音色、速度、節奏上的對比更加明顯

,在這種變化中尋求和諧、統一。在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創作有著固定的曲式,當然莫扎特也不例外,我們就從這幾種曲式來分析一下古典音樂的迷人之處。

1、 三部曲式

三部曲式是古典主義時期最為經典的一種,歷史也比較悠久的,它最早在格里高利聖詠和巴洛克時期的詠歎調中就得到運用,也是最為簡單的一種形式。

A- B-A是三部曲式的排列,A是由一個動機發展出來的主題,B是作為與A對比而存在,然後再回到A,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耳熟能詳的《小星星》就是典型的A-B-A 曲式,雖然大部分的三部曲式要比《小星星》複雜的多,但是整體結構是一樣的。

古典音樂的

圖四 三部曲式《小星星》樂譜

說到三部曲式,值得一提的是在18世紀,皇宮舞會上流行的一種舞蹈體裁——小步舞曲,當時這種舞蹈形式被貴族們所喜愛,經常在皇宮舉行舞會,莫扎特也為這種舞會寫過小步舞曲在巴洛克時期,小步舞曲就已經出現了,只不過是兩段式,只有A-B,但是到了1770年以後,小步舞曲的伴奏就改為了三部曲式,是古典主義三部曲式比較經典的運用,莫扎特也留下了大量的小步舞曲。

古典音樂的

五 約1800年維也納皇宮的一場舞會,管絃樂隊位於左側二樓

在舞會上的小步舞曲不僅僅是簡單的形式,要比它複雜的多,它的內部已經是A-B-A的形式,但是在外圍還有一個大的A-B-A,如下圖所示:

古典音樂的

圖六 小步舞曲和三聲中部的樂章


莫扎特的一首《絃樂小夜曲》是他當時最流行的一首作品,風格輕快,雖然是為絃樂而作的,卻也可以在露天場合演奏。如譜例中這首小夜曲的第三樂章小步舞曲,A-B-A的曲式,第一遍的A進行了八小節,B段是簡短的四小節,再現的A也只用了四小節,簡潔、優雅 。

古典音樂的

圖七 莫扎特1787年所作的《絃樂小夜曲》

莫扎特的三部曲式多用在了小步舞曲之中,並且簡潔、優雅是他的風格。

2、 奏鳴曲式

古典時期的奏鳴曲式的新突破在於它採用快板,大約在1750年形成,它的結構與三部曲式相同又不同,三部曲式是A-B-A的形式,但是奏鳴曲式是採用了

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前後可加引子或是尾聲,當然可加可不加,它與三部曲式最大的不同在於中間,三部曲式的B 段是作為A段對比而存在的,但是奏鳴曲式的中間-展開部是由呈示部的全部主題或是某個主題發展而來的,是延伸並非對比。

在三大板塊的內部同樣有著各自的複雜結構,呈示部一般都在主調式上,展開部則將主題進行擴展或者是變化,調式也會發生變化,和絃多在屬和絃上進行,當屬和絃回到主和絃上,也就意味著再現部開始了。

古典音樂的

圖八 奏鳴曲的曲式結構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中的一首就是典型的奏鳴曲-快板的曲式,奏鳴曲式段落較長、內部較為複雜,本文只節選部分樂譜。

古典音樂的

圖九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 樂譜節選

古典音樂的

圖十 莫扎特《鋼琴奏鳴曲》 曲式結構分析圖示

在奏鳴曲式內部段落中有清晰、歡快的主題,有適合歌唱的

優美旋律,有承上啟下的連接,有靈活變化的調式。像是一部精密的儀器,陳述、運動、展開、結束,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在莫扎特手下,奏鳴曲式精煉、精巧、活潑、俏皮,不由讓我們感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美妙。

3、 迴旋曲式

迴旋曲式是古典主義時期主要的曲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曲式之一中世紀時,就已聲樂的形式出現,在古典主義時期,音樂家們再次讓這種古老的曲式結構煥發光彩。

迴旋曲式,顧名思義就是單獨的、不變的主題循環出現,用結構圖示來表示就是A-B-A-C-A-D-A......-A-結尾。在音響效果、聽覺上也是最好分辨的。

莫扎特有一首《降E大調圓號協奏曲》K495,第三樂章就是採用了迴旋曲式。

古典音樂的

圖十一 莫扎特《降E大調圓號協奏曲》K495,第三樂章曲式分析圖示

以上是莫扎特的作品中常見的曲式結構,也是古典主義時期比較重要的幾種曲式,當然還有變奏曲式等小眾的曲式,在此不一一解釋。

古典主義時期——莫扎特的音樂風格

古典主義時期的風格,有人將它定義為優雅、高貴、簡單、均衡,其實都對,對於結構來說,它是清晰的、明朗的、均衡的,對於音色來說,它是純潔的、清亮的、自然的,對於氣質來說,它是優雅的、高貴的、不容褻瀆的。

1、 旋律

莫扎特的音樂受大家喜愛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旋律,他的音樂旋律優美、短小,一般採用一呼一應的方式,讓大家一下就記住了旋律走向,也就更容易傳唱、流行。短小的樂句使得有更多的空隙增加內容,讓旋律線條有更多的可能性。

2、 節奏

節奏的變化是莫扎特音樂的一大特色,一改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沉重的節奏型,多采用歡快、靈活的節奏型,與短小精煉的旋律相配合,讓音樂走走停停,在有限的曲式結構中,創造無限的可能。

3、 織體

如果說我們中國的音樂是橫向音樂,旋律起伏較大,那麼西方音樂就是縱向音樂,他們更注重縱向和聲的配合和對位法的運用,所以在織體方面,莫扎特還是古典主義時期的其他音樂家,都在四重奏、協奏曲以及交響曲,甚至是歌劇中

注入了許多復調(多聲部音樂)的元素,但這並不影響莫扎特音樂以主調為主的快樂內容


古典音樂的

圖十二 莫扎特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選段 縱向織體的運用

在從莫扎特的眾多譜例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旋律、節奏、和聲、織體還是曲式結構,繼承了巴洛克、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曲式結構,但並不拘泥於此,發展創新了奏鳴曲-快板,旋律更加優美,節奏更加歡快,

"古典主義"(Classical)是源於拉丁語"Classicus",意思是"一流的、高質量的東西",在18世紀,西方的藝術、建築、哲學等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各個地區的人們爭相效仿,認為這個時期的一切都是最好的,他們是世界的中序,有著強烈的自豪感,自然這種自豪感也滲透到了各個領域,當然包括了音樂,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音樂迅速發展,創造出大量的並且質量非常高的作品,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沉澱,流傳至今,依然美妙、充滿魅力,相信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將延續經典。


參考文獻

高為傑《曲式與作品分析基礎》

克雷格.萊特《聆聽音樂》

克列姆涅夫《莫扎特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