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孝而親不待”有感

偶然讀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句子,內心為之一振,許多天過去了,卻時時往來於懷,使我無法平靜。它無非是警示我們要及時行孝,行孝不可等待,以免終生有憾!

從“呱呱”落地起,既生活與父母的呵護之下。弱小之時,哄水哄飯,謹防跌、嚴防病,無論何時,稍染風寒即披星戴月、冒雨踏雪,背行幾里之外扣門就診,不曾有一刻誤慢。可在此之前,我幾乎都已不曾記起!

求學之時,父母尚在壯年,而我總是身體弱小(可能在所有父母的心裡兒女都是如此吧!),他們不曾讓我做一點莊稼之事,亦不曾燒過什麼粗茶淡飯以供給父母。他們辛苦勞作之時,還得操心於我,而我卻玩的不亦樂乎,倒也沒覺出不妥,直覺得是自然之極、理所當然之事。還時時會從生滿厚重老繭的手中接過借來的生活費或學費,當時,雖有些感觸,卻也不曾在心底起過漣漪,如今也是快要忘記!


“子欲孝而親不待”有感


古語云:“父母在,不遠行!”,03年我畢業了。父母已是四十五、六歲年紀,依然忙碌于田間地頭,此時的年齡,對於常年勞作于田間的他們,已鬢髮漸霜、憔悴不堪。今已四十的我,站在那年的他們跟前依然會像是他們的孩子無疑。然而,外面的花花世界早已撥動心絃,義無反顧地讓打工浪潮捲去了深圳,還在北京太原呆過兩年。天地放縱、人潮湧動;理想與現實、歡笑和淚水……五味雜陳,倒也樂此不彼。其間大多都是父母打電話給我,還記得第一句是“錢夠用嗎?給你寄點吧?”,第二句是“工作中不中?”……最後總是“在外面注意身體!”。

一樣的句式,一樣的語氣,一樣的話語,一年卻要重複上很多次,心裡很快升起了“囉嗦”的情緒。可現在寫出這些時,內心已忍不住在抽泣!那時我是不怎麼打電話回去的,儘管一開始就買了部諾基亞手機,可也只有麥種麥收時節才打電話回去,因為那時是他們最辛苦最忙碌的時期。一年到頭,也只有過年時的那幾天才與父母團聚,那個時節,田裡是沒有活計的,而且一年難得回來一次,廚房也是不得沾染的了。


“子欲孝而親不待”有感


日月不淹,春秋代序,深圳、北京、太原都已成為過往,轉眼之間,只在鄭州而今已呆了十三年,其間結婚養子,奔波於生活。母親為了照料我的子女,來鄭州呆了好幾年,後來孩子都大了些,也就沒有再來了,因為父親還一直在蓋房掙錢,家裡實在太需要她洗衣做飯、拔草施肥了!父親是一直不肯來的,我想他不是不想跟我們在一起的吧!可十幾畝地需要照料,老家的人情世故也需要去經營。年過六十的他們,已是更加憔悴,皺紋堆積,鬢髮多白,滄桑不已!從畢業那年開始,我就不曾再向家裡要錢,只希望當他們需要用錢時能使得應手,不擔驚受怕,不“扣扣索索”,可能過慣窮日子的人,總會想的長遠,改不了省東省西、牽此掛彼的習性吧!再多的叮嚀也無法讓他們養得半點“大手大腳”的習性!直到如今,我雖沒有狠心成為“啃老”的那一族,卻也沒能買下房子,只落得個“衣體裹腹”,養大了一雙兒女而已!父母倒仍是顧之不及!有時真有些鄙視自己的無能為力,更為可恨的是最近幾年,我竟連過年都不曾回去,還讓他們擔憂不已。理由卻總是那麼地冠冕堂皇,又能深深地說服於自己!此刻細想,是多麼自私,多麼無情,直羞愧於天地間!幸好孩子們每年暑寒假都會回去,給他們帶去一些歡喜,也希望能贖去我一點點的罪!


“子欲孝而親不待”有感


百善孝為先,不孝亦無善,不孝亦無德!總以為使父母不愁吃穿,做人做事不累及父母,雖說不上孝,總不至於不孝。可是當一把年紀的他們還在時時叮嚀我“少抽點菸,少喝點酒”時,總會有陳陳酸楚的滋味!忍不住問自己:我又叮嚀過他們什麼呢?我又為他們做過什麼呢?我又帶給過他們什麼呢?

當務之急,問問自己“還能在父母身邊多少?”

還是暫且不去思考這問題的好,時間如流水,草木易凋零!我想,勇敢去放下一些東西,儘快回到父母身邊,以便端飯奉茶,侍奉左右,應是當下第一要緊之務!“三孝”也好,“五孝”也罷,當今的社會,對於父母,陪伴應該是最大之圓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