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仰望天空,就能和他对话

当我们仰望天空,就能和他对话 | 夜问

答案:亚瑟·C·克拉克。

当你拿着手机看到上面的答案时,你已经在体验他的成就了。1945年,亚瑟·C·克拉克在《无线电世界》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通过公式、数据等论证具体预言了未来的地球同步卫星系统。他计算出用3颗卫星间隔120度排列,就可以实现电视和微波的全球覆盖。他的设想在20年后实现了,到现在这个系统帮助我们进行全球通话、地理定位等广阔的应用。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地球静止卫星轨道命名为 “克拉克轨道” ,另外还有一颗1981年发现的4923号小行星被命名为“克拉克”。

看到这里,你以为他是个科学家,那你只答对了一部分。实际上,克拉克最大的贡献还是在科幻界。他和阿西莫夫、海因莱因一起,被业界公认为世界三大科幻小说家。我们最熟悉的作品应该是他的小说《2001太空漫游》,这是他为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专门创作的小说。电影于1968年上映,被誉为“现代科幻电影技术的里程碑”。这部电影成了诸多科幻电影的灵感来源,里面令人害怕的人工智能、光怪陆离的时空穿越、抽象难懂的黑石、人类文明的更迭……种种元素被后人不断拆解,但没人敢说真的读懂了导演的意图。

回到克拉克,对他而言,《2001太空漫游》可能并不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作品,像《童年的终结》《天堂的喷泉》都是他思想的体现。《童年的终结》的开头描述了外星人突然降临地球的情景,这个场景在后来的电影《独立日》《第九区》里都能看到影子。而《天堂的喷泉》里设想了一个能够直达太空的电梯,这容易让我们想到动画《机动战士高达00》和《铳梦》里的场景。尤其在《机动战士高达00》第二季的结尾,一句“The Childhood of Humankind Ends”(人类的童年结束了)更是直指小说《童年的终结》,可见克拉克小说对于后世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在澳大利亚被发现的一种恐龙也被命名为“克拉克”(Serendipaceratops arthur Clarkei),并且前缀有“斯里兰卡”的意思。

斯里兰卡?可能是不想忍受英国的天气,也可能是向往印度洋的温暖,克拉克在1956年移居了斯里兰卡。在那里他爱上了水下探险,甚至还发现了一座古庙遗迹。直到后来他的小儿麻痹后遗症袭来,他才放下水下的爽快。

也许克拉克没想到,若干年后有个中国的科幻作家会在多个场合称:“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这个作家就是刘慈欣。在获得“2018克拉克奖”时,刘慈欣提及,克拉克的作品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科幻小说,正是上世纪80年代读到克拉克作品《2001:太空漫游》和《与拉玛相会》,使他成为一名科幻作家。当他读完书,走出家门,看到浩瀚星空和壮阔宇宙时,科幻的种子就此种下。

克拉克于2008年3月19日在斯里兰卡去世,享年90岁。他的墓志铭上写着“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愿我们人类的想象力永不止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