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思想對於現實人生的意義有哪些?

茶水家的花兒


在中國歷史上,莊子的思想曾經上升到《經》的地位(道教的《南華真經》)。人們耳熟能詳脫口而出的成語如相濡以沫、白駒過隙、對牛彈琴、井底之蛙等等,都出自莊子。由此可見莊子思想對後世影響之大。

莊子認為萬事萬物都在發展變化,沒有是非,沒有對錯,放下名利,與萬物齊一,把自我從功名利祿是非善惡乃至自身形骸思慮的限制中解脫出來,就能達到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境界,達到精神的絕對自由。這是莊子最重要最有價值的思想。

讀了莊子,可以說莊子是中國歷史上超然世外追求精神自由的鼻祖。

中國歷史上無數落魄的文人墨客富豪官吏,都在莊子他老人家極具真善美意境的自由精神牽引下,走出了人生囧境,獲得了精神解脫。

莊子思想對於現實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只要不願與濁世追名逐利者為伍 ,只要想擺脫世事的羈絆與世俗的束縛,只要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就都能從莊子的思想中找尋到方法,實現身心逍遙和超脫。



巴山陳秦嶺


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的代表人物。

莊子名周,宋國蒙(今山東東明一帶)人,在蒙做過短期的漆園吏。他生活在戰國中期,為人十分超脫,不願為具體事務所約束,甚至拒絕楚威王的重金迎聘。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也就是說,他學問面很廣,但其宗旨與老子學識有較強的一致性。

莊子的思想保存在《莊子》一書中。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否認有鬼神主宰世界。他甚至認為不要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反映了一定的消極和沒落情緒。他要人安時處順,養生避害,逍遙自得。他首先提出了"萬物之理"的範疇,用氣的聚散解釋人的生死,認為氣"聚為生,散則為死",對後世影響很大。

道家追求自然無為,擺脫外物的牽纏,在精神上獲得充分的自由,因此,道家美學思想把審美情趣同超功利的人生態度聯繫起來,在我國傳統美學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地位。道家的美學成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審美原則。在我國美學理論中,重視直覺,講究意境和氣韻,強調創作者的個性主體,強調想象,體悟等特點。這些思想,影響了無數藝術家的藝術創造。比喻:李白"飛流直下三幹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朝如青絲暮成雪",毛主席:而今我謂崑崙: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 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干河。 等等。

這些藝術的創作,卻是受莊子思想的影響,它為現實人生注入了理論上指導,推動發展了中國文明和文化。





金都一非書法


莊子的核心思想是“道”,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張“道德”,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思想,故歷史上老莊並稱,道家思想又稱為老莊思想。

一、無為而治。莊子的無為理由,與老子完全不同。

老子的無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真正的偉大社會成果,你不要妄動而要遵循規律。老子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

而莊子的無為,其理由是萬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時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規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規矩,都是壓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遙遊。論幸福的兩種方式。

首先,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遙遊的第一個層次,叫做萬類霜天競自由。

說萬物各有其本性,本無所謂高低。只要他們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發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們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鳥的幸福就是枝頭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遷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實現了自己的自由,那他們是等同的幸福。

莊子的觀點,能做到,對我們現實意義很大

擺脫外物的束縛與羈絆,或者說擺脫對外物的依賴,才能逍遙遊。

不追求名利,不需要智巧謀劃。哪怕是擁有天下的君王,跟保全德性的聖人神人至人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

不爭辯是非,不講求仁義。“仁義之端,是非之塗,樊然淆亂”。是非只是源自於每個人的成見,沒有統一標準,無人能夠評判。有是就有非,因是因非,因非因是,爭辯是非不如包容調和是非。

不在乎功用成敗尊卑榮辱。無用即是大用,成就和虧敗通一。不用而寓諸庸。

不糾結於生死。生死一條,都只是軀體的變化而已,都是造物者的安排,善生則善死,安排去化。

不刻意求知。生有涯,知無涯,人固有所不知,知止其所不知。

以上這些不應有的追求和執念,都是追求自己所喜好的,排斥厭惡的,都屬於“內傷其身”的益生,損害了德性。不能這樣不能那樣,那麼應該怎麼樣呢?只剩下:

養生。天養,保全天賦的德性。

不得已而為之。安之若命,安排去化,順其自然。

才全德不形。與萬物和諧共存,達到和悅而又平靜的最佳狀態。

治國之道,無為自然,無私心成見,使物自喜。


持蓮手釋夢


莊子這個人是很受爭議的一個人,激進的人說他消極避世,不思進取,甘於貧窮;但是真正消極避世的人,又嫉妒他超大的影響力。即便他不求名,但是他的名聲依然像是雷聲震耳一樣,傳遍世人。

現在的道觀裡一般都會供奉“三清”神位。這“三清”是誰?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這些個名號當然沒人有異議,但是對於名號下對應的個人,除了元始天尊是太上老君,也就是老子李耳沒有爭議外,其餘的兩個都有爭議。

有的人認為“一氣化三清”,“三清”其實是一個人;也有人認為“三清”應當是三個人,但是具體是哪三個人又說不清楚。就我以為,“三清”如果是一個人的話雕塑一個人就行了,何必要弄三個真身呢?但是不是一個人的話這三個人又都是誰呢?我以為最合理的認定應該是:元始天尊是老子,靈寶天尊是列子,道德天尊是莊子。

列子(列禦寇)是莊子的老師,著有《湯問》一書,莊子的思想來源於老子,但是承繼於列子。列子的成就沒有莊子高,但也是有相當高的成就的。莊子在《逍遙遊》裡把列子歸於“有待”的境界,既然是“有待”,就是要憑藉外力,要有“靈寶”才能做到隨心所欲。至於道德天尊,莊子的道德境界無疑是最高的,其修養還要超過老子。

也許有人會問:“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的作品直接被冠以《道德經》,也被稱為“道德五千言”,莊子的道德境界怎麼會超過老子呢?

其實這個判斷很簡單,所謂的《道德經》,並不是說老子的道德修養就最高了,而是這“道德五千言”分成了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寫“道”,一個部分寫“德”。“道”是規律,是道家思想的起源,“德”卻是人遵從自然規律的反映。“道”寫的是“天”(自然),“德”寫的是“人”(人為),“天人”合一,也就是人去感知自然規律並做到與其相合,做出來的事恰如其分,這就是“道德”的真諦。

為什麼說莊子的道德修養最高呢?我們可以對這兩個人在同一事件上的思想理論做個比較,來看看有什麼區別。比如說“無為”。

我們知道,“無為”是道家思想裡面很重要的一個理論,意思是要尊重規律,順其自然地發展,不要人為地去做改變。這個改變是作為人對物,或者是對其他人,也就是說我們自己不要去幹涉其他人的生活,影響其他人正常、自然地發展。這個理論應用到政治上,就是“無為而治”。

老子的態度在“無為而治”這個理論上是消極的,即承認已經發生的事實存在,對別人不干涉,自己也不作為。也不是不作為,對於國君,他承認他們的統治,但是希望他們儘量少去幹擾百姓的生活,給百姓一個自然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他的作為,是寄希望於國君自己改變自己,而不是自己主動去尋求改變 。

不僅如此,對於其他人尋求改變現狀的做法,他也不是十分支持的,比如孔子問“禮”於老子,想要以“禮治”來改變當時禮崩樂壞的狀態。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他的人骨頭已經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要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我聽說,善於經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有高尚品德的君子,他的容貌謙虛得像愚鈍的人。拋棄你的驕氣和過多的慾望,拋棄你做作的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你自身都是沒什麼好處的。我能夠告訴你的,也就是這些了!”

作為一個有名望的思想家,老子的這番言語可以看作是他站在“道”的立場上給孔子的一個提醒,有長輩教導晚輩的意思,不一定就是在潑他的冷水。但是從這裡也可以看出,老子信奉的道是自然之道,不太喜歡找事,也不主張主動去解決問題的。

為什麼說莊子的道德境界要高過老子呢?我們知道老子的思想是立足於規律,由自然而至於個人。對於社會出現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自己是局外人,由當事人自己去解決。莊子的思想更多卻是立足於個人,主張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對於出現的問題,先從自己身上去考慮,與己無關的才不去管,這也正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源起。

為什麼莊子的思想會有這種差別呢?這是與其理論有關的。《莊子》是以《逍遙遊》開篇的,所謂的逍遙,是自身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縛,在面對的問題上游刃有餘才可以達到的境界。這種遊刃有餘不僅表現在精神境界上,還有工作和生活層面上的,比如“庖丁解牛”。只有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達得到至人、神人、聖人的境界,才可以享受極致的逍遙。當然,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這是由其性格和學習能力決定,所以能夠達到的層次總有高下之別。不管其他人,每個人只要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了,自己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提升自己的修養和道德境界,這種思想貫穿了莊子作品的始終,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德具才全的至人、神人、聖人,可以遊戲於塵埃,遊心於德之和。當然,這種“逍遙”是建立在道德之上的,是個人自身的逍遙,不能損害到其他人的利益。有了這種逍遙,也就會有“齊物”思想的出現。

什麼是“齊物”呢?所謂的“齊物”,並不是說萬事萬物都是一致的,相反,萬事萬物是千差萬別的,只是因為處在一個共同的環境中,所以具有同一性。這種同一性就是“齊物”。當然,我們對“同一性”還有另外一種理解,每個人只要把你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你的人生就是與其他人平齊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績。因為你在看別人功績的時候,你是在以己之所短與別人的所長相比,但是你自己的所長卻沒有表現出來;可能你自己的所長也是別人的所短,這是相對的。每個人都應該有這麼一個所長,你要做的是找到併發揮它,儘量擴展它的深度,這就是“齊物”的理論。不僅“物”是可以齊的,“論”也是可以齊的;融合了“物”與“論”的統一,就是“齊物論”。

因為萬事萬物之間有了這種同一性,所以對於莊子來說,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等級觀念當然也就不復存在,有的只是每個人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爭取最大程度的“逍遙”的統一。每個人都把自身能力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這是以“道德”的觀念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對於我們這個時代來說,這種精神尤為必要。

為什麼我們現在要有這種對自己負責的精神呢?我們大家也都看到了,我們現實的社會並不如想象中美好,不僅不美好,還醜,甚至是病態的。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大多數人的思想只被一個詞牽引,一切向“錢”看!本來向“錢”看也沒什麼不好,有追求才有上進;但是“向錢看”是要以個人內在的道德約束為前提的,我們的道德約束在哪裡呢?過去的幾千年我們在封建禮教的影響下,給自己披上了看似華麗的一層外衣,已經看不到自己的真實了,但是至少在過去引導社會的價值觀念還是多元的;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傳統的價值觀念已經差不多喪失殆盡了,全靠“法治”在做外在的約束,一旦信仰缺失,進入盲目的“拜金”時代,道德缺位的弊端就出來了,於是製假販假、貪汙腐化,各種招數全出來了。有人說一個案子催生了一代“碰瓷業”,讓公民的“道德底線”下降了一大截,我想說的是如果所有人都有這種道德底線,“碰瓷業”這種東西還會出現嗎?

我們應該重視對自身的反思,怎樣才能挑起自身的責任,不給社會的其他人加深負擔。沒有一個人有義務為他人的過失買單,除非至親至近的人出於情義願意施加援手。我們不一定要助人,但是至少不能去害人。我們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儘量去助人,擴大自己的影響。我們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儘量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在追求真、善、美的同時,儘量讓自己的形象得到昇華。當會賺錢成為了一種本事而不僅僅只是一種追求或者炫耀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修養已經提升了!

為什麼要強調賺錢的能力而不是賺錢的結果呢?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所長,也能夠從所長中獲得滿足感。有的人天生擅長賺錢,也有人喜歡做其他的,比如“對牛”彈琴。不管你喜歡哪一行,你的最終目的是自己獲得了快樂。憑什麼賺了大錢的人可以在喜歡對牛彈琴並且自得其樂的人面前頤指氣使,大聲說“你不行”呢?你所以為的快樂未必是他想要的快樂,你只是把你想要的快樂強加給他罷了,有什麼意義呢?真正的事實是,賺錢是你的所長,對牛彈琴是他的所長,你們都只是把自身能力發揮出來了,在自己的領域有了成就。如果能夠把對自身的這種成就變為一種責任,每個人都做到自己的最好,然後來影響他人,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莊子思想的最大現實意義所在。


Mr張先森說


梁惠王召見莊子時,莊子衣衫籃縷。王問曰:

“云何如此潦倒”?莊子回答說:“人有道德不

能行,才叫潦倒。衣服破爛不是潦倒”。竟

還說“我生錯了年代,碰上國君短智,宰相

缺德,有何辦法”?在凡人眼裡,如此出言

不遜。是自絕富貴。

可見莊子也是一個很放浪的思想家。他主張

迴歸本真本源,不要在生命上添加任何負擔。

他也懷有出塵離俗的想法。希望能以“心齋”、

“坐忘”、“無待無求”等達到天人共生的境界

他認為最高的自由是無所謂自由,最大的

幸福是不知幸與不幸為何物。

莊子的思維模式或審美觀,對中國文化影

響極深!

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賜號莊子為“南華真人”,

《莊子》亦為《南華真經》。

莊子思想於現實仍有巨大的影響作用,仍

告訴人們生活要淡定,順其自然就好。


廣法居士


這個題目挺好,所以哪怕自己的回答與題主不合也留下點文字。

限於本人對國學所知所解有限,個人鄙陋的淺見就不免貽笑大方了,但第一次碰到有莊子的話題,情不自禁。以下純粹個人想法:

關於老子、莊子和孔子,這三個的思想是我最喜歡的國學內容,以為這就是東方智慧甚至是我們中國人信仰的內核根基所在。老子道德經立說,開啟了“天人合一,大同世界”的格局。其後一分為二,一說人物,就是莊子,一說社會,就是孔子。這裡單說莊子。

莊子對物,等量齊觀(雖然好多人帶有感情色彩的解說,其有所清高、不屑或者消極避世等等啥的,我是不認同的),延續了老子,與物及其關係的觀點,對於宇宙的思考和論述更豐富了老子的學說。而且他更純粹的是,把物延伸到了個體人自身,把我與外物的關係推演到極致,並且身體力行,自我修煉,自我享受。誇張的說,他指引了後世對美的認知方向和道路,讓個體可以探尋心靈之錨,找到內在的歸屬。這種思想,平衡了孔孟之道,極大的平和人民的內心與靈魂,使中國社會幾千年來不至流於虛浮消亡。

而在現代,在我們過度追逐名利、金錢、奢欲而迷失自我的時候,甚至是於生無望的時候,他讓我們知道有那麼一處可以找尋自我回家的密碼——心安之處!

或者21世紀的中國,這個順序是該換過來了,心安方能得大同!


無火之焱


道家的莊子,最著名的那隻鯤鵬,“不知其幾萬裡也”,還有夢蝶,不知做夢的究竟是莊子還是蝴蝶……感覺仙氣十足,“逍遙”得太不真實。

莊子曾拒絕楚威王的聘請,堅持自己的理想,可說是“一種選擇”而非無奈。以他的影響力,無疑拒絕過其他更多的機會,又足以說明其堅持理想“有始有終”。

而生活是真實的。養著一家子人,他也不得不去找監河侯老爺借糧食,還碰了個軟釘子。作品中,莊子以魚喻人,說明就快渴死的魚,只需一點水就夠活命,哪等得了對方承諾中遙遙無期的大江之水。

我們樂見其中的道理,因為莊子太灑脫,便也理所當然地忽略了他和家人、馬上就要揭不開鍋的飢餓。

從思想境界、文學成就,《莊子》的價值毋庸置疑,指引人們看到更高遠的世界,回到更自然的狀態。不過將之放在“現實”中去運用,便不能不打個問號。

那麼,莊子思想,在當前環境下,對於壓力山大的普通人來說,價值幾何?

莊子主張人與自然合一,反對人為物役的觀念,把無拘無束、無知無慾、純真生活的遠古時期作為理想的道德社會,認為正是因為聖人“興治化之流”、“毀道德以為仁義”致使樸散德衰。

莊子認為,要真正實現人格的完善、獨立和自由,就必須掙脫人身對物質的依附關係,過平易恬淡的生活。還須順其自然,超越生死,傲立於天地之間,從而達至內在與外在、天與人和諧圓融的最高境界。

對此,很多人認定,《莊子》正是急功近利、勾心鬥角、喪失天真的人們的必需品。那麼問題來了,現實中,什麼樣的人,可以返璞歸真?

對物慾保持簡單,以前的農民或有這個可能,但隨著村子的消失、網絡的發達,再要平心靜氣地死守一隅,就算願意,也不太容易了,畢竟,無人村太孤獨。一般農民受教育有限,要達到“超越生死,傲立於天地之間”的境界,也實在是為難。

說來,實現了財富自由的精英階層,是有資本走向精神高峰的。不過,伴隨他們的,往往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的要求,一般很難停下來。

如今不像古代,人們可以相對自由地造一棟房屋,棲息一片樹林。城市化進程中,家人的安定不能不管,子女的教育不能耽誤,一屋一瓦,就足以耗費人們大半生的努力了。

莊子的勸誡,對那些不知足的突破底線去賺取暴利的迷失的人,倒是可以勸誡,不過落到實處,毒奶粉、毒校服的製造商們,法律應是教育他們的更好手段。

所以,當看到書中批判現實、感嘆人們不再安守清貧的時候,我總不免質疑,批判者自身的實踐誠意。

但有兩點,是有積極的現實意義的。

一個是莊子的格局,能讓人看到現實的渺小,從而在面對挫折時擁有更超然的心境。

莊子曾比喻說,兩個國家自以為爭奪霸業的戰爭,不過就是蝸牛上的兩隻角,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角落,爭個你死我活。

這不僅視野夠大,也很科學,我們看過地球之於太陽系、之於銀河系、之於整個宇宙的關係,人類只是微塵,很多時候,不必把一切看得太重,才能長保精神健康。另外一點,是每個人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所謂逍遙,是自身修養達到了一定程度,可以不受外境的束縛,面對問題遊刃有餘時才能達到的境界。

這不僅體現在精神境界,也反映在工作和生活中,比如“庖丁解牛”。在莊子看來,每個人不管做什麼,只要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了,也就沒什麼遺憾了。

這也是“齊物”的理論:每個人把自身能力發揮到極致,你的人生就是與其他人平齊的,不用去管其他人有多大的功績。

實則,莊子的夢蝶也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夢裡的時光哪怕虛幻,也是我們體驗的一部分。能夠24小時都安心自足的人,才擁有了真正的幸福。




LivePD


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於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莊子思想是從老子思想發展而來,他把老子的道發展成主觀唯心主義,把樸素的辯證法發展成為相對主義。


率性而活的人


莊子在《人間世》裡面講,“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大多數人當然很喜歡講忠臣的一面,哪個人對,哪個人有道德,而政治上壞人的一面,一定被打擊得很厲害。這樣“惡用而求有以異”?這樣的做法同普通人沒有兩樣。普通人都喜歡好的一面,討厭壞的一面。你問任何一個人,喜歡交好人做朋友,還是喜歡交壞人做朋友?連小孩子都會告訴你,願意交一個好人做朋友。歷史上皇帝前面那些奸臣,在當時所看到的都不是奸臣;如果奸臣那麼容易給你看出來,還叫奸臣嗎?所有的奸臣,在當時做的比忠臣都好,比忠臣還可愛,奸臣不是專做壞事的啊!他們也會做好事的。



怡蘭國學文化


毋庸置疑,莊子是我國曆史上非常著名的思想家,他繼承了老子的道家思想,並融合了部分儒學理論,最後形成相對獨立的思想體系。其中很多思想已不再適用,源於莊子生活的歷史侷限性,但一部分認知對現代人仍具有指導意義。

《莊子》中的辯證思想,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他認為事物的變化在於自身運動,認識到天地、人、外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對立和統一,並提出了其一般轉化規律。這一辯證法對我們現在認知事物自然有用。

再有《莊子》中關於“樸素”的倫理思想,即“天人合一”主張消除對迴歸自然本性的干擾,復歸純真無為,保持內心安泰,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遙自在,應用在現代處世哲學中,就是為人做事不偏不倚,順其自然。

僅列舉一小部分,還有很多閃亮的點等待後人發掘。先聊這麼多吧,一句兩句真的很難說的清一位巨匠的思想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