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體推進“三不” 持續淨化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強調,要深刻把握黨風廉政建設規律,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不僅是反腐敗鬥爭的基本方針,也是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略。這一方針和方略,為不斷淨化政治生態、深入開展反腐敗鬥爭提供了重要保證。


一體推進“三不”  持續淨化政治生態

一體推進“三不”,必須打通“三不”之間的內在聯繫,實現統籌聯動、同向發力、效應疊加。近年來,湖南運用一體推進“三不”思路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注重整體把握、貫通理解,系統謀劃、一體推進,並在實踐中鞏固完善,在保持高壓態勢的基礎上,投入更多精力建制度、抓監督、強教育,把握好糾正與防範、治標與治本、階段性與連續性的關係,做到堅定不移、精準有序、標本兼治。比如,針對查辦案件暴露的共性問題,省委先後出臺相關規定,在全省部署開展“提籃子”“打牌子”“拉款子”以及違規經商辦企業等問題專項整治,持續不斷淨化政治生態。


強化“不敢”,通過懲治和震懾,為“不能”“不想”創造條件

1月21日,桂陽縣政府原副縣長、公安局原局長譚軍龍利用職務便利,在案件辦理、工程招標等方面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財物,涉嫌受賄罪被開除黨籍和公職。

“穩住高壓態勢、穩住懲治力度、穩住幹部群眾對反腐懲惡的預期,堅持有貪肅貪、有腐反腐,對腐敗增量,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腐敗存量,分清輕重緩急,按照‘兩個優先’的原則,堅決予以查處。”省紀委監委案件審理室主任曾海平介紹說,這些“老虎”落馬、“蒼蠅”落地、“狐狸”落網,是湖南保持懲治腐敗高壓態勢,倒逼幹部正確對待權力、謹慎使用權力、不敢濫用權力的力證。

2019年,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緊盯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部門、行業和領域,嚴肅查處了一批貪汙賄賂、濫用職權、翫忽職守、徇私舞弊等職務違法和職務犯罪案件,省政府辦公廳原黨組成員、副主任顏海林,祁陽縣委原副書記、縣長金彪等一批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腐敗幹部紛紛落馬。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23552件、結案20380件、處分19603人,立案審查調查省管幹部47人。

震懾感召之下,主動投案和交代問題人數增多。僅2019年5、6月間,長沙市財政局原黨組書記、局長李洪波,攸縣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劉凱平,湘潭市直屬機關工委原委員鄧柯,辰溪縣人大常委會原主任、黨組書記唐曉軍等一批領導幹部紛紛主動投案。

一些問題幹部與其家屬也選擇了主動投案這條“唯一出路”。2019年6月28日,耒陽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熊國華攜子主動投案。兩個月後,懷化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隊政治委員郭龍金攜妻主動投案。2019年,湖南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接受主動投案和交代問題1764人,同比增長35.9%。


強化“不能”,通過制度和監督,鞏固“不敢”“不想”的成果

一體推進“三不”,善於發現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是關鍵。湖南從源頭抓起,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懲治腐敗的生動實踐進行系統總結和深入剖析,以案促改、堵塞漏洞,為權力套上制度籠子,對不敢腐劃出紅線,對不想腐提出倡導,為不敢腐、不想腐提供有力支撐。

2019年8月5日,省紀委監委通報了查處的幾位省管幹部違規收受紅包禮金問題。

“紅包禮金陋習積弊已久,不出重拳、不下猛藥難以根絕。”省紀委監委政策法規室主任錢勝介紹,針對近幾年案件查辦中暴露的共性問題,省委嚴禁違規收送紅包禮金,明確要求撤銷各級廉政賬戶,對違規收受紅包禮金的,一律先免職後處理。20天內,撤銷省市縣三級137個廉政賬戶,徹底從制度上掐斷違規收送紅包禮金的“緩衝帶”。

“權力具有二重性,既可以用來為公眾謀利益,也可以為自己謀私。”錢勝認為,只有加強對權力的監管,才能防止黨員幹部走上違紀違法道路。

通過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巡察監督發現的共性問題,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織密管權用權的制度籠子。省委、省政府“約法三章”,重點治理“違規公款吃喝、違規配備使用辦公用房、違規收送紅包禮金”突出問題,凡違反者一律先免職後處理。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紀檢監察機關在審查調查工作中發現,利用領導幹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提籃子”“打牌子”情況依然大量存在,這些行為滋生腐敗,腐蝕幹部,嚴重汙染政治生態,人民群眾反映強烈。2018年9月,省委出臺嚴禁利用領導幹部職權或者職務上的影響“提籃子”謀取私利的規定。

2019年7月,省委出臺堅決抵制和嚴肅查處利用領導幹部名義“打牌子”辦事的規定。要求全省4.1萬餘名副處級以上幹部向組織報告防止利用領導幹部名義“提籃子”“打牌子”謀取私利的有關工作情況,並先後查處李曉宏、李可波、周松柏等省管幹部本人及其親屬、其他特定關係人“打牌子”的典型問題。



強化“不想”,通過教育和覺悟,最終實現“不敢”“不能”的昇華

黨員幹部和公職人員要行得端、走得正,就必須涵養道德操守,明禮誠信,懷德自重,謹言慎行,慎獨慎微,自覺築牢不想腐的思想基礎,建立拒腐防變的精神防線,為不敢腐、不能腐構築起堅固思想堤壩。

“沒了自由,我要這麼多錢有什麼用,每每想到這個事,就後悔到心痛……”屏幕上,省人民檢察院原黨組成員、副檢察長白貴泉捶胸頓足、悔恨不已。

1月19日,省十一屆紀委五次全會會前播放警示教育片《忠誠與背叛2019》,與會領導幹部看完後紛紛表示,警示片裡的主角都是曾經的“身邊人”,內心震撼很大。

觀看警示教育片已成為省紀委全會的“必修課”,這也是省紀委監委做好審查調查“後半篇文章”的重要舉措。為了達到查處一案、警示一片、規範一方的治本效果,全省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在每查辦一起重要案件後都梳理總結,形成一篇懺悔書、一個剖析報告、一份相關建議,切實推動以案促改。

在開展警示教育的同時,一些典型案例、重大案件還走進了民主生活會,用以自我對照,督促整改。

2019年11月8日,在省委常委會會議室,省委班子成員用一天的時間召開吸取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向力力案深刻教訓專題民主生活會。

省委書記杜家毫首先代表省委常委班子作對照檢查,並帶頭作個人對照檢查發言,班子成員逐一進行個人對照檢查發言,大家堅持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達到吸取教訓、以案促改的目的。

對照身邊人、身邊事進行自我剖析、對照檢查,全省各級黨委相繼召開黨員領導幹部警示教育大會和專題民主生活會,均以案為鏡鑑,清除政治生態的“汙染源”,堅守為民服務的初心。

不僅如此,將落馬官員懺悔錄編印而成的《警示錄》也讓全省領導幹部感觸很深。參與《警示錄》編輯的省紀委監委宣傳部幹部劉學先感慨,落馬乾部的懺悔和案件調查審查組的剖析報告,以案釋德、以案釋紀、以案釋法,是對黨員幹部最現實的理想信念教育、宗旨意識教育、廉政警示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