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7分,如何在集體意識的《浪潮》中保持理智

首先,特別感謝好朋友推薦給我的這部電影《浪潮》,我在搜狐視頻上觀看,儘管清晰度不高,但並不影響電影帶給我的觀感。正如片名一般,集體意識像海浪一樣,層層疊疊蜂擁而來,越看到後面,越酣暢淋漓,就像親眼目睹海水不斷上升,直至淹沒我們立身的海島,讓人處在一種怪異的緊張氛圍裡。

電影根據德國小說家託德·斯特拉瑟的同名小說改編,主線十分清晰,主要講述的是高中歷史老師模擬獨裁統治時,前所未有的紀律性和認同感凝聚了全班的學生,從而產生極大的行動力,學生們為自己的組織命名為“浪潮”,他們產生的影響日趨擴大,漸漸開始排斥異類,直至最後,老師無法控制局勢,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後果。

三次表面的平靜,激起人心中的驚濤駭浪

豆瓣8.7分,如何在集體意識的《浪潮》中保持理智

電影中讓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有三處,第一處是課程剛開始時,老師詢問學生法西斯是否會重新出現,學生們各抒己見,其中有一個學生說,我們知道納粹是邪惡的,但事情發生的時候我甚至沒有出生,難道我應該用一生揹負這份罪責嗎?

這部在中國沒有廣泛圍觀閱的電影,卻是德國人扎向自己歷史傷口的一刀,儘管他們的總理曾為往事下跪懺悔,但因為他們是德國人,便好像生來有罪。

人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

這句話用在這裡再合適不過,祖輩的罪惡和他們到底有什麼關聯呢?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張白紙,經過這個世界染色後,才有了善惡。

有時,我們總是善於苛責他人,卻又希望他人善待自己。

豆瓣8.7分,如何在集體意識的《浪潮》中保持理智

第二處是“浪潮”運動已經到了不可控的時候,卡羅印發關於“浪潮”組織的負面消息,在那個夜晚,卡羅準備騎車回家,急促的背景音樂響起,她不時的望向身後,我總以為這時會有人出現,讓不可控制的事情提早出現。但好在卡羅足夠幸運,逃過一劫。

這是何其恐怖的一事,眾人處在集體之中,就會為了彼此的認同,而放棄思考。這時,仍會思考的人便是異類,而卡羅便是這個異類。他一心想喚醒男友與老師,但局勢一直在往壞發展。

或許,我們曾是局勢的推動者,但真的當大勢所趨時,我們只有旁觀的權力。

豆瓣8.7分,如何在集體意識的《浪潮》中保持理智

第三處,是影片的最後,一個極端的學生因為信仰崩塌,飲彈自盡,老師被拘拿進警車,他雙目無神,雙手捂著面頰,這時彷彿看見了令人驚異的一幕,滿臉的不可置信,電影也到此落下帷幕。

開放式的結局,是為了給人思考的空間。

我想,導演所要傳達的是,事情並未到此結束,“浪潮”產生了更深遠的影響,或許將來會有更大的破壞,勸誡我們要謹慎的對待歷史。這可能是德國人自己的深思,他們會疑問,二戰已是歷史,國家不能始終負重前行,但歷史的教訓更不能忘記,因為其產生的後果是極其深遠可怕的。

集體意識中,人們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

《浪潮》讓我想起了另一部廣為我們所知的電影《死亡詩社》,因為二者裡的老師都是一個船長,都想擺渡自己的學生,但產生的效果卻天差地遠。

這也告訴我們,很多時候,光是有想法和行動力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懂得把持方向和尺度。就我的觀念來看,電影中老師的手法並不是完全的法西斯獨裁,因為很多類似的東西能在我們的課堂上看見。

豆瓣8.7分,如何在集體意識的《浪潮》中保持理智

我覺得用集體意識形容更加貼切,就如同電影末端那個學生之所以飲彈自盡,是因為“浪潮”組織存在前他處在班級的底層,沒有朋友,經常被欺負,家人情感淡泊。而在“浪潮”建立後,他獲得了認同,這種感覺前所未有,他說這是他將終生為之奮鬥的事業。為此他把老師視作精神領袖,去貼身保護老師,直至最後老師說“浪潮”結束了,他的世界連著信仰轟然倒塌。

因為集體意識,消除了學生之間的小團體,加強了他們的凝聚力,從某個方面講是有利於學生的,但任何一件事情都是需要度的,過猶不及。

有時,我也在思考,作為一個個人,我們應該怎麼在集體中更好的生活,如何保持理智。人畢竟是社會性的動物,總不能真的離群索居去過隱士一樣的生活。電影從某種方面給了我們啟示,但答案卻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尋找。

豆瓣8.7分,如何在集體意識的《浪潮》中保持理智

“浪潮”的變化是逐漸發生的,從口號、名字、服飾、見面手勢。一步一步,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統一的集體,學生們對老師的尊敬曾在電影裡反覆論證,比如學生對家長的講述,老師女友的反饋,最初校長的支持等等。這讓我開始懂得為何希特勒有那麼多人追隨,正是因為屬下對他對不斷神化,讓他不得不成為神,因為在那個時候,他再也不能從神壇上下來了。

電影中,被人無限尊敬的老師,想要走下來,便引發了山崩海嘯一樣的連鎖反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