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白蛋白低是什麼原因?

醫學檢驗新視野


白蛋白又稱為清蛋白,是組成血漿的主要成分。白蛋白是人體血液中用來運輸和維護各器官生理功能的一種蛋白,它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維持血漿膠體滲透壓的恆定、能夠運輸很多難溶性小分子有機物、對球蛋白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是人體一種重要的營養物質、能夠解毒一些體內的毒害金屬離子。正常成人的血清白蛋白參考值為35~51g/L即3.5~5.1g/dl。



白蛋白異常所代表的含義是什麼?

由於肝臟是白蛋白合成的唯一場所,所以說白蛋白的值一旦出現異常,就能夠很好的反應出肝臟的健康與否。當然除了合成途徑出現異常,會造成白蛋白水平的改變,其他一些原因,如各種缺水、多發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癥、冷球蛋白血癥、系統性紅斑狼瘡、多發性硬化等疾病會引起白蛋白水平的增高;肝臟合成功能障礙、營養攝入不足、惡性腫瘤、重症結核、急性大失血、嚴重燙傷、胸腹水、腎病、孕後期、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等都會導致白蛋白水平降低。

人血白蛋白在臨床上的應用是什麼?

人血白蛋白是血液製品的一種,是從健康人的血液中提煉加工而成,直接靜脈注射到病人體內,其主要功能是增強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適應於一些自身體內無法合成白蛋白或者 短時間內丟失大量白蛋白的患者,如失血、創傷、燒傷引起的休克,肝硬化及腎病引起的水腫或腹水,低蛋白血癥的防治,腦水腫及損傷引起的顱壓升高等等一些疾病。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您帶來幫助!喜歡就點個贊吧!


汪醫生小課堂


說到白蛋白,我覺得大家印象最深的,接觸最多的,或者說打的最多的就是當屬人血白蛋白了。

在我們身體周圍,把人血白蛋白當做“營養品”,誤用、濫用是非常普遍的一種現象,我記得我小時候那會,一瓶人血白蛋白,那時候想用,你還得考慮下其價格,掂量掂量是不是用的起,但是隨著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五六百一瓶的人血白蛋白用的起的人越來越多了,反而成了白蛋白濫用的開始!



事實上,這是不對的,像我們醫院用人血白蛋白,審批和控制都是非常嚴格的,不是我們醫生想用就能用的,我們醫生在開具白蛋白的醫囑時,必須要像我們的藥學部出具一份申請,並必須提供所使用病人的相關化驗結果作為依據,不然藥房也不會給我們醫生使用。

因為人血白蛋白怎麼也是一種血液製品,而且是一種臨床急救的特殊藥品,在使用前除了要徵求病人及家屬同意外,還必須要要符合白蛋白使用的臨床適應症,而這適應症這正是其中導致我們人體白蛋白低的原因!

  1. 失血創傷、燒傷等引起的休克;
  2. 肝硬化引起的腹水等併發症;
  3. 腎病導致的水腫等;
  4. 低蛋白血癥

當然,除去這些可以考慮輸入人血白蛋白的適應症是導致我們白蛋白降低的原因之外。事實上,之所以白蛋白會被當做營養品被我們大家所喜愛補充,最主要的原因是白蛋白是我們人體蛋白質粉營養狀況與肝功能障礙的一個敏感指標,對肝病的早期診斷有一定的價值!

因為白蛋白是在我們肝臟合成的,因此只要查肝功能,就可以查出我們血清中白蛋白的量,也只要出現各類肝炎、肝硬化導致肝功能損害時,就有可能會導致白蛋白低;還有就是出現蛋白消耗性疾病,女性妊娠或高雌激素血癥時,一旦病人出現營養不良,也可能會導致白蛋白的迅速下降。


所以,臨床上把白蛋白當做評價營養不良的標準:0.2-0.4g/L為正常,0.1—0.15g/L為輕度缺乏,0.05-0.1g/L為中度缺乏,<0.05g/L為嚴重缺乏!

但是不管如何,人血白蛋白都不是營養品,切不濫用,而且很多時候濫用是沒有意義的,像最明顯的,現象有的人喜歡在家中有老人馬上要過世的時候,看似孝順的給老人花錢打人血白蛋白,說是可以讓老人多活幾天,事實上只是一種自我安慰!


醫學小偵探


大家好,我是一名腎內科醫生,說到“人血白蛋白針”這個藥物,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為什麼?因為太貴了,像腎內科有一種病人經常需要用到“白蛋白針”,那便是腎病綜合徵的患者,那話又說回來,為什麼血裡面白蛋白會低呢?今天我將針對這個問題來為大家做一期科普講解!

血清白蛋白低的定義是什麼?

①臨床上如果血清白蛋白低到了一定範圍,我們就可以稱之為“低蛋白血癥”,它是一組由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臨床綜合徵。其實血液中蛋白的種類是非常多的,比如白蛋白、球蛋白等等,而低蛋白血癥一般就是指的血漿總蛋白<60g/l或白蛋白<35g/l。

②注意了,白蛋白是血漿中的非常最主要的蛋白質,可佔血漿全部蛋白質的50%-60%,進行檢驗化驗時正常範圍一般在40-50g/L之間,低蛋白血癥會影響很多疾病的預後,尤其是對於很多危、重症病人,血清白蛋白的水平與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病死率是有著密切關係的。

白蛋白在我們體內的分佈情況以及它有何特點?

①前面我也提到,白蛋白是體內非常重要的蛋白質,我們的肝臟則是合成蛋白質的主要器官,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大約合成0.2g/kg白蛋白,然後通過靜脈系統運送至肝外。



②血管內的白蛋白量只佔全身貯存量的30%-40%,60%血管外的蛋白分佈於皮膚,肌肉以及腸黏膜等組織中,它具有“親水性”,可自有通過毛細血管壁,在循環血液與細胞外液之間動態交換,並維持著血液與細胞外液的膠體滲透壓的平衡,腎病綜合徵患者為什麼會全身水腫,肝硬化病人為什麼會有腹水、有水腫,很大部分原因就是白蛋白低了導致膠體滲透壓下降所導致。

③白蛋白具有清除自由基、調節細胞凋亡、維持酸鹼平衡和抗凝血的功能和作用,是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轉運氧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什麼會出現血清白蛋白低/低蛋白血癥?

①蛋白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

這裡指的就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食慾不振及厭食,如嚴重的心、肺、肝、腎疾患,胃腸道瘀血,腦部病變,消化道梗阻,攝食困難(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膽道疾病、胃腸吻合術所致的吸收不良綜合徵,所以當出現低蛋白血癥時,這是需要排查的原因之一。


②蛋白質合成障礙

在機體嚴重的應激狀態下,各種原因的肝損害使肝臟蛋白合成能力減低,血漿蛋白質合成減少,肝臟降低合成白蛋白而優先合成急性相蛋白(如C反應蛋白等),致使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這一點主要是圍繞“肝臟”而言,所以任何損傷肝臟的因素或者肝臟疾病都有可能出現這種情況,當出現低蛋白血癥時,這就是需要排查的原因之二。

③白蛋白分解代謝的速率增快

研究顯示,我們正常健康人的白蛋白半衰期為(12.5±1.7)d,而如果是此刻感染的病人,半衰期則為(8.2±1.4)d。這樣算來白蛋白丟失增加,那在這種感染狀態下,血清白蛋白自然而然就低了,所以當出現低蛋白血癥時,這是需要排查的原因之三。

④白蛋白分佈異常

如在感染的條件下,血清白蛋白從血管內到血管外的分佈速率明顯增加,尤其是危重、膿毒血癥患者在應激狀態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會遭到破壞,這時全身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內白蛋白滲透到組織間隙造成低蛋白血癥,這就是需要排查的原因之四。

⑤長期大量蛋白質的丟失

如消化性潰瘍、痔瘡、鉤蟲病、女性月經量過多、大面積的燒傷、創傷等均可導致大量的血漿白蛋白丟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腎病綜合徵患者,就是因為腎小球的濾過屏障受損,蛋白從尿液中漏出來(正常情況下是不會有蛋白漏出來的),那血液中蛋白水平自然就低了,所以這就是需要排查的原因之五。

血清白蛋白低/低蛋白血癥該做何處理?

①這種情況自然是需要及時干預的,因為長期的低蛋白血癥會給人體帶來一系列的併發症(高凝狀態、全身水腫、心衰等等),要想糾正低蛋白血癥,可不是馬上就買幾瓶人血白蛋白輸上就完事了,根源還是要找到引起低蛋白血癥的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然後針對原發病進行治療。

②如腎病綜合徵患者,那就針對腎病綜合徵進行治療,疾病好轉,尿液中不再漏出蛋白,那低蛋白血癥自然緩解,如果是營養不良導致,那就加強營養,營養補上去,人體吸收沒有障礙,那低蛋白血癥自然也就糾正了,所以針對這一點,還是根據具體疾病情況具體分析,注意了,像大面積燒傷患者、膿毒血癥、嚴重的腎病綜合徵、肝硬化等疾病短期之內還是需要進行外源性的補充以輔助臨床治療。



大總結

在工作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家屬對於人血白蛋白針的使用有一個誤區(營養品、增強免疫力等),其實這不可取,有時候反而是適得其反,臨床上對於白蛋白針的使用是有嚴格的適應症的,所以“科學的認識白蛋白,科學的使用白蛋白”才是正解。


作者寄語:每天都會抽出一點時間為大家進行健康科普,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文中觀點均有文獻來源,如仍有疑問,可以評論區留言,歡迎大家關注、轉發,如果有幫助,就幫我點個贊,謝謝大家支持!

參考文獻:

1、李維勤,王新穎,朱虹.嚴重感染患者血清白蛋白分解和分佈動力學研究(J).中華外科雜誌,2003,41(6):423-426.

2、周國超,楊大剛,等.低蛋白血癥的研究進展(J).貴州醫藥,2015,3(39):279-281.

3、範江花,肖政輝,等.兒童低蛋白血癥的發病機制和治療進展(J).臨床兒科雜誌,2012,11(30)1088-1089.


張壘醫生


白蛋白是好東西,特別是對於那些不能進食、進食量少、消耗過大的病人,簡直是救命神藥;目前市面上的人血白蛋白都比較貴,這也成為一些人送禮的首選物品。

話說回來,白蛋白由肝臟合成,其在血清中的含量,直接反應出肝功能的好壞,其次也是衡量個人營養狀況的指標。

什麼情況下白蛋白會降低?

1、肝臟合成白蛋白障礙:常見的疾病是重症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以及藥物性肝損害等。

2、營養不良:人體每天需要攝入正常量的蛋白質,如果少吃含蛋白食物或者腸道吸收功能不良,則會引起營養不良性低蛋白血癥;特別是一些術後禁食的病人,更要補充蛋白,以促進傷口癒合。

3、蛋白丟失過多:如常見的腎病綜合徵,會出現大量蛋白尿而引起蛋白降低;還有嚴重的燒傷後血漿滲出、急性大出血等,都會引起血清內的蛋白含量降低。

4、消耗增加:一般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癌症晚期患者,嚴重甲亢患者,結核患者等。

蛋白是維持人體正常運轉的必要元素,也是保持正常血漿膠體滲透壓穩定的重要因素,如果蛋白過低(<25g/L),則會引起顏面部、下肢水腫,以及胸水、腹水、心包積液等。

如果能找出引起蛋白降低的原因,再予以針對性症治療,一般低蛋白情況都能得到糾正。

我是胃腸肝膽外科醫生, 平時術後患者只要能吃東西,我都會建議每餐吃2-3個水煮雞蛋的蛋白,以便能促使術後快速康復。

★若本回答有幫助,請點贊支持!

胃腸肝膽外科曾醫生


大家最熟悉的是營養不良的患者會出現水腫,主要是因為蛋白低導致,所以白蛋白低被稱為水腫性營養不良或者蛋白質營養不良或者低蛋白血癥。



白蛋白低不是一個單獨的疾病,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



造成白蛋白的原因有:

1、蛋白質的分解和利用加速:如長期反覆發熱、甲亢、癌症、惡病質、皮質醇增多症、肺結核等,會造成蛋白質分解和利用加快,當人體合成的蛋白質低於分解的蛋白質,患者必然會出現白蛋白低。

2、蛋白質大量長時間的從人體丟失:如腎病綜合徵、慢性腎小球腎炎等腎臟疾病導致蛋白從尿裡丟失、腸道疾病如克隆恩病以及潰瘍性結腸炎均可以造成蛋白質的丟失、大面積燒傷的患者從創面丟失大量的蛋白質,另外大量放胸水或者腹水或者慢性貧血也會造成白蛋白低。

3、合成蛋白質出現障礙:蛋白質的合成主要在肝臟,而當各種原因造成肝臟受損,勢必會導致肝臟合成蛋白質的能力下降,血漿裡的蛋白質也會減少,而出現白蛋白低。

如藥物或者毒物、酒精導致的肝臟受損、各種原因導致的肝臟缺血缺氧、各種原因導致肝癌和肝硬化以及重症肝炎等。

4、進食蛋白質不足或者進食後蛋白質吸收得不好:如長期捱餓或者長期進食低熱量和低蛋白飲食

或者因為食管癌、幽門梗阻、精神性厭食症而造成患者不能很好的吃東西或者吃東西后出現嘔吐。

5、進食後的蛋白質消化吸收得不好:如胃腸道疾病或者肝膽胰脾疾病導致的消化不良或者慢性腹瀉。

腸道菌群失調、腸道黏膜發生廣泛的病變、小腸大部分切除、腸道出現寄生蟲、糖尿病、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以及甲狀腺功能減退導致腸道吸收得不好。

6、患者重度水腫或者出現水中毒:血裡的蛋白質被嚴重的稀釋而出現白蛋白低。

對於白蛋白低首先要查明原因,並去除病因,嚴重低蛋白血癥可以通過飲食補充,必要時配合輸注人血白蛋白。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作為商業用途!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和用藥的依據,不能代替醫生和其他醫務人員的診斷和治療以及建議,如有身體不舒服,請及時就醫。)


佳園道


肝.腎臟疾病


獨語欄柵


血清白蛋白降低的原因有:

1、白蛋白合成降低,可見於急性肝病、慢性肝病。如肝纖維化等。

2、營養和吸收不良。

3、組織損傷或炎症。可見於大出血,嚴重燙傷,血漿大量丟失,短期大量輸液。

4、消耗性疾病。可見於惡性腫瘤和嚴重感染等。

5、白蛋白異常丟失,可見於腎病綜合症,慢性腎炎。

6、可見於門靜脈高壓腹水時。

7、遺傳性疾病。

提示:

1、蛋白質占人體乾重的45%,白蛋白佔血漿總蛋白的57~68%。血清白蛋白小於20g/L的時候,常會出現水腫。

2、白蛋白濃度受飲食攝入量影響,是營養狀態的評價指標。

3、白蛋白,是人體內重要的營養蛋白,參與維持膠體滲透壓和體內酸鹼平衡的穩定。運輸多種血漿中水溶性差的物質,如膽紅素等,有廣泛的載體功能,(其中包括運輸多種藥物)等。

4、人體血清白蛋白,結合血清中的總蛋白、球蛋白、和白蛋白和球蛋白比值進行分析,會更準確更全面的評價機體營養狀態。

公式:血清白蛋白=血清總蛋白-血清球蛋白。

5、成人血清白蛋白濃度參考區間:

40~55g/L。


醫學檢驗新視野


血清前白蛋白是一種載體蛋白,是在肝臟合成的,它的分子量為6萬,電泳的速度比帶白蛋白快,半衰期短,大約為1.9天。新生兒的前白蛋白濃度較低,但是在數週後可以達到成人的水平。血清前白蛋白低常常見於一些營養不良的人、肝癌的晚期、肺癌的晚期、胃癌的晚期,也可見於長期的慢性感染,比如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慢性的腸胃炎的時候。另外在阻塞性黃疸的時候、肝硬化、肝癌的時候,血清前白蛋白也會明顯的降低,肝臟炎症恢復的時候可以慢慢升高一點。




猴候侯


血清白蛋白偏低,考慮幾個方面:1、由於營養不良、進食少,導致白蛋白偏低。2、由於慢性的疾病,比如慢性肝炎、腎病、惡病質,導致白蛋白偏低。3、惡性的腫瘤是嚴重的消耗性疾病,會導致白蛋白偏低。4、肝臟的受損,比如肝硬化、肝癌,引起胸腹水,導致白蛋白偏低。5、有些嚴重的燙傷、急性的大出血,也會出現白蛋白偏低的情況。


傳奇經典


蛋白偏低的原因一:各種原因引起的水鈉瀦留,使血漿被稀釋,或靜脈注射過多的低滲溶液而形成血漿中總蛋白降低。 蛋白偏低的原因二:肝功能障礙,則肝臟合成蛋白質減少,主要以白蛋白的下降明顯。 蛋白偏低的原因三:蛋白質丟失,如嚴重大面積燒傷、大量血漿滲出、大出血;腎病綜合徵時,尿液中蛋白質長期被丟失;潰瘍性結腸炎時,可隨糞便排出一定量的蛋白質。 蛋白偏低的原因四:營養不良或消耗增加,如長期食物中蛋白質含量不足或慢性腸道疾患所致吸收不良,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病、惡性腫瘤、肝硬化等。 鑑於以上原因,應該根據不同病因,有針對性治療。建議你平時給孩子按需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