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武城歷史——詹石如


崇武城歷史——詹石如


崇武城歷史


崇武,居濱海之區。原名崇武鄉守節裡小兜寨。僅一鄉村。居民有張、王、曾、汪、陳、鄭等數姓(此數姓據《崇武志》中。民間傳說張、陳、劉、李、史、高、鄭七戶)。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江夏侯周德興奉命築城,置千戶所,屯營其間,遷西房溪、侯東井張、王二居民入城內。

崇武城歷史——詹石如

城周圍七百三十七丈,城基厚一丈五尺(連女牆高二丈一尺,垛子一千三百零四個)。馬路闊一丈二尺。四方設門,各置樓於上。北有月城,通城水涵三處(一在東門樓兜,一在下田庵前,一在西謝井邊)水關一道(在下田水涵之北),距城三里許。建捍寨,在大岞地方。


又建墩臺四座(大岞、赤山、古雷、青山等處,有警夜舉火晝豎旗),窩鋪廿六座。設陸路軍在城外三里許,衝要路,每夜伏哨。設城操軍,有警守城,無事操練(春分至端午,霜降至冬至二次),與陸上各處連絡防寇。


水上,北有青嶼、南日寨後;南有前嶼、浯嶼寨前;東有芋窟、三嶼。三處各哨兵船分泊(立夏後,前嶼、三嶼不利南風,移石湖青嶼)。又有湄洲遊兵船,不時上下分泊協守。另備水上出海軍,官船十隻(各一百名,快船二隻(各五十名),俱在本處備警。


城內有所治公署(在觀音堂前有中軍臺(在倉兜山頂),有兵馬司(在嶽前),有倉廒(在所治西),有軍伍營房十次(一、二:東門庵山下;三、四:南門汪厝巷對面及南門街;五:南中街南城角;六:西門街西城麥埕;七:西街第七巷;八:西門大街等處;九:北門街並所後;十:東門街南北二畔)。城外有演武場,距西門城三里,在西埔,後改在東門外。水陸二泛,守禦嚴密。因改崇武鄉,始城其地為崇武。

永樂十五年,都司谷公祥臨視,城又增高四尺,並築東西二月城。正統八年,指揮劉公亮同千戶寇公禎又築東門城上敵臺一座,緣是倭奴不敢窺邊者,垂二百年矣。軍籍民籍,蕃行繁盛。有“萬人丁口”、“百家姓氏”之稱。居民漁者,十之七八;士農工賈,十之二三焉。承平既久,防禦漸疏,城垣亦日浸崩塌。

嘉靖二十五年(丙午)夏,海賊李大用,寇大岞、三峰、溪底、赤湖、鳳洋諸村。朱侯彤身先士卒,力捕以平。嘉靖二十六年(丁未),朱彤與胡思敬請郡守,程公秀民修北城牆圮者,約長六百餘丈,並重修南北城樓。

嘉靖三十九年(庚申)夏,倭寇結巨艘,乘夜陷城,屠掠四十餘日。千戶錢儲、百戶王鐵率眾力拒盡節,民多奔出避難。興泉鎮(持節)育吾萬公,設計殲倭,城以克復。又出金令千戶侯紫貴,復舊寨及築城之圮者。

崇武城歷史——詹石如

萬曆二年,胡公熊添築南、北、西三面敵臺,防賊至城下。計至清順治八年(辛卯)夏四月,又承平將百年之久。復為鄭成功入城竟日,或遭焚擾,居民又一番遷徙。歷嘉靖庚申、順治辛卯二次寇難,崇民播遷大半。

康熙以還,漸次修築,民漸歸裡。因平靖日久,戍兵全撤,虛設水陸二泛。至冬令屆期,上峰僅派一二挑兵來住城門樓上,謂之防堵(至春初撤去)。亦垂有二百餘年之太平。迨革命軍起,推倒滿清,延民國至今,計自築城之始,五百八十五年矣。查咸豐同治年間,五峰鄉結聯西路十七鄉,及公曆一九二九年“五·二八”匪患,兩次賴城以安。


光緒丁酉年,為鼠疫發生之開端,各地蔓延糜爛,崇民損失亦多。又一九四O年“七·一六”倭奴登陸,竟日轟炸,居民又受毒害。崇之人,昔所稱“百家姓氏”者,今存約二分之一。昔所稱“萬人丁口”者,今合女丁及客居之住崇,亦約萬二千有餘人耳。此為崇武歷史沿革之概況也。

崇武城歷史——詹石如


附今存姓氏

張 陳 王 鄭 劉 李 經 連 哈 鄧 詹 趙 黃 楊 汪吳 林 孫 餘 盧 塗 呂 曾 了 魏 董 蔡 康 錢 龔史 謝 洪 阮 周 許 羅 葉 莊 蘇 辛 甘 何 廖 陸馮 蔣 戴 (仇)


崇武城歷史——詹石如


有趣,用料,有共同的記憶!感謝關注惠安文獻館!在時光流逝中,一起來留住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