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文物,就是人類在生產生活的過程當中遺留下來的一些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遺物或者遺蹟,文物也好,古董也好,在很多外行看來都有一個最重要的特徵,那就是帶有滿滿的年代氣息,厚重的歷史年代感也是我們判定一件文物的重要依據。然而在現實的今天生活當中,博物館裡總有類“奇葩”的文物,能打破我們對文物一貫的認知,衝擊著我們的傳統觀念,假到讓人誤以為是惡搞,然而每一件文物其實都大有“來頭”。
第一件:廣西合浦博物館館藏的綠柱石水晶串飾。
乍一看,這真的不是滿地攤滿淘寶都能買到的再普通不過的,小姑娘們最喜歡的彩色珠串手鍊嗎?而人家還真不是,真實的身份和價值都令人嘖舌,它的學名叫做綠柱石水晶串飾,現藏於廣西合浦博物館,是兩千多年前漢代女性的飾品。
也就是說,和現在的女性佩戴的手串看起來一模一樣的串飾竟然是來自2000多年前的工藝,因為太過於現代化了,因此當該文物在199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合浦縣黃泥崗1號墓出土時,很多專業的考古人員都低估了它的價值,認為它僅僅是水晶製成而成。直到2002年,隨著科技的發展對該物重新鑑定後,才發現除了水晶,該珠串中還含有綠柱石寶石,當然了文物的價值也隨之提升,該物晶瑩剔透,精美程度看起來絲毫不遜色於現在飾品,令人在讚佩古人技藝的同時又大開眼界。
第二件:館藏在山西省博物館的銅耙。
這件東西出現在博物館也絕對讓人意外,有人說這不就是居家必備的撓癢癢神器嗎?確定不是有人惡搞故意將它混放入博物館的?又或者說,古人就發明了這玩意兒啦?如果這樣想,那我們又是被常規思維束縛了,而且誤解就有點深了。
這件文物,從外表看確實有點像現在的撓癢神器,然而它實際上跟這個沒有一點關係,它就是古代社會家家家戶必備的一種農業生產工具,名字叫做耙,是古人翻地用的農具。古代社會是典型的農耕社會,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創造了各種各樣的農業工具,朝著精耕細作的方向發展,而耙的出現,是精細化耕作的最好說明。
第三件,鄭州博物館館藏的石鏟。
這件文物不得不說,太像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手機殼了,這尺寸,這兩孔的設計,簡直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當然了,它也並不是什麼手機殼,而是一件正兒八經的文物,而且資歷還特別地“老”,它來自新石器時代,是那個時候的人們使用的石制生產工具。
新時期時代也進入磨製石器時代,人們用這種石制的工具或用來墾地,或用於祭祀。而在現代社會,相似形態的設計又出現了,這裡不得不讓人感嘆,人類社會的演進過程是多麼地奇妙啊。
第四件,上海博物館館藏對的銀香盒。
如果不明白真相你絕對會認為這就是個惡搞,這分明就是盜墓賊在盜墓時喝了啤酒隨手扔下的瓶蓋嘛?也沒必要撿回來當文物吧?
然而,這幾個瓶蓋形態的物件,真的是文物,它們現藏於上海市博物館,是明代時貴婦們隨身攜帶的裝散粉的小香盒,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粉底盒,不信的話,你看瓶蓋上還戳著一個“香”字呢。令人沒想到是,它的樣子竟然陰差陽錯地與現代社會的另一種物品“撞衫”了。文物界出現的諸如此類的現象也實在是有趣。
閱讀更多 阿跳的文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