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新基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基建。




最近。隨著中央多次強調新基建建設,從散戶到媒體到券商,全國開啟了一片新基建熱潮,一個產業如果不能跟新基建掛邊,出門都不好意思跟朋友打招呼。


但伴隨著新基建熱潮,也湧現出一群“以假亂真、魚目混珠”的假基建。


如何判斷一個項目是不是“新基建”呢?


其實,有一個比較樸素的辦法:


國家支持的基建,短期內不以賺錢為目的的基建,才是新基建。


不要覺得新基建的邏輯有多高深,早在兩千多年前,從凱撒到屋大維,從秦皇到漢武,亞歐大陸的兩側,就不約而同開始了一場“新基建”競賽。


什麼是新基建?


公元前3世紀,隨著羅馬統一亞平寧半島,一場歐洲史無前例的基建狂潮開啟了,地球赤道周長才4萬公里,羅馬人卻圍繞首都修了超過40萬公里的高標準道路。


密佈的道路彷彿後世的地鐵線路,以至於從歐洲任何一條大道開始,最終都能抵達羅馬,也誕生了那句著名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


什麼是新基建?


道路基建不僅聯通了各個城市,也把城市都通向了港口,將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將亞平寧、伊比利亞、巴爾幹、亞細亞、埃及、北非,這些原本被叢山峻嶺戈壁海洋阻隔的地域連到了一起,商貿的往來極大的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使得羅馬成為了歐洲工業革命之前最富庶的時代。


什麼是新基建?


而與羅馬同期的秦朝,不約而同也開啟基建狂潮,不僅修長城修運河,還修建了中國最早的國道,《漢書》中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


也可以說是東方版的“條條大道通咸陽”。


什麼是新基建?


無論羅馬還是強秦,東西隔絕的兩個國家,在修路的時候都是不計成本,“國道”不僅使用了硬石鋪路,道路兩旁也種滿了遮陽固土用的樹木。


至於道路質量就更不用說了,秦朝樣板路的秦直道,跨越了兩千年一直用到清朝;而二戰末期的盟軍坦克,也是壓著兩千多年前修的石制硬路面開進羅馬。


大秦和羅馬不計成本的瘋狂基建背後,是沿著羅馬的大道,凱撒和屋大維可以第一時間派出羅馬兵團橫掃歐洲,令各地的蠻族望風而降。


同樣,沿著秦直道,大秦鐵騎最快三天就可從關中直抵雲中,這才有了強秦“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得南下而牧馬”,大漢的“封狼居胥”和“不教胡馬度陰山”。


什麼是新基建?


嗯,這就是兩千年前的“新基建”。


憑藉著靠著強大的基建,羅馬維繫著歐洲的大一統;依靠著基建延伸的力量,兩漢的四百年間也形成了華夏民族和命運共同體。


不要以為華夏命運共同體的領土都是充話費送的,那都是我們祖輩們愚公移山般一步一步修基建修過去的。


在秦皇漢武的帶領下,在北方,我們修建了萬里長城,打通了太行山,將河套收歸漢土;在南方,我們修建了靈渠,打通了長江和珠江,將兩廣納入版圖;在西南,我們五丁開山打通了蜀道,將川渝變成了我們的糧倉;在西北,我們打通了絲綢之路,將西域納入了我們的懷抱。


什麼是新基建?


而且,不僅僅是大一統的秦漢,華夏民族自誕生以來,就在通過大基建“鬼斧神工”打造命運共同體。


隋煬帝修建的大運河打通了南北,結束了自東晉以來中國數百年的南北分裂。


明太祖修建了幾十萬公里的驛路,向北一路修到了松花江,向西一路修到了拉薩,將遠東和西藏收歸中國的版圖。


什麼是新基建?


不要奇怪,修基建是刻在中國人的基因和血液裡面的。


而正是因為我們對基建的不斷創新,才讓中國人延續至今,不像脩金字塔的古埃及人,修空中花園的古巴比倫人,修石窟的古印度人,都只能停留在歷史的長河中。


什麼是新基建?


就像先聖孔子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正是因為中國人不斷大規模推動“新基建”,加入到華夏命運共同體的族群就越來越多。


而隨著不同地域文明交流和商貿往來,以及度量衡的統一,生產效率一直高速增長,這也使得在工業革命之前,東方累積了令歐洲人為之垂涎不已的財富。


什麼是新基建?


而此時的西方,羅馬已經覆滅了數百年,歐洲陷入到了漫長而黑暗的中世紀,經濟與文化也長期停滯。


直到哥倫布的發現了新大陸,橫跨大西洋的海運成為了連接歐美非三塊大陸的“新基建”,西方文明才迎來了春天。


其實,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做基礎設施建設的原理都很簡單,就是要將原本割裂的人群聯合到一起,形成命運的共同體,共同發展迎接新的未來。


做一個總結,就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新基建。


中國自大一統以來,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盛世的背後,不是重複去搞舊基建,而是不斷的開創新基建。


兩漢興盛的背後,是秦皇漢武不惜成本的基建,以關中為中心修路,將山東和西域通過經貿橫向連接在一起。


唐宋興盛的背後,是隋煬帝唐太宗不惜成本開鑿的大運河基建,建立了中國南北之間的貿易流轉體系。


明清中國商品經濟的空前繁榮,靠的是明太祖明成祖把驛路修到了內陸偏遠地區,使得商品貿易不再侷限於幾個主要城市,而是可以沿著道路的毛細血管行銷全國。


新基建的商業邏輯其實很簡單,根據蘭徹斯特方程,人口的匯聚與聯通,會帶動貿易規模以二次方的規模增長。大規模的基建,將更多的人口和商品納入體系,任何的發明和商品都可以迅速銷售,工商業和經濟自然就會取得蓬勃的發展。


而且,不要覺得基建是近代中國人的獨家手藝,近代美國能夠從殖民地一步步走向全球霸主,成為新一代的羅馬,也是靠著一代一代不斷推動新基建。


從美國取得獨立之後開始,他們就瘋狂的在美洲大陸上修建鐵路網,徹底將美國獨立的各個州融為一體。


什麼是新基建?


等鐵路已經過剩之後,美國開啟了海洋新基建計劃。


先後在全球修建了兩百多個海軍基地,控制著直布羅陀、蘇伊士、巴拿馬、馬六甲、日本海峽、波斯灣等全球所有的海上交通樞紐,商品行銷全球的美國迅速成為全球最強的國家。


什麼是新基建?


之後,冷戰開啟,美國又推動大規模建設的馬歇爾計劃,伴隨著對歐洲的援助,美國的商品得以源源不斷的進入歐洲,帶動了美國戰後的高速繁榮。


而隨著擊敗了蘇聯結束冷戰,第二年美國就啟動了“新基建”的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通過互聯網將世界各國都納入到了美國的全球化體系,美國的科技服務公司,從微軟到谷歌,從亞馬遜到蘋果,無數的美國企業都藉助著這條高速公路之上在全球攻城略地。


甚至也可以說,位於美國的IPV4互聯網根服務器與子服務器,與全球各國互聯網的樹狀鏈接,就是繼鐵路新基建、航運的大基建plus,“條條大路通羅馬”的新時代翻版。


什麼是新基建?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


而太平洋的另一端,隨著東方亂世的終結,新中國能夠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國,用了一個甲子六十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靠的也是中國人民一代又一代的新基建,開啟一次又一次的新長征。


從建國初期全國的鐵路管網,到改革開放後的遍佈全國的國道建設,再到新千年之後的高鐵以及全球領先的4G網絡,每一次我們開啟一輪新基建建設狂潮,將全國打通之後,都會帶來一波經濟的高速增長。


這就是中國高速發展的秘密。


所以看看最近,從京滬高鐵上市融資以修建更多的高鐵,到特高壓大規模鋪網,到全國統一ETC將高速聯通起來,再到三大運營商一邊“提速降費”一邊強推5G,到舉全國之力打造大數據中心,背後的邏輯都是一脈相承的。


新基建的邏輯不復雜,憑藉著中國十億級的人口和縱橫五千公里的疆域,大幅降低遠距離的成本,聚集人口的優勢,巨大的收益前景,就能推動中國產業鏈自主的升級。


所以,國家必須推動新基建,新基建也不需要短期盈利,我們就是要打造穩定的供應鏈基建,把利潤讓給在基建上面跑的各個產業。


看看目前國家主導的那些新基建,從降低遠距離客運成本的高鐵,到降低遠距離電力運輸成本的特高壓,到降低遠距離通訊成本的5G網絡,到降低遠距離運算成本的大數據中心,邏輯莫不如此。


這就像當年秦漢投入巨資建直道、修長城,這些中國歷史長河中的超級英雄們,算的不是小賬而是大賬。


將幾個月的調兵時間縮減為幾天,節約的可是日費千金的軍事開拔費用,而正是憑藉著基建上的強大優勢,我們才有了卻匈奴七百餘里和封狼居胥的資本。


之後,這條軍用轉民用的道路,隨著大漢的商品與文化源源不斷的輸入,才讓匈奴、鮮卑、百越、羌胡各族先後加入到大漢命運共同體之中。


思路清晰了,就會發現中國政府的政策也都是一致的,雖然新基建短期內很難盈利,但是我們必須跟上,在不允許政策性補貼之後,我們就創造性的搞出了科創板來孵化中國新基建的產業鏈。


只要新基建把中國的成本降下來,讓更多人的能夠參與進來,那麼不用我們去鼓勵,在利潤的驅使下,科技自然就會創新,工商業和文化自然就會繁榮。


屆時,那些投資了新基建的科技巨頭們,就會憑藉著新基建給其帶來的優勢,迅速崛起。


只不過,資本市場的狂熱,使得很多人都把新基建聚焦於線上基建,而忽視了十九大報告中提到的現代供應鏈和物流基建。


如果我們把新基建比作一個人的話,5G是我們新的眼睛和耳朵,芯片與大數據處理是新的大腦,特高壓是新的血液系統,高鐵和貨運機場是新的骨骼,現代化的智能物流則是四肢上的肌肉。


就像秦漢時的“新基建”,長城上負責傳遞信息的烽火,彷彿5G般第一時間把入侵的信息傳遞給中樞長安大數據中心進行處理,而物流運載的秦直道上,則用最短的時間,將奔騰洶湧的大漢羽林至送漠北,高唱著凱歌封狼居胥。


什麼是新基建?


信息傳遞和投送能力,可以說是同樣重要。


尤其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新一代基建越發成為一項系統性的工程,缺了任何一環都會成為短板。


就像這輪武漢的疫情,全國人民第一時間就知道了武漢人民的困難,從廣東的口罩到山東的蔬菜,各項援助紛至沓來,但是九省通衢的武漢,卻也承受不住全國的飽和式救援,供應鏈需求暴增,最後由京東來負責搭建應急物資供應鏈管理平臺。


戰爭拼的是後勤。


平臺介入後,快速與68個省市級政府和國家級協會聯動,在極端的時間內,分別從數萬個供應商手中,將1.5億的口罩,4億盒應急藥品,超過6.6億件的物資,突破重重阻礙火線送入了圍城的武漢。


什麼是新基建?

什麼是新基建?


而隨著最危險的時刻過去,更有意義的是為14億中國人和中國製造來壓縮成本。


目前面對疫情,全球都在推行經濟刺激政策,而我國僅國內零售消費就超40萬億,如果能夠達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物流費率水平,每年將至少產生4萬億的消費紅利。


這些物流鏈條上節約下來的成本,能讓我們每年都來一次四萬億的經濟刺激。


什麼是新基建?

而且,看著近期無數因為疫情滯銷的農產品,在京東智能供應鏈的幫助下得以度過危機,就會明白,在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巨大沖擊下,我們在供應鏈智能化向前邁進的一小步,是幫助中國企業逆勢中生存的關鍵,是以數字化邁向海外市場的一大步。


什麼是新基建?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成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的萬里長城修築了2000年之久。所有的偉大不是一蹴而就,讓龐大的供應鏈體系在特殊時期下保持正常運轉,甚至超速運轉,也非一日之功。

就像早年噹噹的李國慶和阿里的馬雲都不去搞不賺錢的自營基建,馬雲還嘲笑過劉強東的自營基建太傻,這才給了劉強東靠著自建物流開始慢慢打通供應鏈上下游,找到了逆襲的機會,成為了馬雲的心頭大患。事後馬雲恍然大悟,才不得不開始大規模收購四通一達,組建菜鳥。


腦子和身體平衡,才能走得更快更遠。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大國,數字新基建只是一部分,建立更加強大的智能化物流與供應鏈的新基建網絡,才能打通中國的任督二脈,幫助中國企業在全球疫情和經濟危機的衝擊中,保持供應鏈的穩定。


如今,在疫情的衝擊下,全球的貿易體系與供應鏈也遭遇到了幾個月前武漢式的衝擊,也讓中國強大的製造業體系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值此這場世界級混亂之中,我們最需要的,是京東這樣的智能化全球物流基建,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時間,最高效的方式,打通上下游的供應鏈,將源源不斷的中國製造送到全球各地。


這就是我們的階梯,憑藉著智能供應鏈基礎上強大的中國製造,我們才能重現2000多年前,西方條條大路通羅馬,東方萬國使節聚長安,攜手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輝煌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