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被稱為決戰中的決戰,是三大戰役中戰果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個戰役,也是國民黨軍相對更佔據優勢的戰役,那麼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取勝的機會?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解放戰爭中的淮海戰役,被稱為決戰中的決戰,是三大戰役中戰果最大、影響最大的一個戰役,也是國民黨軍相對更佔據優勢的戰役,那麼在這場戰役中,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取勝的機會?

相比三大戰役的其他兩場,遼瀋戰役解放軍是90萬對55萬,國民黨軍幾乎沒有翻盤的可能,即便是在塔山,老周在以前的文章也介紹過,解放軍還佔有炮火上的壓倒性優勢,不但火炮數量更多,而且炮彈也更為充裕,在地形狹窄的塔山,佔據了炮火優勢,就意味著勝利。

退一步說,即便國民黨軍突破瞭解放軍的塔山防線,但在塔山後面的高橋,林彪還有後手,部署了東北野戰軍的總預備隊——1縱,這可是東北野戰軍的頭號精銳主力,後來在朝鮮戰場上赫赫有名的萬歲軍。試問,經過塔山激戰後的國民黨軍,在野戰條件下,面對軍容齊整戰力強悍,還是以逸待勞嚴陣以待的1縱,又有幾分取勝的把握?所以塔山之戰其實根本沒有懸念,就連塔山都是如此,就別說其他了。國民黨軍在遼瀋戰役中,也是毫無勝算的。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平津戰役就更不用說了,傅作義集團50萬,面對解放軍東北華北兩大野戰軍,總兵力超過100萬,怎麼打都是輸。

只有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還可能有一絲翻盤的可能,畢竟是80萬對60萬,好歹在兵力上還是國民黨軍佔優勢。

但是,國民黨軍的80萬隻是紙面上的數字,是把徐州“剿總”作戰序列中的部隊全部都算了進去,而實際上有些部隊並沒有真正參戰。戰役開始時,徐州“剿總”作戰序列所屬的6個兵團、2個綏靖區,31個軍78個師,約70萬人。再加上戰役過程中,從華中“剿總”調來的1個兵團4個軍11個師,約10萬人,這樣總共80萬人。

這就來逐一盤點國民黨軍的實際參戰兵力:

邱清泉第2兵團,5個軍14個師,實際參戰5個軍13個師(74軍57師還在浙江金華整訓),約10萬人;

李延年第6兵團,4個軍10個師,全部參戰,約8萬人;

黃百韜第7兵團,5個軍12個師,實際參戰5個軍11個師(第100軍19師在江蘇鎮江整訓),約10萬人;

劉汝明第8兵團,2個軍8個師,全部參戰,約6萬人;

黃維第12兵團,4個軍12個師,實際參戰4個軍10個師(第14軍303師又2個團留守武漢),約10萬人;

李彌第13兵團,2個軍6個師,全部參戰,約5萬人;

孫元良第16兵團,2個軍4個師,全部參戰,約2萬人;

周碞第1綏靖區,5個軍10個師,約8萬人,全部都沒有參戰!

至於馮治安第3綏靖區,2個軍4個師約3萬人,在戰役開始的第三天就有3個師又1個團約2.3萬人起義了。

實際參戰兵力只有24個軍61個師,約51萬人,即使算上第3綏靖區的全部兵力,滿打滿算也就54萬人。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再看看解放軍方面,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40個師,共約36萬人;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19個旅,共約15萬人;以及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約9萬人,合計60萬人。

所以實際雙方參戰兵力是解放軍60萬對國民黨軍55萬,國民黨軍雖然沒有傳說的80萬之眾,但比起遼瀋和平津兩大戰役,兵力對比上的差距明顯要小多了。這也就意味著,解放軍淮海戰役的難度肯定要比遼瀋和平津大得多,事實也確實如此。解放軍在淮海戰役中傷亡達到13.6萬人(其中陣亡2.59萬,失蹤1.1萬),超過了遼瀋和平津的傷亡總和,遼瀋傷亡6.9萬人(其中陣亡1.4萬人,失蹤1800人),平津傷亡3.9萬人(其中陣亡7000人,失蹤936人)!炮彈消耗淮海戰役高達67.99萬發,也超過了遼瀋15.6萬發和平津15.2萬的總和。

同時,也意味著國民黨軍很可能會有翻盤的機會,那麼到底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面對解放軍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的夾擊,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只有三種選擇:戰、守和撤。

戰,戰爭初期國民黨軍在兵力裝備均佔優勢的情況下,對山東的重點進攻都以失敗收場,如今,在兵力裝備都已優勢不再的情況下,怎麼可能取勝?

守,徐州“剿總”以隴海路和津浦路兩條鐵路幹線為依託,兵力佈陣呈十字架形態,完全是一副被動挨打的惡劣態勢,即使全線收縮退守徐州,只要解放軍截斷徐州到蚌埠交通(戰役開始後中野攻佔宿縣就是這樣做的),那麼數十萬大軍蝟集於徐州彈丸之地,一旦糧食彈藥消耗殆盡,就是全線崩潰的結局。

撤,才是國民黨軍唯一比較現實的可行戰略,能夠將徐州“剿總”的主力撤到蚌埠已經是上上大吉了,這也是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最好的結果。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如果國民黨軍從一開始就能很清醒地正確分析雙方的實力對比,或許還有將徐州“剿總”主力大部安全撤到蚌埠的可能。

當1948年11月11日,黃百韜兵團在碾莊地區陷入解放軍合圍,蔣介石決定徐州主力東援黃百韜,與解放軍在碾莊地區展開主力決戰,顯然是太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就算是雙方硬碰硬地正面對決,國民黨軍也絕佔不了便宜。

而有不少人對杜聿明以黃百韜第7兵團在碾莊堅守七天,以李彌第13兵團守備徐州,以邱清泉第2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會合黃維的第12兵團共三個兵團先擊破劉伯承中原野戰軍6個縱隊,然後回師向東,再同解放軍華野決戰的計劃十分贊同,認為如果按照這個計劃,國民黨軍是有可能實現翻盤的。

認同這個計劃的前提是黃百韜兵團確實在碾莊堅持了十二天,看上去似乎杜聿明的計劃是完全可行的。但問題是,憑什麼就能確定在這十二天裡,國民黨軍的三個兵團就一定能擊破中野的6個縱隊?

如果國民黨軍真有這樣的能力,根本就不會出現大決戰的局面了,早已將解放軍主力消滅了。

實際上杜聿明這個計劃是在耍花招,三個主力兵團尋殲中野就是個幌子,當黃百韜兵團被殲,而中野主力又沒能捕捉到,徐州在華野主力的威脅下繼續堅守已經毫無意義,那麼三個主力兵團就可以撤到蚌埠,這才是杜聿明的真正想法,他的本意就是要放棄徐州,保全三個主力兵團,只是他很瞭解蔣介石,如果直接提出放棄徐州將三個兵團撤到蚌埠,蔣介石肯定是不會同意的,所以才想出了這麼一個所謂擊破中野的計劃。

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到底有沒有翻盤的機會?


杜聿明

杜聿明擊破中野的計劃,就是個花招。

應該說杜聿明是國民黨軍將領中頭腦比較清醒的,將徐州主力撤到蚌埠才是最明智的。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的唯一機會就是當解放軍在碾莊合圍黃百韜兵團後,徐州主力就立即全力南撤,而從華中趕來的黃維兵團也不用去宿縣,而是直接到蚌埠。這樣,國民黨軍徐州三個兵團可能會遭到華野5個縱隊(也就是徐東阻擊的部隊)的追擊,而蘇北兵團3個縱隊還遠在睢寧,距離較遠已經無法趕上,徐州的三個兵團最多在撤退過程中損失一半,大約三到四個軍,但還能有四五個軍撤到蚌埠,加上黃維兵團、李延年兵團和劉汝明兵團,至少還能保全十四五個軍30萬人。

以犧牲黃百韜兵團,壯士斷腕棄車保帥,保全徐州主力的30萬部隊,就是國民黨軍最好的結果了。要是國民黨軍在蚌埠還能有30萬主力部隊(包括邱清泉和黃維兩大王牌主力),那麼還能有力量守淮河守長江,保有江南半壁,這已經是國民黨軍最樂觀的結局了。

一句話來總結,國民黨軍在淮海戰役中,既不可能打得贏,也不可能守得住,能夠將主力撤到蚌埠就已經是要燒高香的最好結果了。而蔣介石和國民黨軍高層顯然沒能清醒地認識到雙方實力,先是想守,再是想打,最後輸了個一乾二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