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走出來的清華校長

天津走出來的清華校長

老清華考試頻繁、功課嚴格到什麼程度呢?1930級西洋文學系學生季羨林曾被考得一頭的包,甚至髒言吐槽。1934年3月31日,即將畢業的季羨林在日記中,抱怨清華的考試:“媽的,這些渾蛋教授,不但不知道自己洩氣,還整天考,不是你考,就是我考,考他孃的什麼東西?”(季羨林《清華園日記》)

那麼當時出任校長是誰呢!


就是他----梅貽琦


梅貽琦熟讀史書,喜愛科學。初起研究電機工程,後轉為專攻物理。曾任中華民國教育部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是中國近現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實踐活動以及他的教育理論和主張,對中國三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深遠而重要的影響。中國著名的兩所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都是和梅貽琦的名字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在他任清華大學校長的17年裡,清華大學得到長足發展,全校設有文、理、工、法、農等5個學院26個系,在校師生2400多人。

天津走出來的清華校長


1889年(光緒十五年)12月29日,梅貽琦生於天津。在堂兄弟中排行第五。其父中過秀才,後淪為鹽店職員,甚而失業,家境亦每況愈下。

1904年(光緒三十年),15歲的他,考進了南開中學成為了第一期學生。四年後入考入保定高等學堂。

1909年(宣統元年)6月,梅貽琦報考首批庚款留美生,在630名考生中以第六名的成績被錄取,成為首批赴美留學生47人中的一名。

1910年(宣統二年),進入美國武斯特工學院(WorcesterPolytechnicInstitute),習電機工程。

1914年(民國三年),畢業於吳士脫理工學院電機系,獲電機工程學士學位,併入選SigmaXi榮譽會員。

1915年(民國四年),春季,留學歸國。同年秋季,擔任清華學堂物理教師。後任教務長,暫代校務,清華大學留美學生監督處監督等職。

1931年(民國二十年)10月,出任國立清華大學校長,到職後多次闡述“師資為大學第一要素”等辦學至理,並積極延聘國內國際著名學者來校執教。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抗日戰爭時,清華與北大、南開三校合併為西南聯合大學,任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翌年任西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常委兼主席。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在由他擬綱,潘光旦代筆的《工業化的前途與人才問題》中,梅貽琦表示,真正工業的組織人才,對於心理學、社會學、倫理學,以至於一切的人文科學、文化背景,都應該有充分的瞭解。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後,回北平籌備覆校,繼續擔任校長,直到1948年12月清華園解放前夕。

1948年(民國三十七年)12月,北平即將解放。梅貽琦搭乘國民黨的飛機南下。國民黨政府再三邀請梅貽琦入閣,梅貽琦維持了一貫的中間立場,他對新聞記者談話說:“不出來對南方朋友過意不去,來了就做官,對北方朋友不能交代。”所以始終婉謝,他依然屬意教育。

1949年,前往巴黎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會議,任代表團首席代表。會後赴美。

1950年任華美協進社常務董事,翌年組織清華大學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

1953年任臺灣當局教育部門在美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5年,梅貽琦由美國飛臺灣,開始用清華基金會利息籌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也就是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前身,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曾在這裡就讀,梅貽琦因為一手奠定了臺灣的清華基礎,被稱之為“兩岸清華校長”。

1958年7月,任臺灣當局“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嗣兼任“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興建核科學館、放射性同位素實驗室。

1959年,兼任臺灣當局“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聯席主席。

1960年5月,患病入臺大醫院療養。

1961年2月,奉準辭臺灣當局“教育部部長”,仍兼“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委員。

1962年2月,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5月擔任“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5月19日,上午10時50分病逝於臺大醫院。[4]


天津走出來的清華校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