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為何簡稱為“魯”,而不是“齊”?

我們稱山東為“齊魯大地”,回顧歷史,將追溯到西周時期。那時候實行分封制,將功臣姜子牙呂尚分封於齊國,並將王族的周公旦分封於魯國,由此開始了齊、魯兩國的繁榮發展歷史。齊國當時注重發展經濟,而齊國注重發展文化。到了春秋時期,齊國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且到了戰國時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在當時齊國的實力明顯高於魯國,那為什麼山東的簡稱不是“魯”而不是“齊”呢?

山東為何簡稱為“魯”,而不是“齊”?

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也是眾說紛紜。

其中一種說法是:在於魯國文化的影響力。對比齊、魯兩國,在政治制度、綜合國力、控制地區等方面,齊國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的,魯國遠不如齊國強盛。但是在文化方面,齊國卻要遜色很多。孔子是魯國人,孔子是儒家文化的代表。一定程度上講,無論是山東,還是整個中國的禮儀和文化都出自魯國。這不能不令人歎服。如果就文化論,顯然魯國更能代表山東,這是面積強大的齊國所無法比擬的。

山東為何簡稱為“魯”,而不是“齊”?

另一種說是:封地與周王室的親疏關係。開始我們提到,魯國是周公旦的封地,因為當時周公旦要留在鎬京輔佐周成王,就由其子伯禽代為赴任。伯禽是周武王的侄子,是同姓分封之地,這麼看,魯國和周王室是有血親關係的。而齊國是姜子牙因其輔佐周武王有功而取得的封地,與魯國相比,姜子牙畢竟是外姓,與一般諸侯國無異此外,在戰國時期,姜姓呂氏的齊國被田氏所取代,國君由姜姓轉為姒姓,從這一點來看,魯的正統性要強於齊。

山東為何簡稱為“魯”,而不是“齊”?

除了以上兩種說法,還有兩種比較簡單的說法。

一是,在晚清以前,用齊代指山東的概率遠遠大於魯。而清政府時期引進西方電報,要求每個省用一個字簡稱,河北省率先使用了冀,由於齊和冀發音相似,所以山東只好選擇發音差別更大的魯了。

二是,從地理位置來說,最初的齊國封地是東夷少數民族聚居的區域,位於山東東部,主要是為了鎮撫不服周朝統治的殷人和東夷人。魯國的封地卻非常富庶,位於山東中間,遍地都是妖嬈的大莊稼。魯國比齊國的位置更優越,更能代表山東地區。

以上這些說法,你贊同哪一種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