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洲沒有科技巨頭

芬蘭的諾基亞,德國的西門子,法國的阿爾卡特,瑞典的愛立信,荷蘭的飛利浦的電視等。這些熟悉的名字。曾經引領工業革命浪潮的歐洲,曾經的世界經濟科技文化中心的歐洲,為什麼在互聯網大潮中留下落寞的身影,

近20年誕生了一大批顛覆性的互聯網企業,像美國的蘋果、亞馬遜、微軟、谷歌、Facebook、Uber、中國的阿里巴巴、騰訊、百度、華為等。但在這一輪變革中歐洲似乎顯得黯然失色。

為什麼歐洲沒有科技巨頭

事實上歐洲成為互聯網公司的窪地,並非完全是偶然。

我們可以分為三部分分析

01 基礎設施層

從雲計算到內容分發網絡甚至域名服務的所有內容,沒有歐洲公司能夠達到全球規模。但美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獨佔大頭,而潛在的競爭對手只是真正地從中國而不是從歐洲湧現出來。

02 平臺層

由使其他軟件和服務能夠運行的軟件組成,並且都包括諸如操作系統,Web瀏覽器,應用商店,搜索引擎甚至社交媒體網絡之類的東西。如果您想構建一個應用程序,則必須通過這些平臺來交付它們,而美國公司將再次在這個領域佔據主導地位。在這些類別中,沒有一個主要的平臺來源於歐洲。

03 在最終應用程序層中

歐洲公司確實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但這些成功故事是單一開發的,非連續性的。歐洲的在這方面有很多小魚,卻沒有真正的大魚。像中國的美團點評、今日頭條、滴滴、58、攜程、京東等將本地化做到極致的獨角獸。

為什麼歐洲沒有科技巨頭

對於整個歐洲在互聯網革命面前顯得如此低調,歐盟自己確實也有認識到。

在內 法國建立創業孵化器,目標為歐洲版的硅谷。

在外 歐盟對以美國硅谷為代表的科技公司嚴格控制,經常被爆出天價罰單。


就在剛剛,2020年3月,蘋果又被罰了11億歐元的“小”額罰單。

你說什麼,11億歐元,還是小額。

這個“小”是打引號的,相比谷歌被歐盟開的三張,分別是“24億歐元”、“43.4億歐元”、“17億歐元”相比,確實算小。


但如果和歐盟正準備推出的,“新數字版權法”相比,罰錢就算相當客氣了。

新數字版權法:規定網絡諮詢平臺、在抓取內容的時候,需要向內容提供方付費。換di yu句話說就是不能在白拿新聞和內容了。要真金白銀的購買,這一規定如果實施,將徹底改變谷歌、facebook巨頭們的經營模式。日後會專門寫一張對該協定的介紹。


歐洲沒有誕生科技巨頭的五大原因

01 缺乏競爭力政策

歐洲立法與美國立法相比,或者說中國對新型高科技公司而言並不理想。首先稅收很高,這是直接的競爭劣勢。歐洲勞動法又是最嚴苛的,這對波動很大的科技公司尤其困難,公司必須一直僱用和解僱才能適應迅速變化的環境。對於Google或Facebook這樣的公司而言,隱私法和壟斷法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法律,其核心業務模式一直在與歐洲立法者進行鬥爭。對於一個初創公司,大量的資源將用在合規性上,而不是產品開發和對手競爭。

02 過於分散的歐洲市場

科技公司想要大規模擴張,需要擁有大量的用戶,並且這些用戶最好有著共同的特性,才有利於產品的傳播。歐洲有7.4億人,而美國有3.3億。這樣看他們有著很大的優勢!但歐盟有28個成員國,歐洲有著43個國家+1個地區,60種語言。多語言環境是天然的障礙,使得發展互聯網項目的成本很高。

Gutefrage 是德國最大的問答平臺,註冊用戶360萬,而國內比Gutefrage晚4年成立的知乎平臺,已有了2億用戶。Gutefrage如果想要推廣到全歐洲,就需要使產品適應30種主流語言、法律體系和文化。

Leboncoin 是法國用戶量最大的電商類app,用戶不僅可以在上面買東西,還能在上邊租房,買賣自己的二手物品,相當於中國的淘寶+58同城。

為什麼歐洲沒有科技巨頭

這樣一個全民都在用的app,月活躍用戶數只有2000萬左右,佔法國總人口的1/3,法國2018年人口是 6699萬人。這已經是它的極限了,因為中國的淘寶app,月活躍用戶數也是中國人口的1/3,淘寶月活 4.5億,中國人口 14億。

人口少決定了歐洲的本土互聯網公司很難做大,以下是歐洲各國的人口數:

為什麼歐洲沒有科技巨頭

可以看到人口最多的德國也才8293萬人,比中國廣東省的人口還少。同樣一款app,服務5000萬人和服務5億人,需要開發人員的數量不會差太多,但收入的話後者可能是前者的20倍。

足夠大的市場是發展互聯網業務的前提條件,市場太小,風險資金不願意進來,打工的人也不願意創業,即使創業成功也缺乏資金對外擴張。

03 投資者

歐洲的投資者氛圍也落後於美國和中國,這對初創企業尤其重要。投資人更喜歡投資那些匠心企業,就是相對於久的老牌企業。對於歐洲初創公司來說,籌集資金非常困難,尤其是當它們成長一些時,還有面對很多消費者保護法規。《財富》雜誌發現,2015年,歐洲科技創業公司的收入倍數較低,為2.6,而美國為3.9。整體來講,他們的資金總是比較緊張,而因為用戶數的不足,收益也遠低於中美同類公司。

04 保守的文化

歐洲人對創新和創業的態度,遠遠不如中美兩國積極,歐洲人不喜歡冒險,準確的說,他們更傾向於規避風險。一項民間調查,當被問同不同意“企業家剝削他人工作”這句話時,只有27.9%的從未創業過的美國人表示同意,但是在歐洲,法國超過40%,荷蘭超過50%,南歐和東歐地區甚至超過了70%。這充分反映了歐洲人對創新和創業的消極情緒,核對企業的不友好。

歐洲方方面面的高福利和高工資都是世界領先的。同時他們的法定假期也是世界各國最多的。這些高福利對於創業公司來說就是高成本,這也造成了歐洲人更願意去大公司打一份穩定的工,創業於他們而言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以德國為例,德國有名的大公司都有上百年的歷史。

為什麼歐洲沒有科技巨頭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歐洲的創業氛圍不濃,從來沒有創業公司能夠影響或者顛覆這些老公司。

05 可循環的生態系統

近幾十年來,在歐洲高壓的創業環境,也沒有如硅谷、深圳、中關村等類似的良好生態系統。歐洲人更不喜歡去創業。即使有一部分人建立了新的初創公司,在劣勢的情況下,也是舉步艱難。越來越多的技術只會創造更多的技術,而更少的技術反而會創造更少的技術,這是一個雞與蛋的問題。最後即使他們有幸做出了成績,開創了新技術,通常最後都會被國內外的巨頭收購。而對於初創公司的創始人和投資者們來說,他們也很喜歡退出,因為這可以快速並大量的獲利。

硅谷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是通過股票期權授予員工歸屬感,這有助於小型創業公司吸引頂級人才。它創造了一個良性循環 - “谷歌百萬富翁”的成功有助於將更多聰明的思想帶入生態系統。除了激勵年輕的程序員努力工作外,它還鼓勵他們在公司與公司一起成長以求在長期獲得更多的回報。歐盟的一份報告指出,到2020年,歐洲至少有80萬程序員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各國的勞動法特別嚴苛、

工作簽證麻煩、強大的工會組織。使得企業在招人的時候更是畏首畏尾。

為什麼歐洲沒有科技巨頭

總結:

以上我們從政策、市場、投資、人文、生態等五方面進行分析。對於困難重重的內外因素,初創公司的崛起這確實很難。使得歐洲確實沒有跑出特別牛的科技公司。但以歐盟為代表的歐洲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經濟體,歐洲的工業依然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依然是各國及各大互聯網巨頭不可忽視的巨大市場和力量。

對於《為什麼歐洲沒有科技巨頭》,您是怎麼看的呢,歡迎進行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