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特殊時期的心理防護?

疫情期間一直在參與線上心理援助活動,希望為這次疫情做點力所能及的貢獻。近期,接受了北京大興廣播電臺的電話採訪,就個人在心理援助中遇到的諮詢情況談了些看法和感受。

焦慮和恐懼,是人的正常情緒體驗。

當疫情來臨,每個人見識到這個未知病毒的“兇殘”特性,由此產生了焦慮、恐懼的情緒,這是任何人都會有的正常反應,我們要學會正視它,接納它。任何情緒本身沒有特別的好壞之分,一定的焦慮害怕,會讓我們格外注意去保護自己,這是有其積極意義的。但當這種情緒過於激烈,影響到我們的生理變化,比如食慾下降、失眠、情緒崩潰、持續坐臥不安,甚至一些其他的過激行為,就會對我們造成困擾,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這時候我們必須要進行干預和疏導。

如何做好特殊時期的心理防護?

每一次危機,就是一次成長。

很多求助者初來的時候,都會感覺自己的無助和茫然。當你引導他們發覺原來求助於專業人士的幫助,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自助行為,他們在嘗試尋求解決之道。還有一些人自己正在做著其他自救的方法,試圖讓自己冷靜,只是他們還沒有意識到。你能感覺到每個人都有著如此強烈的求生欲,只要找到正確的“路徑”,他們就可以走出來。面對危機,每個人都會經歷一次不同尋常的成長之路。

如何做好特殊時期的心理防護?

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很重要。

在這次心理援助中,我發現求助的主要問題,大概64.7%是個體因疫情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懼情緒,還有23.5%的問題聚焦於家庭成員之間的防控認知差異,導致的家庭矛盾,影響個體身心健康。這說明家庭成員在疫情期間能達成對病毒和防控手段的統一認知是非常重要的,群體之間的相互支持和彼此認同,可以提升個體抗“疫”的信心,減緩焦慮感。

如何做好特殊時期的心理防護?

疫情過後心理疏導仍將持續。

疫情是個特殊的壓力源事件,當這件事逐步平復後,不少人的應激反應就會逐步自愈。然而,還有一些群體仍需要持續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在心理援助期間,我們關注到非湖北和武漢地區的普通群眾,心理壓力都會有不同的呈現,反而一線抗疫的醫護人員、社區基層人員和巡防人員尋求心理疏導的不多,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各層面已安排心理疏導隊伍在一線跟進,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忙碌到沒有時間拿起手機,尋求心理疏導。當疫情過去,對他們的心理狀態仍要持續給予關注。而那些在疫情中失去親屬的人們,他們更需要一段時間的平復,如有需要也要及時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如何做好特殊時期的心理防護?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聆聽我的採訪音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