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爭議的四爺

清代“九子奪嫡”與雍正帝研究


清朝是我國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王朝,從1636年皇太極稱帝至1912年溥儀退位,前後有276年的歷史,就算從1644年入關算起,也有近270年,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滿清也開創了封建社會最後一個盛世—康乾盛世。在大清的康乾盛世下,有一位皇帝卻總是被人忽略,那就是上承康熙、下啟乾隆的雍正皇帝,受野史影響,他也被人們認定為康雍乾祖孫三代中最為神秘的皇帝,比如他繼位之謎、死亡之謎,疑點重重,激發著不少專家學者研究。


飽受爭議的四爺


雍正明明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好君主,為什麼被傳聞的殘暴不仁,落得那麼多汙名?這很讓我費解。近年來通過大量翻閱史料,結合個人見解,讓我對這位皇帝有了較為清晰全面的認識。

雍正皇帝,名愛新覺羅·胤禛,清入關後第三位皇帝,康熙皇帝四子,就是我們電視上熟悉的四阿哥、四爺,縱觀一生,雍正也確實走過了波瀾壯闊的道路,從其為皇子始,至奪儲,至登基,至駕崩,存在著一系列謎團。幼時雍正受康熙親自培養,居於宮中,鮮與人接觸,這也可以解釋他日後喜怒不定、“清心寡慾”了。清代對皇子教育的嚴格程度在歷代王朝中無出其右,皇子們每日凌晨3~5點即起床讀書,一天的功課也是相當足,少有閒暇,凌晨複習昨天的功課,緊接著便會有滿、漢兩位師傅教授皇子文化知識。騎射作為滿族人的存身技能,康熙甚為重視,他本人的豐功偉績——擒鰲拜、平三藩、平定準噶爾叛亂、統一臺灣、抗擊沙俄侵略者……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多民族的統一,奠定了中國近代的大致版圖,其文治武功可謂極盛。因此,他對皇子們嚴格要求,力圖把他們培養成文武兼備的人才,皇子們也大多不負眾望,能文善武者比比皆是,雍正是較擅長文學、政治,武功方面稍遜其他皇子。雍正能受到康熙調教,是其他皇子比不了的優勢,這對他日後政治生涯是有重要影響的。雍正作為皇子時,處理政事方面就比其他皇子強,如康熙晚年的黃河決堤、國庫虧空、追回戶部欠款等事,雍正辦事務實,一絲不苟;做事果斷,雷厲風行,有堅忍不拔的意志。辦差多,有歷練……無不體現出雍正的政治才能,無愧於康熙早年對他的栽培,也逐漸取得了康熙的信任。他還經常陪同御駕巡視各地,並代康熙主持南郊祭天,我覺得這很關鍵,祭天大典,乃皇帝親為之事,康熙竟能讓一個非儲君主持,其意豈不明顯?正是這樣廣泛參與了政治活動,洞悉了朝廷大勢,逐漸培養起治理國家的卓越才能,為他繼任帝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皇帝制度創始以來,皇權便體現著至高無上,皇帝乃天下至尊,為了皇位,皇室宗親們勾心鬥角、相互迫害的事屢見不鮮,果然是“親情在皇權面前一文不值”,如唐太宗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宋太宗“燭影斧聲”、明成祖朱棣反對建文帝的“靖難之役”……諸如此類,殘酷至極。反觀當今社會的人們,為了名,為了權,為了財,不亦是如此嗎?縱觀古今,許多帝王將相,曾經是多麼威風,多麼富貴,然而是非成敗轉頭空,如今不也淹沒在歷史長河中,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康熙年間也出現了“九子奪嫡”,這九子,即康熙的九個兒子,並非個個都要當皇帝,而是這九個都捲入這場爭鬥中,分別為皇長子胤褆、皇太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四子胤禵。下面就來分析一下各皇子在奪嫡過程中的是非成敗,僅為我個人見解。

胤褆是康熙的第一個兒子,幼時曾短時受康熙寵愛,但長大後變得暴戾不仁,雖為長子,卻不是嫡子,按古代嚴格的宗法制度來說,是沒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但他不甘在太子之下,處心積慮謀奪太子之位。胤褆憑其早年跟隨康熙平定噶爾丹有軍功,後封爵多羅直郡王,一直窺測太子之位,所以在太子被第一次廢黜時,竟向康熙進言請求處死太子,康熙痛罵其不仁不義、落井下石、毫無手足之情。胤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想推薦與自己關係密切的八弟胤禩(胤禩少時為胤禔生母惠妃所撫養),認為一旦保對人選,日後便會飛黃騰達,於是利用術士張明德相面之事,為胤禩製造輿論,說:“相面人張明德曾相胤禩,後必大貴。”這讓康熙更加厭惡他。且胤褆在暗中使用巫蠱之術—魘鎮,企圖謀害太子,被皇三子胤祉揭發,康熙對其大失所望,廢黜其爵位,圈禁一生,至雍正十三年去世,乾隆繼位後以貝子之禮葬之。

耐人尋味的是皇太子胤礽,康熙與赫舍裡皇后的唯一兒子,康熙與皇后感情很是深厚,因皇后生胤礽時難產而死,康熙便將對皇后的所有感情付與胤礽,效法漢人前朝,一改滿清不立太子的傳統,於胤礽兩歲時便立其為皇太子。這個皇太子從小受康熙寵溺,養成飛揚跋扈、奢侈驕橫,儼然一副“敗家子”氣象,康熙與太子胤礽,本該彼此相愛,奈何經歷了兩立兩廢、史無前例的建儲風波。胤礽的地位本可堅固,但他不甘於“四十年”太子,處心積慮,拉幫結派,威脅皇權,觸及到封建皇帝的底線,這為康熙所不容,康熙既是父,也是君;胤礽既是子,也是臣,要維持這複雜微妙的“父子君臣”關係,雙方都是多麼辛苦!復立太子後,胤礽非但不謹小慎微,反而變本加厲,集結黨羽,打擊報復政敵,讓康熙寒透了心,與康熙五十一年再次下詔廢除太子,圈禁至死。胤礽是清朝在位的第一個太子,也是最後一個太子,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太子,三個NO.1實至名歸,最終圈禁至死的下場也是咎由自取。

皇三子胤祉是一個異類,他是個書生,卻以其獨特的方式窺測帝位,其他皇子們用著各自的方法爭奪權力,包括向各個要害部門安插自己的門人,或者爭奪各種差使以提高影響力,胤祉非但不爭權勢,反而拉攏文人名士在自己府中編書治學,以此來引起康熙的注意。這位在康熙諸子中文學素養最高的皇子還依靠府內門客陳夢雷、楊文言、周昌言等編纂了兩部大書,分別是《律歷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尤其是後者歷時28年才完成,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重大的貢獻。“蒙古喇嘛巴漢格隆為允禔厭勝廢太子,允祉偵得之,發其事。”卻不曾想,這對康熙帝更是一擊。一心希望父慈子孝、兄弟和睦的康熙,看到平時與世無爭的皇三子竟然直接揭開了兩派奪嫡的真相。他是讀書人,難道不懂顧及君父顏面的道理?所以必然是有目的的。老三你是君子不假,其他皇子兩派廝殺,你讓朕看清楚這個現狀,你如何自證,你不是別有用心?此事過後不久,在一幫文臣的各種解釋下,康熙帝又覺得,老三可能就是個沒心計的讀書人,他可能是出於對太子的真感情,才揭發老大魘鎮太子的事。於是寬恕了老三。老三這種幼稚的政治鬥爭經驗實在不適合當皇帝,其實這種寬恕也意味著老三胤祉與儲位徹底無緣了,因為你心智不夠成熟。裝了數十年,結果一著棋錯,萬劫不復!

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四子組成八爺黨,黨同伐異,謀求儲君。皇八子胤禩集團太過於出風頭了,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康熙連自己最心愛的兒子皇太子胤礽的權利過甚都會心有不滿,何況這個母親出身微賤的兒子。又因為相面人張明德替胤禩算命,言其貴不可言,被不懷好意的皇長子告訴了康熙。康熙下令凌遲處死張明德,並削去胤禩爵位。可以說,一廢太子的時候,胤禩希望最大,但是終究因為康熙對舊太子念念不忘,又因為張明德事件獲罪,受到了打擊。坦白的講,在這種封建社會,胤禩試圖以民主的方式成為皇太子,本身就是一件很沒有指望的事情。二廢太子之後,群臣還是支持胤禩的。然而康熙對這個兒子打定主意是提防的,前次說他是少不更事,這次乾脆就說他是居心險惡了。康熙五十三年時候,康熙的大壽,胤禩因為母親忌日的原因不能親自拜壽,派人送去兩隻將死之鷹,康熙大怒,立刻罵胤禩不忠不孝,連帶罵他為辛者庫賤婦所生,停爵停俸。在我看來,以康熙的睿智,不可能不知道這件事情事出蹊蹺,但是他非但不命人調查,而是借題發揮,說明他已經毫不顧惜父子之情了。可能皇八子在朝廷上下的好名聲對他來講的確是個不小的威脅,他害怕有朝一日被逼宮,所以一定要打消胤禩以及他的黨羽對儲位的幻想。

皇十三子胤祥,又是一個要好好說說的人物。事實上,雖然胤祥在兵法謀略上不遜於胤禵,但總的說來還是偏文的。胤祥自小給德妃(雍正生母)撫養,所以跟胤禛走的很近,二人感情非常之好。胤祥年少的時候,很受康熙的寵愛。康熙每次出巡,必將其帶在身邊。十三皇子詩詞歌賦、射箭騎馬樣樣精通,典型的文武全才,康熙一廢太子時,胤祥遭受了牽連,從此十餘年,默默無聞,彷彿消失了一般。康熙曾經罵過胤祥不忠不孝,也不知是怎麼回事,康熙每次罵兒子都是往死裡罵,難道不知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嘛?胤祥自幼受寵,估計也是個心高氣傲的主,受不了這個打擊而生病也是很有可能的,因此在雍正年間英年早逝。這與他年少的時候受寵成為鮮明對比。所以我更加好奇胤祥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而獲罪,惹得他老爹竟如此不待見他。我覺得,應是其為太子辯護,獲罪於康熙,康熙此刻被衝昏頭腦,任何為太子求情估計都會獲罪,況平日的“遊俠”胤祥?

皇十四子胤禵常年在西北征戰,遠離朝局。康熙晚年對他甚是寵愛,估計也動過傳位給他的念頭吧。不過這個十四子說實話不算特別好,他在軍中的時候就設法斂財,倘若真的做了皇帝,肯定不如雍正。但是我還是比較傾向康熙並未屬意十四子這種看法,否則西藏平定以後,軍功已立,自然會將其留在京城,而不是繼續打發去西北。我的想法是,康熙見慣了皇子們明爭暗鬥,不願胤禵也深陷其中,恰逢西北不太平,便以胤禵為撫遠大將軍,遠離朝廷,實則是為了保護他。作為與雍正一母同胞的老十四,與雍正關係並不太好,也成為雍正繼位後打壓異己的對象。

奪嫡過程中,我最佩服的便是雍正,自然,他是勝者,皇子們眼中的“黑馬”。低調為人,飽學內典,深明禪學,自號“破塵居士”,把自己裝扮成不好殺、不邪淫、不嗜酒、不貪財的佛爺皇子,準確捕捉康熙心思,迎其所好。太子第一次被廢,只有雍正和皇十三子胤祥為其求情,康熙稱其“誠孝”,在康熙心中留下了好印象。觀其在康熙朝的作為,基本上可以概括成為,兩面派的作派,說白了就是哪邊都不得罪,極盡察言觀色之能,以誠孝示君父,將自己打扮成為富貴閒人的模樣,吃齋唸佛,標榜自己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暗地裡結交人才,隆科多、年羹堯等,培養門人,最終奪得大位。與其兄弟相比,雍正可說高明得多,他不是為遁世出家而為佛,而恰恰把居家修道作為障眼法,在諸多兄弟瞪眼爭儲時,力克群雄,神不知鬼不覺地登上金鑾殿,實在大出天下意料之外。在太子被複立時,雍正也被晉為和碩雍親王,康熙賞其居住圓明園,距離康熙所居暢春園較近,康熙晚年多次邀其遊園,舉辦家宴,康熙雖為人君,也為人父,也想擁有家庭溫馨、兒孫承歡膝下的暖景。雍正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不斷邀請康熙聚家宴,康熙六十年,康熙於圓明園第一次見到雍正四子弘曆,只見這少年眉清目秀、談吐非凡,康熙立時甚是喜愛,將其帶回宮中,親自調教,早晚不離,一年相處,讓康熙稱其為“好聖孫”,因此,也有人說,康熙之所有傳位於雍正,其實是相中弘曆,想讓雍正以後將皇位傳給弘曆,事實證明,康熙也確實沒看錯人,兒子出色,孫子出色,康乾盛世得以延續,大清得以續命近兩百年。

關於雍正繼位之謎,我個人也有一些見解。很多人腦中馬上想到的便是“篡位”,野史瘋傳的“改詔說”簡直胡說八道,糊弄不了人。野史傳說雍正親信隆科多,時任步軍統領,將康熙遺詔中的”傳位十四皇子“改成”傳位於四皇子“,皇位便落到了胤禛身上,看似合情合理,然破綻百出,不合定製。清代官方文書中提及皇子時,稱皇某子,如皇四子,而非四皇子,因此,若康熙要傳位十四子胤禵,當寫傳位於皇十四子,而非傳位於十四子。退一步說,就算寫的是“傳位十四皇子”,想改成“於”,也是不可能,遺詔是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寫成,“於”的繁體字為“於”,改詔是行不通的。試問確立儲君這樣一件大事,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英明神武的康熙又怎會模糊?若非慎重挑選,他怎會將這千斤重擔交於平時默默無聞的皇四子胤禛,胤禛繼位,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胤禛的為人能力,康熙是十分清楚的,在眾皇子中可謂翹楚,皇三子雖也不錯,然精於編書和文學,政治遠比不上胤禛;皇九子皇十子更不必說,典型的八旗貴胄子弟,庸碌無為;皇十三子倒是文武全才,但因捲入廢太子案,遭康熙圈禁達十年之久,也無緣太子位;皇十四子胤禵於胤禛乃一母同胞,然他們關係卻很一般,且康熙末年常在西北指揮戰事,遠離京城,與康熙和王公大臣接觸也就少了,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康熙很重視這位“大將軍王”,實是為了保護他,遠離儲位之爭,因為康熙不願看到這麼多兒子參與奪嫡,不願再起血腥,因而皇十四子也遠離了康熙的皇位繼承人名單。就是胤禛,只有胤禛,才是康熙最有倚重的皇子。康熙六十年,時已康熙登基一甲子,理當祭祖祭天,隆重慶祝,因康熙此時身體已日趨衰落,便派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代行祭天大典,前往盛京告祭祖宗,由此可看出康熙晚年對胤禛的重視,但凡自己不能親力親為之事,皆託於胤禛代辦,這是其他皇子所不能獲得的殊榮。加之“好聖孫”弘曆,更堅定了康熙傳位於胤禛的決心。珍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康熙遺詔中寫道:“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繼皇帝位……”,雖然有人質疑康熙遺詔的真實性,但能證明雍正繼位的證據實在不多。雍正在爭儲過程中,可能確實耍了些手段,引來其他皇子的嫉恨,加之他上位之後對兄弟的懲治,在民間便瘋狂傳開說雍正矯詔繼位,加上野史大加渲染,讓人不得不懷疑雍正繼位的合法性,由此,雍正便背了一世罵名。

公元1723年,胤禛正式改元雍正元年,大清歷史進入了雍正王朝時期。雍正繼位後,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實現他年少時的抱負,對這個千瘡百孔的帝國進行變革,延續愛新覺羅家的天下。康熙末年,貪墨橫行,國庫存銀不過八百萬兩,雍正接手的可以說是一個爛攤子,然就是在雍正在位的短短十三年間(相比於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而言),國庫存銀由八百萬兩變為六千萬兩,才足夠乾隆揮霍,六下江南。“聖祖政尚寬仁,世宗以嚴明繼之”。雍正對貪汙腐敗大加打擊,懲治貪官決不手軟。設立密摺制度,倡導地方總督、巡撫官吏通過上密摺,對他言明地方大事,杜絕欺瞞,第一時間獲得地方的真實情況,以便解決。我深深感到要治理國家,做一代明君真不容易。為人民謀幸福,開創太平盛世更不容易。一個君王,只有心懷蒼生,勤於政務,善用人才,才能使一個國家運作起來,不出差錯。

雍正年間的名臣也不少,像怡親王允祥、張廷玉、鄂爾泰、李衛、田文鏡等大臣都被委以重任。允祥受寵非但沒有恃寵而驕,反而處處小心,低調行事,讓雍正對這個十三弟很是信任,封為怡親王,世襲罔替,成為大清的“鐵帽子王”,逝世後複名胤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隆科多、年羹堯卻不知收斂,仗著“助雍正上位”有功,恃寵而驕,結黨營私,讓雍正很是厭惡,最後隆科多遭流放,年羹堯則是以“九十二條大罪”賜其自盡。

雍正施行的幾項重大改革如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設立軍機處等為鞏固清王朝統治有著重大作用。“攤丁入畝”廢除了自春秋時期魯國開始施行的2000多年的初稅畝,減輕老百姓負擔,地多者多納,地少者少納,無地者不納,是謂“攤丁入地”,一舉取消了人頭稅。這是我國財政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雍正即位後,派鄂爾泰仁雲貴總督,在西南地區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了雲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各地的許多土司,由中央任命流官管理,改成和全國一致的州縣制度。“改土歸流”是一場嚴重的鬥爭,許多土司武裝反抗,雍正堅決派兵平定,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

雍正是一位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是古代傑出的封建帝王。他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雍正實行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延續康乾盛世具有關鍵性作用,雍正與康熙一樣勤於政事,其勤勞程度在歷代皇帝中可謂翹楚,雍正在位的十三年裡批閱的近三萬份奏摺,其勤於政事的程度可見一斑。雍正是位有作為、敢擔當、勇創新的帝王,是位想幹事、能幹事、能幹成事的帝王。雍正在位的十三年承上啟下,做到了自詡的“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勇於向既得利益開炮,破除陳規陋習,強力推行改革,大膽啟用新人,勤政工作為民,把他老爹康熙留下的爛攤子整治地井井有條,給兒子乾隆攢下一個好家底。

雍正在位僅短短十三年,後世人們對他褒貶不一,大都忽視他,而只關注康乾盛世的祖孫二人,實際上,雍正為扭轉清朝局勢做出了巨大貢獻。應該說,他的作為不遜色他爹康熙,比他的兒子乾隆強,是康乾盛世中的大功臣,是清朝中興的關鍵者。沒有雍正的付出,康乾盛世將無法延續。雍正身處這樣一個位置,歷經艱辛,承前啟後,為子孫鋪路,也是這就是命運的安排,歷史的安排。


參考資料:《康熙后妃子女傳稿》、《清史稿·世宗本紀、聖祖本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