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程序員30多歲還在投簡歷找工作,你怎麼看?

貓叔李


作為一個IT女,看到這個問題,心裡真是拔涼拔涼的。30歲投簡歷找工作,咋的了?難道不正常了?



話說,程序員作為一個工種,其實投簡歷找工作本來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不知為何,卻被過度渲染成為一個靠吃青春飯的工作,好像到了30歲,就開始陷入失業風險。


我認為,不光是程序員會有這一憂慮,許多的崗位都會有同樣的思考,30+的年紀,應該何去何從?只不過不一樣的是,因為程序員看起來收入不錯,門檻不高,所以吸引的人也是前赴後繼。競爭力大,更多20歲的年輕人撲上來,所以才會導致30多的程序員工作越來越難找。


想想看,一個新人,工資要的不高,又能加班,還不會拖家帶口。而一個30+的人呢?工作經驗豐富,肯定薪資就得高,結婚了吧,加班意願就少了。


但是綜合來看,各自的優劣勢也不同啊。30+的程序員項目經歷多、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少出錯呀。


不過實際上,30多歲的程序員日子確實不好過。


年輕時候的程序員,天天坐在電腦前擼代碼,加班熬夜是常事,沒有女朋友也正常,天天和產品經理撕逼也正常。



可是30+的程序員呢?身體不再扛得住加班熬夜,生活開始穩定,更關注家庭。


所以要考慮的不是找工作的問題。能找到工作,自然是好好上班唄。


重點敲黑板的是:30歲的IT人又該何去何從呢?他們的未來在哪裡呢?


在中國,IT界確實有種吃青春飯的感覺。團隊越年輕越好,因為互聯網發展的速度確實快,用戶群也都是以年輕人為主。所以,年紀稍微大一點,就跟不上時代,會被淘汰。而且年輕人確實想法更多,這一點也不可否認。


所以為啥IT界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選擇創業呢。還不是想著拼一把,說不定就成功了呢。


30歲的程序員應該怎麼辦?


其實也完全不必焦慮,30歲還年輕,更別提還身有過硬的技能。可以有如下選擇呀:


  • 比如繼續深耕技術發展,成為技術專家/架構師;

  • 或者還是選擇縱向發展,成為管理者;

  • 再不行,就轉行呀。看看自己喜歡啥,就去做啥呀~




以上。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大童小逸y】為你分享更多職場經驗。

大童小逸y


我就是這種30歲準備找工作的程序員,但與問題不同的是,我不準備投簡歷了,我要嘗試內推,這種方式得到的工作更靠譜。


按23歲大學畢業,30歲應該也有七年的職場經歷,如果還是在招聘網站廣撒網,起碼說明人脈積累的不夠。


如果人脈確實沒積累起來,投簡歷也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畢竟是獲得工作的一種手段,但這種方式要想成功有幾個前提。


首先,內功要夠深厚。每個使用過的技能點,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要記得,你已不再是剛畢業的毛孩子,只會使用API只能讓你永遠呆坑裡上不了岸。


其次,有足夠耐心等待機會降臨。如果留意最近的新聞,IT企業裁員的消息層出不窮,某東、頭條、滴滴,無一例外,但都美其名曰“人員優化”。“優化”新聞多了,大家也明白優化即是裁員。大環境不好,內功深厚的人找工作也不容易。崗位更少,薪資更低,是普遍現狀。在星球裡看到這樣一種現象,經濟危機下招聘的企業收到的簡歷質量明顯比前幾年高很多,這說明什麼?說明很多比你優秀的人,大環境下也被裁了,你沒被裁只能說明你運氣好,其他啥都說明不了。環境不好,找工作就彆著急,因為急也沒用。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調整下身體,畢竟一旦工作起來閒暇時間就很少了,要珍惜。


aaaaaaguo


從我報考大學的時候,程序員就是一個看起來很高端的群體啦,後來上班後公司也有很多程序員,基本上程序員很少跳槽,基本上可能年我跳一次或者2次。


我們大部分人都是 24 歲才開始上班了吧,所以到 30 歲的話,其實也就跳槽一兩次吧。

我覺得有些程序員可能本身自己不太會包裝自己,其實有的程序員實力真的蠻強的,但是不太會寫簡歷。然後平時跟別人的交流也不是很多,那麼這個就導致別人不知道你的實力如何,不然的話可能就是用獵頭來挖你了。

30 歲還在投簡歷的程序,我覺得還是有的,只要不是毫無目的的海投就沒什麼問題,畢竟找工作嗎?只要能找到工作我覺得方式都 OK 的。

還有啊,這兩年不是一直都是在裁員嗎?企業面臨很多不確定性,隨時有可能倒閉,也不可能每個獵頭都知道怎麼聯繫你,對吧。

問一個問題,如果 30 歲你還在投簡歷,你的心態是怎麼樣的?


PPT精選


我以前在朗訊貝爾實驗室的時候,公司很多美國程序員,都是白髮蒼蒼的老頭,包括UNIX的發明者Ken Thompson 與Dennis Ritchie;C語言的發明者同樣是丹尼斯·裡奇(Dennis Ritchie )。

下圖就是丹尼斯·裡奇(Dennis Ritchie ),傳奇人物,我有幸與其做過同事。

這老頭一輩子沒做過管理崗,一輩子都是個程序員,整個貝爾實驗室沒有一人敢看不起他,而這個朗訊貝爾實驗室這樣的老程序員還很多。

我就奇怪了,中國什麼時候給程序員化了一條35的線?



江上一峰青


首先,我覺得這個現狀在現在社會中很常見。失業也是一種社會常態,而不是一種社會“奇象”,也沒有什麼丟人不丟人的。

畢竟,現在這個時代,沒有穩定的職業,只有穩定的能力。能力才是一個人站住腳的根本。

其中,我有一個朋友在一傢俬企幹了14年,但是今年的六月份,公司決定裁員一批人,他也包括在內,今年41歲。

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為什麼人到40歲就越來越容易被炒掉。


下面,我就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下:

01:

40歲是一個尷尬的年齡,身體開始走下坡路,壓力越來越大,職場經驗豐富,人也變得“油滑”起來,工作也沒有了效率,職業思維定勢已成。

看看我們身邊的那些人大部分40幾歲的人,給人的感覺是:

  • 越來越喜歡工作越來越沒有活力
  • 喜歡呆在辦公室
  • 喜歡做一些不用動腦的工作
  • 喜歡做一些口動不動手的工作
  • 喜歡指揮別人而不是自己完成

如果一個人不能對企業持續的貢獻自己的創新能力或者說有用的價值的話,那麼你就離被炒不遠了。


02:

30歲以前,最大的優勢就是經驗和領導力。此時的你在職場上的經驗和領導力已經形成,如果你還沒有養成一些職業經驗,也還沒有自己獨有的領導力。那麼,你就喪失了自己特定年齡裡面的特點優勢。

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優勢,那你面臨被企業炒掉的“潛在危險”就更大。

例如:前臺崗位

前臺作為一個“外貌”崗位,更看重的是外在形象和工作積極主動,如果你沒有較好的“保養”,這個崗位是40歲左右的人無法“接盤的”。所以,年齡堆積起來的經驗,對你來說沒有任何優勢。

那麼,對於40歲的人就很難再找到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呢?

因為現在許多企業都是講究創新、超越,你這種僵化的職業思維已經基本形成,你有的只是經歷、資歷,頭腦中沒有創新的想法,胸中沒有創新的動力。那麼,你拿什麼跟年輕人相比。

而年輕人,他們的思維更活躍,他們的工作效率更高,他們的動手能力更強,他們的創新創造能力更強。那麼,你憑什麼跟他們拼。並且現在社會培養出這麼多大學生,如果說你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而被淘汰掉,那他們該去哪裡呢?而他們所學的知識該用向何處?那如果企業沒有長時間的較快的新陳代謝。那麼,企業的一些管理經驗和企業的創新就會落後,落後了之後,企業在社會上與同類企業怎麼競爭?


03:

30歲之前,要養成的一些基本品質。人到了一定的年齡,成長到一定的程度了,不管其是否努力其經驗總會有一定程度的增長,如果你所幹的工作,你沒有做到優秀,沒有做到所從事行業的前列。那麼,你終將是要被炒魷魚的。

一個行業裡面只有3%的人才能一生都貢獻於職場;前10%的人才可能立足於職場,但是也不防止被炒掉的可能。

那麼,你再對照一下自己所從事的行業和自己所積累的職業經驗。


04:

我以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建議:

一個人在30歲之前,應該養成的一些習慣:

001:積累人脈關係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一生中,人際關係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沒有四通八達的人際關係,那麼你的工作有時有可能受阻,與別人溝通有也可能受阻。

所以,人脈的積累要靠你平時多多與別人交流,同時注重人脈交流的價值交換。

002:職業積累經驗

職業經驗在你所在的領域讓你變得更加專業,能解決更多複雜的問題,你才容易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003:積累能力資源

30歲以後要學會發勢你的優勢,讓你的優勢變得更大。


05:

  • 在20歲的時候,我們在職場上拼的是能力;
  • 30歲的時候,我們拼是經驗;
  • 40歲的時候,我們拼是自己職業的稀缺性 。

如果你在自己職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或者說每一個十年內都有相應年齡段內,應該要培養自己的特定生存技能,那麼你就要明確自己20歲培養的,是自己哪一種,職業能力?還是工作態度?

30歲培養自己的職業能力?

40歲培養的是自己的職業創新能力?


其實,說到底職場成長跟一個人的成長差不多,一個人在職場上的路走的遠不遠,而是看他的個人價值觀。

所以有,時候我們說在職場上,野心越大的人,他趕出的成果可能是驚人的,因為他永遠會用自己的行動去逼著自己成長。為了適應職場,逼著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

成長永遠是痛苦的,但追求安穩的人,不會喜歡這樣的痛苦。

但如果你在年輕的時候不逼自己一把,那麼等到你年過40以後,身上既沒有過硬的職業能力也沒有過硬的生存能力。那麼,你怎麼生活下去?

作者簡介:職場小白國華,五年阿里巴巴工作經歷,八年京東工作經歷,現如今從事中小型企業高層管理。關注我: ,讓我們一起成長在職場上。每天堅持回答3~5個職場問答,文章不定期更新,原創觀點,供大家參考。謝謝欣賞。

職場小白國華


10年普通二本畢業,各種原因吧,讀了半年的研究生就出來工作,算是11年出來工作吧,畢業前兩年在上海做硬件測試(非本專業),和編程一點聯繫也沒有。年少輕狂,做了一年生意,賠了10多萬,然後15年初來北京又回老本行做硬件,做了兩年,考慮錢途和對編程的一點點興趣吧,17年年5月份以30歲高齡去了某培訓班學了php,17年10月份開始了第一份編程行業的工作,第一份工作可能因為技術水平和年齡的問題,不到半年被離職,然後第二份工作在小公司,這份工作快兩年了,現在收入是1.6,雖然在這個行業不高,但也踏實,也在考慮投簡歷找找工作,沒感覺有啥的,靠自己努力賺錢養家,真正的大佬不會想:這小子這麼大歲數了,還在投簡歷。


二2林


國內的軟件和互聯網行業太浮躁了,總把這個行業當成勞動密集型行業,瘋狂用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湊人數。在歐美髮達國家,50多歲還在一線開發的人不要太多,所以他們的東西做得好,因為這些開發人員經驗足,代碼基本功紮實。反觀國內,浮躁的氣氛寫在所有從業者臉上,似乎30多歲的開發人員就該死一樣。30歲如何,35歲又如何?正直最有經驗最沉穩又不失衝勁的黃金年齡,怎麼到了這個行業就十惡不赦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管理,沒有人規定30歲不做管理就是失敗。不知道啥時開始,從我國的國企事業單位開始,瀰漫了一股歪風,35歲成了多數男人的尷尬年齡。全世界也只有我國這樣了。很多發達國家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要的生活,想做就去做,管那些傻逼說什麼。提問的人的心態就有問題。


momopig


30多歲投簡歷很正常

不投簡歷用人單位如何瞭解你?難道30多歲後找工作要一個一個公司推門進去自我介紹嗎?

題主提出這個問題是不是認為30多歲的程序員應該都不用找工作了,就算失業了也會有大把的公司主動找你來上班。題主幼稚啊。程序員只是一個工種,在職場也要看供求關係的。現在互聯網行業有程序員過剩的苗頭。好多公司都有裁員的現象。

不要歧視30多歲投簡歷找工作的程序員。程序員工作辛苦,單一,又是純技術工種,社交不廣,人脈不廣,失業的情況下通過人脈找工作的幾率比較小。30多歲了,應該上有老下有小,不找工作怎麼辦?不投簡歷怎麼辦?難道都去跳樓嗎?

每個人都有不順利的情況。 30多歲投簡歷找工作沒有任何問題。希望社會上少一些年齡歧視,每個人都會老的。


站在高崗上A


30歲在生活中,人們說“三十而立”,30歲在工作中,大家也有一句特別扎心的俗語。

如果你30歲的時候還沒有獵頭挖你,還要自己投簡歷找工作,那麼你的職業發展是失敗的。

以前我不認同這亂七八糟的理論,但是眼看還有幾年我也要30歲了,慢慢的我覺得這句話有他的合理性和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職場上的30歲對於大家來說,幾乎都有著7-10年的工作經驗,無論在哪一個領域,大家都認為是“1年入行,5年懂行,10年稱王”,意味著當我們工作7-10年的時候我們就是自己工作領域的半個專家或者精英了,這樣的身份還需要投簡歷找工作的話,我認為還是個草包的水平,我們來分析一下30歲還要投簡歷找工作的程序員可能會是那些類型的人。

一、程序員技術不夠硬

在最新公佈的平工資數據分析中,我們看到信息技術和軟件開發行業的工資在當下處於絕對的領先水平,加上當下對於經驗豐富的互聯網技術人才的還是聽稀缺的;很多公司都是動用獵頭去尋訪高端精英人才,如果30歲還沒有獵頭挖你,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自己的技術能力還是很水,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在業內不是特別的扎眼,所以所以還要自己投簡歷找工作,我講真的,現在很多單位招聘資深的程序員,要求也差不多是3-5年的經驗,總監級別的也不過10-15年的經驗,所以技術硬不硬決定著是你找工作還是工作找你。


二、鬍子眉毛一把抓型程序員

程序員的類別可以分得很細,分為移動端的開發和PC端的開發,移動端的還分安卓和ios,PC還有前端、後臺之分,後臺的開發還分Java開發、PHP或者Python等不同的語言,確實有一些愛好嘗試新鮮事物的程序員,幹著前端的工作,學著後臺開發的技術,結果前端沒做精,後臺沒學會,人稱半吊子。

俗話也說術業有專攻,聞到有先後,程序員的某一個職業在縱向的發展上還是有很大的可鑽研性,如果不能專心的主攻一個方向,那可能同一個崗位的大佬天天寫功能,而你只能天天寫Bug、改Bug。

這種鬍子眉毛一把抓的不注重縱向深耕的程序員,在爬向人才金字塔尖的時候一定會比其他人慢,不容易拔尖,雖然會的全,還是都不精,所以找工作的時候,似乎什麼都會,但更專業的又不懂,只能通過多個崗位的嘗試去投遞簡歷。

三、程序員半路轉行

行業內有一句玩笑話這麼說,“嫁人就嫁程序猿,掙得多,S的早”,有些程序員真的會信以為真,說真也是真的,我也曾經聽過很多程序員猝死的新聞,著實恐怖,因為很多程序員都會被逼加班,很多扛不住壓力的會考慮轉型,如果已經轉型去做別的行業,30歲投簡歷找工作我覺得還是正常的,垮了領域之後算是行業新人,求職的方式也只能是通過投簡歷了。


說了這麼多,並不是說30歲的程序員投簡歷找工作是件丟臉的事,而是覺得如果我們在工作了將近10年的時候,還沒有到達金字塔尖的,我們就應該反省自己,是否積累了足夠多的專業知識和社會經驗,畢竟過了30歲我們的生活、職場都開始走下坡路了,再用投簡歷的方式和年輕的一代去掙同一個崗位,很可能優勢不是很明顯。

無論是在思維建模方面,接觸新技術方面,單位僱用成本方面,都是不如剛畢業的大學生了,這就是很多大企業為什麼更加願意一批一批的招聘應屆畢業生或者實習生的真正原因。

話又說回來,無論什麼年齡,什麼崗位,投簡歷找工作只是一種求職方式而已,只要能找到工作的求職方式都是好的方式,無需在意別人怎麼看。


筆記簿杏豆


個人認為,程序員在三十歲的時候,投簡歷找工作不可怕,可怕的是還在海投簡歷。


首先,很多人認為程序員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再跳槽,都是靠被挖,不過據我瞭解,除非是高級一些的職位,並且在圈子裡面有一定知名度的人,才會享受這樣的待遇。而我們這種“凡人”,除非把招聘網站上的個人狀態修改成“想換個環境”,否則是很難獲得別人“挖牆腳”的。

通常我們最常用的一種找工作的方式就是內推。三十多歲,也在職場混跡七八年了(按照22歲本科畢業計算),也認識不少同行業的朋友。比如我想進字節跳動(今日頭條)工作,那麼會先問問身邊的朋友有沒有在裡面工作的,又或者他們有沒有認識的人在裡面工作,也可以找校友、網友,甚至在技術群或論壇上吼一嗓子。

“攀上關係”之後,問一問有沒有招聘計劃、招聘條件有哪些、是否可以內推。通常只要這家公司有招聘計劃,內推這種方式很容易獲得面試機會,並且面試的成功率會稍微高一些。

當然,很多時候不一定能夠找到內推的計劃,通常我們都會有的放矢:

  • 三十歲這個年齡,應該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並且應該很瞭解自己想要什麼。比如我就想進BAT“鍍鍍金”,你就想進創業公司“拼一把”,他就想進國企央企“養老”之類的。

  • 明確自己的目標之後,再去對應公司的官網找找是否有招聘計劃,是的,先不要去招聘網站。

  • 針對每家公司的職位描述,在不作假的前提下,儘量“美化”簡歷,比如某些技術棧很吻合,那就重點突出。

  • 我三十歲找工作的時候,就是通過這種方式,找了一份自己滿意的工作。

如果到了三十歲還在海投簡歷的話,我覺得完全沒有必要,有的時候只要修改招聘網站的個人狀態,就會接到“無數”的面試邀請,不過這些公司的質量嘛...大部分時候和自己的期望有很大差距,篩選起來也很浪費時間。

最後,希望正在找工作和準備跳槽的同行們,都能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

我將持續分享Java開發、架構設計、程序員職業發展等方面的見解,希望能得到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