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鹿大西北——世界上兩大最強帝國的生死對決戰

公元717 年(開元五年),突騎施聯合吐蕃與大食的三國勢力攻打安西四鎮,被英勇的唐朝軍隊一舉擊敗。突騎施是突厥族部落,經過周密策劃,最終接受了唐朝的安撫而被招安。公元722年(開元十年),吐蕃大軍攻打唐朝屬國小勃律,卻被唐軍再次打敗。

此時,在唐帝國西邊,又有一個非常強盛的大帝國誕生,恰是阿拉伯帝國。其在征服大片中亞地區與印度邊疆地區後,頑強衝擊唐朝國界被打得落花流水而放棄了東進。雖然沒能跨過中國國界,但是仍舊執著地向中亞進行擴張。

這個時候,唐朝軍隊仍在廣闊的青海地區,與頑強的吐蕃國勢力進行大規模戰爭,卻無暇顧及西域的爭鬥。阿拉伯帝國見縫插針,通過強大軍事力量的威懾,使得唐帝國的屬國慄特多個國家,紛紛倒向了阿拉伯帝國。

為了遏制阿拉伯帝國在西域的擴張野心,唐朝巧妙利用快速突進的騎兵勢力,這也是西漢武帝軍隊常用的手法,卻無法長時間守住征服區域,所以漢朝得到的國土,有時會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重新淪喪。然而,大唐帝國的快速反應部隊,卻真正給予阿拉伯軍隊以沉痛的打擊……

公元718年(開元六年),大食準備侵入中國領土,但是被突厥人包圍,經過償付贖金,才好不容易得救。724年,大食軍大敗,導致原已叛附大食的康、石諸國復歸於唐,使阿拉伯向東的擴張中止了約50年。從724 至727 年,突騎施深深地滲入粟特國境,遠至康國(撒馬爾罕)本土。

突騎施敗亡後,唐玄宗任命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步騎一萬進行遠征。高仙芝行軍百餘日,抵達小勃律特勒滿川,最後會師於吐蕃連雲堡(小勃律西北部今阿富汗東北的薩爾哈德)。連雲堡有萬人吐蕃兵防守,在激烈的攻防戰中,唐軍,斬五千人,活捉千人。由於監軍畏懼而不肯行。高仙芝只好自己率兵繼續深入,進逼坦駒嶺。坦駒嶺山口,海拔4688米,是興都庫什山著名的險峻山口之一。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別無其它蹊徑。最後終於以千餘人大破小勃律,活捉小勃律國王及吐蕃公主。

公元749年,吐火羅(在今阿富汗北部)葉護失裡伽羅(來自梵文)上表唐廷,師國(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爾)王親附吐蕃,此王切斷了小勃律與克什米爾之間的交通,所以失裡伽羅欲發兵擊破師國,請求唐朝調發安西兵助戰。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奉命出軍,擊破師國,俘虜其國王勃特沒。

這兩次艱難的遠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獲得極大的聲譽,被吐蕃和大食譽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勝利,也標誌著唐朝中國在中亞的擴張達到了頂點。此時,中國已經成為塔里木地區、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區的佔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她控制了帕米爾山谷地區,成了吐火羅地區,喀布爾和克什米爾的保護者。

公元750 年,阿拉伯國內發生革命,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建立。此前,在阿拉伯帝國的壓迫下,中亞諸國均臣服於阿拉伯,雖然有突騎施曾經和阿拉伯對抗過一陣子,但是突騎施敗亡之後,阿拉伯迅速的恢復了在中亞的統治地位。為了打破阿拉伯的統治,高仙芝發動了對石國的戰爭。

公元751年,高仙芝的行動立即遭到阿拉伯帝國的反擊,怛羅斯(今哈薩克江布爾城附近)戰役爆發。這是一場遲早要打的戰役,唐朝要恢復在中亞的霸權就必須擊敗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亞必須擊敗唐朝。

唐朝為安西都護府二萬唐軍,盟軍拔汗那以及葛邏祿部一萬人,戰鬥力極為強大。阿拉伯方面兵力為呼羅珊本部宗教戰士四萬人,加上已經被阿拉伯控制的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的幾乎所有屬國的兵力十餘萬,總兵力當在十五萬至二十萬之間。在兵力方面,阿拉伯聯軍是佔據了絕對的優勢的。在素質方面,呼羅珊是阿拉伯歷代經營的軍事重鎮,又是阿拔斯王朝起家的地方,呼羅珊騎兵的素質在阿拉伯帝國中當屬翹楚,都是精銳。高仙芝翻越蔥嶺(帕米爾高原),其實已經在阿拉伯的地盤上作戰,阿拉伯在補給,情報等方面佔了絕對的優勢。

高仙芝消滅石國後,中國在中亞的勢力有所恢復,為了對抗高仙芝,阿拉伯聯合河中所有屬國進行反擊,高仙芝得到這個情報於天寶10年四月(公元751年),從安西出發,準備先發制人。在翻過帕米爾高原(蔥嶺),越過沙漠,經過了三個月的長途跋涉之後,高仙芝在七月份到達阿拉伯人控制下的怛邏斯,並且開始圍攻怛邏斯城。由於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在接到高仙芝進攻的消息之後立即組織了十餘萬的大軍趕往怛羅斯城,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今江布爾)附近展開決戰。

逐鹿大西北——世界上兩大最強帝國的生死對決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