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不只是中國風——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

說到“青花瓷”,我們會想到中國風,其實不全是,青花瓷是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和成熟的,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

絲綢之路對它的形成和成熟有重要的作用,這條中西交流的要道運送的除絲綢之外,還有大量的瓷器,從元代開始就有大量的青花瓷出現在這條路上,外國人對青花瓷的喜愛一點也不亞於對絲綢的喜愛。

青花瓷不只是中國風——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

青花瓷

一、青花瓷概述

青花瓷可能產生於唐代,主要由白、藍兩種顏色組成,到了元代逐漸成熟,清代到了青花瓷發展的頂峰,這時出現了五彩青花瓷,它是中國瓷器文化的頂峰。

具體的燒製過程我們不做詳細的解釋,它的製作需要1300攝氏度的高溫,材料除了需要瓷器胚土(高嶺土)之外,還需要一種叫做“鈷”的原料,這種“鈷”是讓青花瓷產生藍色的主要原料,可以說這是青花瓷的靈魂,這種原料主要來自中亞和西亞,這也是為什麼青花瓷在元代成熟的一個原因。

青花瓷不只是中國風——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

明代青花瓷

二、青花瓷符合中國人的審美嗎?

我們細思一下,青花瓷真的是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審美,中國人喜歡的瓷器是單色瓷,而不是兩種顏色的這種,甚至後來還發展出了五顏六色的瓷器。

青花瓷不只是中國風——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

天青色汝窯瓷器


青花瓷不只是中國風——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

唐代邢窯白瓷


最早的瓷器是在漢魏時期產生的,此前我們使用的主要還是各種陶器和漆器,而瓷器產生後,一直都是單色,要麼是綠色,要麼是青色、要麼是白色,不管什麼顏色,都是晶瑩剔透的,很像玉器,中國古人極其喜歡玉器,甚至把玉器比作君子,《詩經·小戎》:“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唐代茶聖陸羽說“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可見當時人更喜歡玉器,因為瓷器像玉器,所以喜歡瓷器。

有了瓷器,它很像玉器的那種質感和光澤,所以我們把喜愛又投射到了瓷器上,漸漸地社會上層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瓷器了,百姓因為經濟能力的問題,買不起,如果有幸得到一件瓷器,這是能當傳家寶的。

三、青花瓷為什麼變成今天這樣?

在元代,青花瓷製作工藝開始走向成熟,為什麼是元代?

元代在中國歷史上時間不長,不到100年,但是貢獻還是很多的。

隨著蒙古人西征,他們接觸到了很多不同的文明,尤其是波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它們影響了蒙古人,後來蒙古人沿著絲綢之路,把這些異域文明帶到中國內地。

蒙古人很喜歡白顏色,蒙古包和潔白的哈達,蒙古人同樣也喜歡藍色,伊斯蘭文明就是以這兩種顏色為自己的常用色的,所以青花瓷是白底藍紋的。

青花瓷上的花紋有像埃及的藤蔓圖形,有伊斯蘭的一些圖形,同時也有中國傳統文化的典故和圖形,比如有“

青花瓷不只是中國風——它是中外文化融合的結晶

明代永樂年間青花瓷

鬼谷子下山”的故事,也有梅蘭竹菊的圖形紋飾,還有蒙古人喜歡的牡丹圖形。

明代人繼承了元代的青花瓷審美,這影響到今天,我們改變了喜歡單色瓷器,改變了喜歡青瓷。

如果沒有瓷器,很難想象用什麼吃飯。

在瓷器傳入之前,歐洲人用玻璃或者是用錫做的盤子或杯子,它們各有缺點,直到來了瓷器這種奢侈品,生活改變了。

青花瓷是對世界影響最大的瓷器,阿拉伯人就很喜歡,從中國買到那裡的瓷器非常貴,一個青花瓷碗要30兩銀子。

西方人極其喜歡這種青花瓷,德國南部薩克森公國國王奧古斯托二世收集了兩萬多件中國瓷器,他甚至以600名近衛騎兵從腓特烈一世手中換來150個大型龍紋瓷缸。

不止德國,歐洲的宮廷都收藏使用瓷器,而且他們都願意去模仿中國的生活方式,比如用瓷器飲茶。

四、總結

瓷器代表中國,但青花瓷不完全是中國的,它是文明交融的見證,歷史證明了開放交流產生驚人的創造力。

遺憾的是,我們的古人發明創造了很多偉大的東西,到後來卻為別人超越,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因為歐洲人對瓷器尤其是青花瓷極其喜愛,同時它價格高昂,所以他們想方設法對瓷器進行仿製,最終成功,中國瓷器開始走向沒落,西方瓷器崛起並返銷中國,這是個遺憾。優勢不是永恆的,無論技術多先進都要居安思危,這就是青花瓷告訴我們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