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好盒 與 千年好盒

京洛之下 豈有閒人 。 展示兩個小盒子。 銅盒是墨盒。瓷盒可以是墨盒,也有學者說是粉盒。 銅盒白銅質,刻了很多字,提供了很多信息。銅盒是張伯英刻字。張伯英是晚清舉人,做過北洋政府文官,1926年起,退出官場,以寫字畫畫篆刻為生。張伯英在歷史長河中能讓人記得的有兩件事,一是在北平時做過齊白石的老師,另一是手中收藏了王羲之的十七貼,日本人出價一萬大洋求購,被張伯英拒絕,國寶十七貼沒有落入日寇手中。京洛之下,豈有閒人,張伯英把蘇東坡的字的神韻,在方寸之間再現在一小小銅盒上。再說說這瓷盒。這瓷盒的綠彩讓人想到唐三彩中的綠彩,嚴格說來,唐三彩還是陶器。陶器和瓷器的本質差別在燒造溫度和吸水率。陶器的燒造溫度一般在1100度以下,吸水率較高,而瓷器燒造溫度一般在1150(也有學者說1200)度以上,基本不吸水。含油脂的松柴作燃料,讓窯溫特破1200度,瓷器從陶器中涅槃而出。這個瓷盒作為粉盒也好,作為文房的墨盒也罷,都方便攜帶,雅是必須的。兩個盒子,一個製作於1200年前,一個距今不到100年,就這樣靜靜的呈現在眼前。

銅盒是百年好盒。綠釉瓷盒是千年好盒。

百年好盒  與 千年好盒


百年好盒  與 千年好盒


百年好盒  與 千年好盒


百年好盒  與 千年好盒


百年好盒  與 千年好盒



分享到:


相關文章: